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体,但因时地之差异,又深据在地特色,呈现了有别于原乡的文化。马新华人文化一般皆能将文化传统的精神和本质保留下来,由于本土的特殊性,往往都会进行因地制宜地增删和改变。更有进者,在这增删和调整的过程中,部分文化传统还能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同时有所创发,并弘扬光大,甚而出现文化回流中国原乡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3.
马来西亚华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政治地位较之印度尼西亚华人要好得多,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马来西亚的华人政策比印度尼西亚宽松。通过两国华人政策的对比,分析两国华人政策差异的原因及造成的不同后果,并对两国的华人政策前景与走向做出分析与预测。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马来西亚华人财团规模、实力、业绩和结构以及 9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势 ,近期金融危机对其经营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妈祖信仰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文化认同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信仰为载体建构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妈祖信仰是马来西亚华人的主要信仰之一,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凝聚华人共同意识,组织华人参与集体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在马来西亚种族多样、文化异质的多元社会里,妈祖信仰通过仪式、建立会馆组织等途径建构了华人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6.
《莆田学院学报》2015,(4):11-15
马来西亚的妈祖宫庙作为当地华人精神信仰的载体,随着妈祖信仰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和迁徙而逐步发展起来,而且个别宫庙还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其独特的文化功能特点在海外华人群体传播妈祖文化、形成宗教信仰认同、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来西亚第二大都市新山,昔时有"小汕头"之称,市内有间百余年历史的柔佛古庙。柔佛古庙游神活动不仅是新山华人社会每年一度的盛事,在社区整合与强化社区秩序的功能上,有其本土的特殊演化。柔佛古庙游神并不只是限于潮帮人士的参与,而是强调"五帮共庆"。柔佛古庙游神脱胎于潮州,根植于马来西亚新山,是跨帮群、超方言群社会整合的本土化游神民俗活动。游神的传统延续及其当代复兴,实际上经过了一个动态的演化,其间也反映了海外华人社会内部秩序整合的历程,华团与帮群间制度化的建构,以及知识精英的打造,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情境。  相似文献   

8.
本主要论述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人的语言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语码转换现象。  相似文献   

9.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中奖助贷学金的设立时间,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60、70年代为其高潮.设立奖助贷学金的社团组织,普遍是传统的三缘性社团;而地缘性和血缘性社团设立奖助贷学金更为积极活跃.奖助贷学金的来源有多种途径.华人社团不仅通过设立相应机构,同时,它们还以制定相关的章程、规则、规定等,来保障奖贷助学金的顺利颁发,加强对奖助贷学金的管理.马来西亚华人社团设立并颁发奖助贷学金,产生了非常积极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0.
马来西亚的职业教育职教中心研究所曾子达一、普通教育体系马来西亚基础教育的学制是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2年。儿童6岁入学,高中毕业后就业或接受二三年制高中后教育或升入学院和大学。马来西亚的普通教育渗透职教因素。在小学阶段就让学生接触一些职前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江户初期,日本社会迎来相对稳定的时代。而此时中国战乱频发、明清易代、迁界海禁,包括海商、船主、官吏、士大夫、僧侣在内的大批明末遗民东渡日本,东渡时间持续几十年,僧侣东渡甚至持续一个世纪。江户时期旅日华侨华人传播先进的文化与科技的活动包括传播儒家思想与文化、传播佛学经义,推广科学技术和丰富日常生活等4个类别。旅日华侨华人成功传播中华文化的原因有三,一是江户时期旅日华侨华人带去的是明朝的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二是兼容并蓄的思维和开放包容的胸襟,三是融入当地社会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展现马来风情与民族传统 2O1O年正值中马建交36周年,与中国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相似,马来西亚提出了“和谐马来西亚,以人为本,行动为先”的全新理念,以此促进民族团结、国泰安康、和平稳定——马来西亚馆的主题“和谐城市生活,融洽马来西亚”就来源于此,同时也正呼应了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马来西亚的民族政治发展模式与一般的民族政治发展模式有所不同,它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执政党发挥了强有力的领导作用;二是将民族融合过程与国家现代化过程统一起来;三是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使社会合理重组;四是积极推进多元文化的共存、交流与融合;五是着力增强公民的爱国意识和民主意识,以此加强各种族对国家的认同感.马来西亚民族政治发展模式为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政治发展提供了难得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15.
秦行音 《教育史研究》2006,(3):84-87,91
本文从社会政治发展与教育的角度,追溯了以多元文化为特点的马来西亚独立以来的教育政策发展的历程,分析了教育政策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在发展中的一元和多元之争。在马来西亚社会已经取得了各种族之间的和谐和经济繁荣的今天,推进多元文化发展已经具备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马来西亚民族建构离不开马来政治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的互动。在马来政治民族主义的极力争取下,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宪法最终体现了“马来人的马来亚”的理念,这也是马来(西)亚民族建构的开始。在马来人获得政治领导权的基础上,马来文化民族主义致力于把马来文化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以马来族群的文化作为整合马来西亚社会的基础。在马来西亚民族建构的推动下,马来文化从建国前的弱势文化发展成为一种强势文化,反过来,马来文化强势地位的形成对马来西亚民族建构产生了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7.
马来西亚20世纪80年代以前没有私立高等院校,80年代以后,尤其是90年代经济危机后,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是申请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众多和社会人才需求量大,以及政府的重视和政策扶持。  相似文献   

18.
《嘉应学院学报》2019,(4):87-92
《大日子Woohoo!》创作于多元文化和多元种族并存的社会环境下,从汇杂的语言、族群大融合的生活方式和本土特色物品三个方面呈现出异域风格特质。该电影可谓是导演周青元为马来西亚华人青年谱写的成长篇章,分别从自我同一性与文化认同两个维度讨论马来西亚华人青年认同从混乱到整合的过程。影片中的青年通过主动承担责任,努力达成目标获得自我同一性确立;通过深入保留华人民俗的乡村,传承华人民俗文化的过程中确立自身的文化认同。籍着自我同一性和文化认同的确立,青年男子在多元种族与多元文化的环境下确立自身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马来西亚为了实现区域教育中心的宏愿,对高等教育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及措施,本文从大力发展私立高等教育、进行大学学制改革、大学企业化、海外输出教育等方面将这些政策及措施进行了简要概括,力争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材料。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马来西亚女子高等教育发展分为萌芽、初步发展和迅速发展三个阶段,着重研究发展阶段中女生毛入学率、女生占总学生数的比例和专业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