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萨米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的分配正义观.首先,他阐述马克思的社会道德观,他认为马克思是基于社会道德观来评价资本主义;接着,他阐述了马克思的分配正义原则;最后,他论述了马克思依据分配正义原则批判资本主义的不正义的观点.胡萨米对马克思的分配正义观的研究构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正义研究的重要组织部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正义观的特色在于他把正义和人的解放相联系,并把分配正义作为社会正义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关注分配方式背后的生产方式,探讨生产方式与实现社会正义和人类解放的关系,这表明马克思的正义观并不是不讲分配正义,而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解放为目标的正义观。马克思对分配正义的辩证分析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分配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与哈耶克对分配正义都作出了深刻的批判,但是,马克思在批判分配正义上却与哈耶克存在着一些分歧。这表现在马克思不仅批判了哈耶克所批判的分配正义,而且批判了哈耶克不认为是分配正义的正义。造成这种不同批判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不同的立足点、不同的理论依据和阶级立场。  相似文献   

4.
5.
马克思不仅强调要实现个体正义以促进个体自由、平等与全面发展,而且强调要保障个体正义的优先性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发展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马克思的个体正义优先理论涉及到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的现代化等重要内容,对于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社会加速转型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具有较为广泛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分配正义     
分配正义是支配人类分配活动的核心价值观念,其要义在于强调和追求物质财富、政治权利等社会资源分配的公正性.“个人”和“社会”是能够表达分配正义诉求的两种基本主体,但这两种分配正义诉求之间很容易形成一种张力.人类需要借助于普遍有效的分配正义原则来化解这种张力,并同时借助于个人的良好道德修养和社会制度的合理设计和安排来实现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正义观经历了一个转变与重建的过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中,马克思从早期的法律正义转向经济正义,解构了传统自由主义的正义观,并从经济基础、实现路径和价值目标等维度重建了科学的正义观,认为经济正义是社会正义的本质内容,经济增长是实现正义的基本前提,公平分配是实现正义的根本路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正义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8.
数字劳动本质上依然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生产性劳动。在平台形成一定垄断地位之前,数字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主要来源于雇佣关系下的数字劳动者。在平台对信息资源形成一定垄断之后,数字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不仅来源于雇佣关系下的数字劳动者,还来源于需要支付酬金给平台的劳动提供者、生产有价值信息的信息提供者以及部分实体经济中的劳动者。相对平等的分配正义才是真正的分配正义,保障数字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保障社会公众访问信息的自由,提高社会劳动者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保障信息弱势群体获取信息以及应用信息的途径和手段,才能实现数字劳动下剩余价值的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9.
要理解什么是分配正义,最有效的途径是诉诸分配正义原则。分配正义原则是人类出于维护分配正义的目的而对其分配社会资源的行为作出的一种准则性规定。能够选择和确立分配正义原则的主体只能是历史唯物论意义上的人。由这种人选择和确立的分配正义原则必须具有普遍有效性,并且必须经得起社会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与正义"问题,争论由来已久,且至今没有定论。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在理解"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相关文本时发生了理解上的偏差,发生了主体性错位、存在各自的前理解不同、解释学循环不同,以及理解的间距不同等原因的结果。因此,为更好地理解某一作品,避免理解上的偏差,需要掌握解释学原理,树立正确的解释学意识,以便在理解作品时,尽量按作品本意来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与国际分配正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日益明显的今天,国际分配不公越来越严重,很多全球性问题的产生都与之有关.国际分配正义包括两个层次,按照广义的理解便是全球分配正义(Global Distributive Justice);若按照狭义的理解,国际分配正义就是国家间的分配正义.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体系中最重要的行为体,因此,民族国家间的分配正义是最终实现全球性分配正义的必经阶段.而在国际关系伦理传统中,国际分配正义是个颇具争议性的概念,自由主义者一般持赞成态度,提出了各种具有建设性和启发性的理论,现实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则站在批判者的立场,对自由主义者的观点进行了激烈批判.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各种理论多半是基于西方的伦理传统,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对此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和根本追求,分配正义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与价值标尺。在共同富裕的整体性视域下追求分配正义,要构建生产资料公有制原则、按劳分配原则、机会平等原则以及社会保障原则。在制度上充分发挥三次分配的联动效应:坚持以市场为主体的初次分配制度以建构分配正义基础;坚持以政府为主体的再分配制度推动分配正义落实;坚持以社会非政府部门为主体的三次分配制度从而实现对分配正义的完善与补充。立足新时代背景,在分配正义四大原则指引下,应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规范资本运行;提高劳动力等级、保障劳动者权益;缩小群体、地区、个人收入与机会差距;健全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由此规制一条分配正义的实践路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3.
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是一种继承西方契约论的传统、试图代替现行功利主义的有关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理论。书中主要论述了两个正义原则,平等自由原则处于最优先地位,主张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在关于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的安排上首先要遵循差别原则,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其次是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依系于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正义论》在社会福利思想上的重大贡献在于从人类追求正义的高度论证了福利事业的必要性,并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了国家通过再分配帮助穷人和弱者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劳动正义是劳动主体对劳动的正义追问。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没有提出过劳动正义思想,但马克思博大的思想体系中内在地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正义思想。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对异化劳动的非正义的批判、对剩余价值剥削的非正义的批判以及对共产主义劳动的正义状态的描述中。劳动正义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劳动正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义自古以来成为人们所追求的主题。人们把正义作为判断社会优良的标准,把正义作为保障自身的手段,甚至将它誉为完满的理念。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的理论中都包涵对正义的研究,在近代的自由主义哲学家那里,随着人类理性能力的觉醒,正义与自由、权利联系起来,正义的内涵得到空前的丰富。马克思在关注现实与历史的基础上洞察到自由主义正义观内在的弊端,对自由主义正义观进行批判与超越,并在其理论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正义观。这一正义观是以现实的人为主体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正义观是以物质生产资料为基础的,是具有历史性的正义观。  相似文献   

16.
平等的实现是正义理论的应有之义。在不同的分配正义理论中,平等具有不同的定位和内涵。只有对平等在不同分配正义理论中的定位进行深入探究,才能对不同的分配正义理论具有深刻全面的理解,进而找到实现平等的路径。传统契约论的分配正义理论由于最初状态法权理论与契约形式的不正当性而无法达到经济的实质平等。罗尔斯的正义论通过假设无知之幕的原初状态对契约形式进行改进,减少了一部分实质不平等,但由于对最初状态法权理论缺乏深入批判,仍无法达到实质平等。马克思分配正义观对最初状态法权理论进行彻底批判,向经济实质平等的理论实现迈进了伟大的一步。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社会主义三次分配的特点、价值及伦理缺陷,可以得知:在和谐社会中,完整的分配过程要经历初次分配(经济领域)、再分配(政治领域)、第三次分配(社会领域)三个彼此区别、相互关联的阶段.其中,初次分配是分配过程的起点;政府再分配是对初次分配的矫正;作为“善”的第三次分配是对前两类分配必要的补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分配正义正是在初次分配讲究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三次分配促进谐和的持续过程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公民实现基本的受教育权,需要拥有合理的教育资源作为实现权利的物质基础.公民获得教育资源的多寡主要依赖于自身的支付能力以及政府所能够提供的公共资源.个人的支付能力受制于公民个人所处的具体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存在着实质上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面临这种不平等,政府有义务出台正义的教育政策分配公共教育资源,实现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政府出台的教育政策应当遵循怎样的正义原则,如何与这些原则达到契合,什么是正义的教育资源分配政策,应选择一种正义观进行剖析,而罗尔斯的《正义论》系统提炼的正义二原则恰可作为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点.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是马克思本人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条件下所进行的理论思辨,深入揆量其形成脉络可以得知,它的形成并非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贯通着一条清晰完整的逻辑理路。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贫困治理的中心工作和关键任务实现了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的转变。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仍需要把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当做贫困治理的立足点和理论支撑,扎实有效推进相对贫困治理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教育领域的分配问题和矛盾也开始凸显。如何处理教育领域的分配问题,促进教育公平,这是困扰当代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尝试对政治哲学领域中深具影响力的分配正义理论进行梳理,通过展现他们的理论、相互之间的争论,以及最近的进展,为理解教育领域的分配正义提供一些认识。这些重要的理论包括自然法学派的权利平等,自由至上主义的程序正义论,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罗尔斯的正义论,以及近年兴起的德沃金为代表的运气均等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