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礼”,即宗法制和等级制互相结合的礼仪;“乐”,即音乐,观其设立之根本目的,意在对民众进行思想教化。明清时期的礼乐制度高度成熟,不仅完善了宋元时期“本人性情,礼乐兼有”的礼乐观,而且在意识形态上更加细化。本研究以《清史稿·乐志》作为切入点,运用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刍议明清时期礼乐制度的时代形塑,同时对明清时期礼乐制度所蕴含的时代思想及流变特点进行阐述,继而讨论礼乐制度在明清时期的形成、转型与嬗变。  相似文献   

2.
许韶歆 《教师》2015,(3):94-95
通过分析礼乐文化的独特特征和新课改的变化,结合两者阐述礼乐文化在学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的应用即教学教研引入礼乐文化、德育建设依托礼乐文化、礼乐文化渗透校园建设。通过礼乐文化在学校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吸收礼乐文化的优秀内涵即真、善、美、正义、欢乐等普世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3.
礼乐制度始于西周。礼乐制度作为政权统治力的体现对维护统治、规范社会行为起到了巨大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礼乐制度也随之变迁,其未曾消亡的社会规范作用与礼文化的发展始终推动着社会的前进。文章在阐述礼乐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变迁的基础上,指出了礼文化所表现的社会规范思想及礼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广义的礼乐文化指的是以"中和"理念为核心,通过继承和发展礼乐传统所自然形成的艺术和美学相融合的文化。礼乐文化能够促使幼儿"恭养"礼仪、修养"乐德",获得更好的社会发展,在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目前当代幼儿音乐美育还有待开发,要把礼乐文化融入到现代幼儿音乐美育中去,需要从提高师资力量、开展活动、课程教学、硬件投资等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5.
刘熙载说"楚辞,赋之《乐》;汉赋,赋之《礼》",其中隐蕴着礼乐制度与楚汉辞赋的演变,耐人寻味。从制度的层面考虑,楚辞的"赋乐"源自礼乐崩坏的历史背景,与楚乐的糅合肌质相关,呈现出"因情制礼"的思想;汉赋的"赋礼",开启的是礼乐争辉的时代格局,并决定于王朝制度下的赋家身份,而彰显其"以礼防情"的意旨。从文本的书写来看,楚辞的"喻乐"与汉赋的"赞礼",形成了由娱神到娱人、由声情到辞术、由忧政到敷政的三重演变。汉魏以降,"赋乐"观的归复,又与赋家身份与文体批评的转向有着紧密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针对“礼崩乐坏”的乱世提出复礼正乐的主张,继承和发展周代的礼乐制度,以“正名”来拨乱返正,正本清源;以“和谐”来突出文艺的特征;以“诗教”来实施文艺的社会教化功能,从而建立起对文艺性质、特征、价值、功用的保障和规范的思想体系,对文艺制度、体制、机制的建构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制度化的文艺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艺的自主性、自由性、自立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礼乐文化是沂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沂出土的大量编钟见证了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兴盛。先秦时期临沂地区已经受到了来自中原礼乐文化的强烈影响。成为礼乐文化辐射到的一个重要区域。而现存的民间鼓吹乐透露出礼乐观念在民间的延续。无论是临沂出土的先秦编钟还是现存的农村礼俗用乐,均反映了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对临沂地方文化的深远影响。礼乐文化跨越历史至今犹存,理应是沂蒙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针对"礼崩乐坏"的乱世提出复礼正乐的主张,继承和发展周代的礼乐制度,以"正名"来拨乱返正,正本清源;以"和谐"来突出文艺的特征;以"诗教"来实施文艺的社会教化功能,从而建立起对文艺性质、特征、价值、功用的保障和规范的思想体系,对文艺制度、体制、机制的建构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制度化的文艺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艺的自主性、自由性、自立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洪武元年至永历五年,明朝与安南之间保持着封贡往来,但是明朝对安南的册封却几经变化,这些变化是文化认同与现实挑战冲突妥协的外在表现。双方实力变化导致明朝对安南的控制力不断减弱,但是在华夷观念、文化认同和明朝余威的影响下,明朝与安南依旧保持了形式上的封贡往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发展以及成熟于西周。确立于宗法制度基础之上的礼乐文化,几乎渗透到了西周社会的各个阶层,并对古代中国社会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华夏文明起源问题上,学术界多以城市、文字、青铜器、大型宗教性建筑等物质指标作为评判文明形态是否产生的标准。这样做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一方面,这些评估标尺无法体现华夏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特质,更不能对早期华夏文明的形成作出动力式和结构式的诠释。从早期华夏文明演进规律看,原始礼乐文化的发生、发展,既是华夏文明得以盟生的动力,也使华夏文明形成“礼乐”文化符号表征的原因。从原始礼乐文化祝野去探讨早期华夏文明的形成,不仅可以克服传统研究方法所带来的缺陷,扩展研究者的思路和视野,而且也真正体现了华夏文明之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13.
儒家的“礼乐教化”从内外两方面着手,通过外在的“礼”与内在的“乐”两方面进行政治教化,同时也是个体修养的手段。这一内外兼修的教化思想对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凡是用于礼仪与以反映“礼乐”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文学作品,统称作“礼乐文学”,并选取宋代礼乐文学为个案进行阐述。宋代礼乐文学作品数量浩繁,众体兼备,各种典礼在多种文学体式中得到了艺术的再现。礼乐文学所具有的“仪式”与文学的双重内涵、双重功能、双重价值,赋予了它传承礼乐文化的独特意义。深刻而准确地揭示礼乐文学的内涵和底蕴,既是在领略文学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同时又接受了礼乐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了礼乐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解读了巫祝文化、礼乐文化、儒学文化中的礼乐关系,认为礼乐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其逻辑主体具有结构层次性,礼、乐作为思想及制度思维的工具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由于处境的不同,从礼乐之间寻找接近真理的道路是不一样的,完整地把握礼乐文化对当下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华礼乐传统文化视角,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主流思想分析什么是美及美育;详细阐述礼乐文化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核心思想及其蕴含相应的独特美学内涵,以及礼乐文化和美育之间暗藏深厚的内在关系;立足于美育具体实际教学探索,提出“三阶育人”的美育教学实践理念。  相似文献   

17.
孔子及弟子全面地整理和研究了礼乐制度的相关文献,阐释了礼乐制度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在整理和改造传统礼制的过程中,孔子遵循了选择先进、适度节俭以及符合道义三项原则。  相似文献   

18.
隋文帝杨坚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礼乐文化方面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排斥前朝北周的礼乐文化,转而学习和借用北齐、南朝的礼乐文化。在改革的过程中,杨坚主要任用南朝投降的文人、士大夫进行改革。考察杨坚改革的动机,不难发现杨坚并非因为对汉文化的热爱而进行改革,而是以维护自身统治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一部古老的文化典籍,<诗经>的编纂与流传,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关<诗>与史、与政教的关系,在前人的著述中不下百十种.<诗>可以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礼教文化制度和社会政治生活.<诗经>中的许多篇章,保存了周人生活的各个画面,成为后人研究周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20.
礼乐文化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礼乐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中国传统社会秩序主要靠礼制来维持,礼乐文化在华夏文明的创造过程中起主体作用·礼乐文化在我国民族精神培育中呈现出鲜明的现代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吸收儒家礼乐文化合理的积极卤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