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案例的辅导对象是一名缺少人际支持系统,自我认知匮乏,学习力不从心,身心倍感疲惫和压力的初二女生。心理辅导过程中,(1)采取共情、积极关注等咨询技巧,协助孩子纾解“手机事件”引发的抑郁焦虑情绪,重点发掘孩子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引导孩子关注自我的感受和需求,具体化自我认知,构建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2)引导孩子尝试从学习时间、学习技巧和学习效率三个方面对学习过程进行关注,以求通过持续改变学习过程,可控化学习结果;(3)引导孩子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进行梳理,通过心理老师的协助,引导孩子的父母觉知“指责型沟通”的不良结果,改善亲子关系。引导孩子具体化自己的交友需求,尝试搭建自己的人际互动系统,增强自己的人际支持力量。  相似文献   

2.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谁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蹩脚的老师那儿去接受启蒙教育。可是,当孩子长大面临择业问题时,许多家长又嘱咐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不要填报师范专业,似乎读师范就断送了人生的美好前程。师范仿佛成了成绩不好、家境穷困、不得已而选择的低人一等的专业。许多年来,我们一边在喊尊师重教,一边在蔑视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一边在抓学生的素质教育,一边在把大批三流的人才引进教师队伍;我们的家长一边在盼望自己的孩子能遇到好老师,一边在教导自己的孩子不要去当教师。这就形成了一个可怕的恶性循…  相似文献   

3.
学生表现出来的情绪困惑、行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其内心深处的原因是自我的迷离.自我认同感较好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体验到较强的自尊和自信,热爱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而自我认同感较差的学生,却常常体验到自卑和沮丧,他们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自己被人排斥,对于自己的社会角色认识模糊,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生命没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自我展现是一种社会交往或社会互动的行为。自我展现让孩子有机会让他人接纳自己,确定自我社会角色;自我展现让孩子有机会练习社交技巧,学会与人融洽相处;自我展现让孩子有机会学习更多的社会行为规范;自我展现还让孩子变得更有吸引力,更有自信。当然,七八岁的孩子自我展现更多的是在吸引成人的关注,特别是父母和老师的关注。例如,在父母身边表现良好,喜欢助人为乐,不会在公共场合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经常直言不讳。他(她)可能会说奶奶做的菜真好吃,妈妈做的菜很难吃。在学校里喜欢规章制度,爱揭同学的短处。在小学一二年级的课堂,你常会听…  相似文献   

5.
正社交能力越来越重要,可让父母抓狂的是,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表现得非常退缩,一到人前就不爱说话,总是躲在一边自己玩耍,这该怎么办呢?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天性就比较内向,无法成为社交达人,又比较自我地认为,只要孩子自己开心,不进行社交也无妨。那么,需要提醒持有此种想法的父母,你可能正在严重地低估社交能力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调查发现,师范生的自我认同感的发展呈起伏的趋势,在大四阶段,师范生的自我认同感发展出现反常的退化现象,得分明显低于非师范生;师范生职业承诺的各维度与自我认同感有显著的相关。促进师范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关注其自我认同感的发展;加强师范生特别是毕业班学生的生涯心理辅导;深化理论和实践研究,加强生涯辅导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7.
培养中学生健康的自我认同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自我认同感的界定 所谓自我认同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即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从而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它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把信念和价值观融合到自己人格中去并对自我价值进行评价的过程.这种评价通常来自于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的看法.一个人可能在某些事情上觉得自己很聪明或很笨,在某些行为上觉得自己很拙劣或是很卓越;他可能很喜欢自己或很讨厌自己……类似这些常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自我印象和经验,日积月累就成为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就是自我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做人上的矛盾——“言教”与“身教”摄影/杨卫东“言传身教”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教育的永恒命题,“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这种“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法则,在几千年后却被我们给扭曲了。许多父母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边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一边却争先恐后地挤车抢坐;一边让孩子尊重父母,一边却不尽赡养父母的职责和义务;一边给孩子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大道理,一边自己一年不摸书本,甚至沉溺于扑克、麻将桌上;一边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一边却又…  相似文献   

9.
自我认同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套行为模式、价值观的认同,具有自我认同感的人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并设立相应的目标去逐级实现。本课题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自我认同的发展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维度转化后运用SPSS进行统计及分析,以求全面了解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的特征与表现,为重塑学生的自我认同、高职院校的管理和发展提供现实依据,从而促进高职教育文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一、自我认同感危机自我认同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布雷西(Blasi)在埃里克森理论的基础之上,认为自我认同感是一种对"我是谁"问题答案的探寻,它是由过去的经历和对未来的期待所组成,通过思考过去的经验和自己的观念而得到,特别是受个人所处文化背景的影响。在客观上,它保  相似文献   

11.
钱淑红 《华章》2007,(9):88-88
中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期,自我认同感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和行为有重要的意义.培养中学生自我认同感的方法有很多,但是由于中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比较多,与各学科教师接触的时间也很多,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对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从学科教师这个角度来阐述中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培养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2.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在积极的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孩子不畏困难、勇于行动的重要心理因素。自我效能感较强的孩子往往把自己看得很有能耐,因而自信心强,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很少自卑和惧怕;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孩子则显露出缺  相似文献   

13.
<正>孩子正在一天天长大,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声音,他们也需要父母倾听自己的声音。而你知道孩子的真实意愿吗?孩子再小,也会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不管什么情况,家长都要学会倾听,等孩子把话说完,体验孩子的感受。孩子不小心摔倒,家长通常的做法是心痛不已,一面用脚跺着地面,一边安慰着孩子:“不痛,不哭,没关系!”这就是忽略孩子感受的具体体现。你又不是孩子,怎么知道孩子不痛?正确做法应该是,给予孩子同情和理解,教育孩子下次注意安全,不再摔倒。  相似文献   

14.
家务不仅仅是大人的事,可以让孩子一边游戏一边学做一些家务。作为父母来说,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如何让孩子帮助干家务,下面几条或许有用,不妨一试。精心计划明确责任把孩子当成大人,会使他们感到高兴。而将家务变成一种有责任的游戏,就能够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大人。不  相似文献   

15.
《高中生》2007,(24)
最近在思考Pi- aget划分的不同思维阶段,其中讲到一个现象非常有意思,令我浮想联翩。他说,2~6岁的孩子其实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以自我为中心(不是贬义)的。最好的一个例子是3座山的问题。这个例子是:桌上有3座山,山的一边有个洋娃娃,儿童站在山的另一边(和洋娃娃对着),然后问这个儿童:"你认为洋娃娃会看到些什么情景呢?"大多数儿童都会认为,洋娃娃看到的,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模一样的情景。其实,我们这些大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16.
学生表现出来的情绪困惑、行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其内心深处的原因是自我的迷离。自我认同感较好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体验到较强的自尊和自信,热爱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而自我认同感较差的学生,却常常体验到自卑和沮丧,他们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自己被人排斥,对于自己的社会角色认识模糊,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生命没有价值。因此,心理辅导的宗旨就在于帮助学生从朦胧的自我走向理性的自我、同一的自我。本文讨论下列问题:自卑心理辅导、自负心理辅导、依赖型人格倾向辅导和完美主义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采用问卷法对某高职大学120名在校二年级学生进行自我认同感差异的调查,通过分析结果得出:1.城乡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无明显差异;2.男女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存在明显差异;3.文理科的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孩子,在没有完全看清这个世界之前,在咿呀学语之时,在没有获得独立思想前,会有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吗?毫无疑问,即便是在婴儿期,只要孩子对外界刺激比如冷、热和疼痛等有所反应,那他就会有自我价值感的存在。婴儿的自尊心理来源于:与看护者的关系及看护者对其行为的反应。婴儿初到人世,犹如一块白板,其自我认识是成人教育所产生的副产品。有些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采用问卷法对某高职大学120名在校二年级学生进行自我认同感差异的调查,通过分析结果得出:1.城乡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无明显差异;2.男女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存在明显差异;3.文理科的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要闻导读     
《教师》2013,(15):8-9
声音宗春山: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短期来看它会给孩子造成一种情绪、情感上的伤害,最严重的是,若孩子长期处于此环境,孩子的人格和自我认同感就会遭到永久性的破坏。(来源:《现代教育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