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本文运用许渊冲的再创作和翻译风格论,从语言的生动性、审美再现和修辞层面分析了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如何通过忠实于原文的再创作实现了对原文风格的再现.  相似文献   

2.
张娟 《文教资料》2011,(11):48-50
成语的汉译英向来是翻译工作的难点,而在散文这种文体中经常出现各种成语,因此,本文以张培基教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以奈达的功能对等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在散文翻译中,成语汉译英时意象的保留、丢失与改变。  相似文献   

3.
在翻译实践中,如何使译文尽可能地忠实原意,表达流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能否准确敏感地把握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差异,能否在技术层面或更高的艺术层面上处理好句法差异。句法层面,往往通过句子的结构以及各种修辞手段的运用来体现美感。该文主要探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修辞手段的运用,以期探究现代散文修辞的分布规律及译者如何实现该层次审美信息的移植。  相似文献   

4.
在漫长的语言发展过程中,数字成语始终是四字格成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折射出了很多汉语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数字除了表实指外,往往还表虚指,因此,要翻译好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本文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语料来源,对其中含有数字的四字格成语的英译特点进行了探讨并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5.
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简约又不失原文的内涵和美。本文从他独具匠心的用词、短小精悍的句子和清晰分明的句间逻辑,分析和展示了他游刃于汉英两种语言之间,行云流水般的再创作功底。  相似文献   

6.
从阐释学视角出发,借助海德格尔理解的"前结构"和迦达默尔的"视域融合"两大概念,探讨张培基对中国现代散文的英译情况"。前结构"主要影响张培基对译介对象的选择;"视域融合"主要有词汇、句法和语体风格翻译三方面表现。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散文散发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充满了对国家、对个人与事物的态度与评价;《英译中国现代散文》的译注者———张培基先生在散文英译上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注重应用评价理论中不同的态度与介入资源,使译文与原文达到等效的态度与评价意义。  相似文献   

8.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中存在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张培基在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其符合厚翻译理论要求的方法较好地向目的语读者传达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和汉语的文化信息。其为了照顾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心理、阅读体验,或为了避免冗长复杂采取的违背厚翻译理论要求的省译方法,是造成部分文化负载词翻译不够准确或与原文风格、意境不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樊曼曼 《海外英语》2022,(10):11-12+15
丰子恺的散文《渐》用语自然朴实,通俗易懂,说理透彻,具有丰富的哲学意义。在不同英译本中,蔡力坚译本紧扣原作,较为完美地诠释了原作的表达和风格,做到了原文再现。而翻译和写作密不可分,翻译写作学构建了“感知→运思→表述→检视”四个过程,旨在指导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增强自觉性,去掉盲目性,发挥自身写作能力,最大限度完成译文。文章基于翻译写作学的翻译过程,分析蔡力坚英译《渐》如何做到形神皆似,以期为散文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张培基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其于1999年至2012年间陆续出版的四卷《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填补了我国散文英译本不足的空缺,为散文翻译提供了一份优秀的范例。在英译散文选中,张培基先生通过其优秀的译文,推翻了过去将译者定义为匠人的传统观念,向读者们展示出译者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本文将从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视角入手,讨论张培基先生如何以原作生命传承者、语言差异协调者和文化身份捍卫者等多重身份对译者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1.
12.
丁轶青 《英语广场》2021,(11):31-35
在翻译实践中,随着“语境”概念的提出与相关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其与翻译学的关系并深入研究它对翻译工作的帮助。同时,在各类文体翻译中,相比英译汉,汉译英的热度略低,中国现代散文英译也是如此。因此,本文以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二)》为研究对象,在各类辅助工具的帮助下,重点分析中国现代散文的特点及英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讨论不同语境背景下的语义的选择与处理。  相似文献   

13.
英语和汉语是隶属于两个不同语系的"非亲属"语言。学习英汉两种语言需要对这两种语言的特性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分析出它们的差异。文章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沈从文的《边城》为例,分别从语义、词法和句法这三个层面来分析英汉语言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的中短篇小说主要通过英文期刊《中国文学》和“熊猫丛书”翻译传播到海外,然而学界对贾平凹的中短篇小说的英译研究却尚付阙如。文章以《中国文学》(英文版)(1980-2000)刊登的贾平凹中短篇小说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对比等方法,探讨了《中国文学》选译贾平凹中短篇小说的原因:贾平凹知名度高,作品文学价值高;小说内容符合刊物办刊宗旨和理念;受主导翻译的国家机构和赞助人影响。文章发现贾平凹中短篇小说的英译主要具有三个特点:异归并用,准确传达原文思想内容;适当增补,充实人物形象和背景信息;酌情删减,树立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15.
由于汉英二种语言具有注重意合和形合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汉英翻译中对衔接的处理。本文基于韩礼德对衔接问题的研究成果,从张培基的英汉散文中撷取翻译实例,对替代、省略和词汇等三种衔接手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识解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认知识解理论应用于翻译领域就是以识解的辖域和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四维度解析译文的主观性的翻译过程。应用认知识解理论探讨《庄子》三个译本中在句子层面的英译差异,分析古汉语中句子英译的识解过程,是研究句子英译的一个新思路,也为古籍翻译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系列丛书自出版以来,在国内翻译界造成了很大影响。该丛书由我国著名翻译学家张培基先生所撰稿的译文集结出版,受到了英语专业尤其是翻译专业学生的喜爱。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从意译、增译、减译和替换四个方面探讨了张培基译文(以下简称"张译")中所使用的归化翻译策略,认为张译中的漏译、误译、增译、改译等现象是译者为了达到某种翻译目的所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的体现,是散文翻译中较好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8.
伯顿·莱夫尔认为句法是散文翻译的最佳单位。本文以刘宓庆的风格标记论和他的风格再现手段为理论基础,对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几篇散文的英译作品从排比、重复、设问和短句这几种类型进行风格再现分析,旨在探索一条再现散文风格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的诸子散文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征。对于异国读者而言,要理解其中的内涵和作品的主题尚有困难。因此,如果要传递诸子散文中的文化信息,互文性理论对诸子散文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考察了《庄子》、《孟子》译本中的几处具有文化特色的词的互文性处理方法,探讨如何利用互文性的微观视角最大限度地把原文中的文化内涵传递给读者,而提出文中加注释或脚注和阐释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汉英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弄清它们之间的差异对于翻译实践至关重要.本文以英汉差异为基础,以<十七大报告>中英文本为依托,分析、归纳了政论文汉译英的翻译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