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假设连词之一,该词始于唐代,从其构词法来看,"如果"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同义语素并列。假设连词"如"早已存在,"果"则经过一系列语法化才沾染上假设义,并于宋代最终形成表示假设关系的专职连词。在这一过程中,词语的双音节化和类推作用是其发生语法化的主要动因和机制,且明清后这一用法得到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探讨了现代汉语常用语言单位"之所以"语法化的历程及与之相关的问题.上古汉语的"之所以"为跨层非短语结构,从上古一直到近代、现代,逐渐完成了作为连词语法化的历程,这在"NP之所以VP的原因"词组层面也得到体现."之所以"作为表果连词与"所以"、"其所以"同叉共存、同义竞争,同义竞争的优势使表果连词出现使用"之所以"的单一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非常"作为一个特殊的语言单位,在语法化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非常"在形成初期是"非"和"常"以偶然连用开始的,后来逐渐出现了"非常+之+名词"等用法,这样"非常"的结合更为紧密,为以后"非常"虚化为程度副词提供了可能。试图通过语料分析和理论结合,探讨"非常"语法化的历程和其中的形成机制和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前人共时和历时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义素分析法对连词“所以”的语法化过程及其条件作了深入的探讨,最后得出结论:连词“所以”是由表工具的所字结构“所以”经历了从先秦到唐代前期这样一个漫长的语法化过程后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语法因素和认知因素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的转折连词“不过”来源于副词“不过”,而副词“不过”来源于偏正式的动词短语“不过”。“不过”的语法化过程就是功能的扩展过程,“不过”的语义由实到虚,形成了一个渐变的序列。  相似文献   

6.
汉语史上"果"既是副词也是连词。副词"果"历经了"树木所结的果实(名词)——实行、实现(动词)——果真、果然,最后、终于,究竟、到底(副词)"的演变轨迹。连词"果"则沿着"果真、果然(语气副词)——如果真的(连词)"的轨迹虚化演变。句法位置的改变、语境的影响等是"果"语法化的主要动因,重新分析等是"果"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省得”、“免得”是二价动词,主体与客体论元都是事件,事件之间是互斥关系,其语义背景是“在某一事件的作用下,避免了某一事件的发生”。事件AP与“省得/免得+事件BQ”之间存在目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有意目的和无意目的、外向目的和返身目的、已现目的和未现目的。“省得”可分为“省得,”与“省得:”,分别表示“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以避免浪费”、“避免麻烦的事件发生”。“免得”表示“避免较为严重的事件发生”。“省得:”与“免得”会有交叉,但“免得”比“省得2”主观程度高,感情色彩上严肃、严重。通过考察“省得”与“免得”的词汇化更加印证了两者的语义与语用差异。  相似文献   

8.
“亲身”连用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是一个“动+名”的短语结构。在句法位置改变、语义变化、韵律需要、高频使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亲”“身”语义逐渐融合,位置逐渐固定,宋代时已有成词倾向,明代以后最终成词。  相似文献   

9.
“不过”是一个相对后起的转折连词.北宋时期始有连词用法。通过对“不过”连词化过程的细致分析可以看出:限定副词“不过”所在句子结构的复杂化,所系联的限定对象和所限范围两者的隐而不现,以及前后句子(或分句)之间语义上由前后一贯到相反相对的变化,都对“不过”的连词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省得"与"免得"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表示目的关系。二者所在句前后为有意致使时表示目的关系;而前后为无意致使时不表示目的关系。"省得"、"免得"表示目的关系时,与"以免"在语体、语义、句法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省得"与"免得"除了方言色彩的区别之外,在意义上也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11.
构式化是形式和意义的规约化过程,是指一个原本松弛的结构演变为相对固定的结构的过程,即一个新构式如何由非构式演变为构式。从认知视角审视"被XX"构式,"被XX"构式化的动因是语言的经济原则、语言的高频使用和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性,"被XX"构式化的机制是构式压制、转喻和类推。  相似文献   

12.
构式化是形式和意义的规约化过程,是指一个原本松弛的结构演变为相对固定的结构的过程,即一个新构式如何由非构式演变为构式。从认知视角审视"被XX"构式,"被XX"构式化的动因是语言的经济原则、语言的高频使用和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性,"被XX"构式化的机制是构式压制、转喻和类推。  相似文献   

13.
构式化是指一个原本松弛的结构演变为相对固定的结构的过程,即一个新构式如何由非构式演变为构式。本文从认知视角审视"山寨XX"构式,认为"山寨XX"构式化的动因是语言的经济原则和"山寨XX"结构的高频使用,"山寨XX"构式化的机制是隐喻和类推。  相似文献   

14.
黄桂红 《文教资料》2012,(15):27-28
现代汉语副词“断乎”一词由古汉语中“断断乎”逐渐精简而成。“断断”是副词“断”通过构词法中动词重叠方式形成,“乎”紧跟其后,最初只是舒缓语气的助词,后逐渐凝固成一词,“乎”作为后缀附在副词“断断”之后构成新的副词“断断乎”。到了明代,随着双音节词汇大量的出现,双音节词逐渐取代单音节词或多音节词,“断断乎”从本来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的跨层结构中脱胎出来,演变为双音节“断乎”。  相似文献   

15.
递进连词"不说"及其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写了“不说”的句法语义特点后,证明“不说”已经是一个独立的、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它出现的时间较晚,所以语法化的各种形式共存。文章最后分析了它语法化的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从表行为义的动词性偏正短语,到评注性副词,再到语篇中起关联作用的连词,"可见"经历了一个从实到虚的语法化过程。本文一方面考察"可见"语法化的轨迹,另一方面考察"可见"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7.
"缘"是中古时期新兴的一个表因连词,它的语法化经历了一个由表"凭借、依据"义的动词到工具介词再到表因连词的过程。这个语法化之所以能够完成,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而且这种演变完全是在汉语内部完成的,与语言接触无关。  相似文献   

18.
词汇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现代汉语中绝大多数的介词都由古代的动词语法化而来,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及虚化过程的渐进性、复杂性,介词与动词一直存在着交叉、纠葛。词汇化是由短语到词的过程,而语法化则是词性由实到虚的过程,是一个词语的发展历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从共时、历时两个层面对"根据"进行考察,并在跨语言的角度上进一步探讨"根据"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假设连词“使”产生于先秦,由泛义动词“使”发展而来,经历了“使令动词-泛义动词-假设连词”的演变模式。“使+N+V2”格式中V2所表示事件实现可能性的弱化、事件所在时间的变化以及事件关涉人物的变化是“使”语法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副词“白”的语法化及动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是自主词向语法成分转化的一种语言现象,主要包括实词虚化、句法化和词汇化三种现象。文章把现代汉语中具有否定性和情态性副词"白"作为研究对象,从汉语史的角度在历时平面上描述"白"由实词虚化成否定副词"白"和情态性副词"白"的整个语法化过程,并从语义、语用方面分析了它语法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