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二十多年来报业市场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且不说报道重心的转换、组织采访的多元,报道内容上的求新求异,只说报纸的门脸也是越变越漂亮:标题火了,照片大了,版面美了。一些报纸也形成了独特的编辑个性:有的以庄重大方见长,有的以清新典雅著称,有的则以生动活泼引人。很多报纸都把编辑个性作为报纸品牌战略的一部分来抓。 所谓编辑个性,指的是通过对稿件内容和形式的整合与包装,通过各种编辑手段,而使报纸所体现出的总体特色,它是报纸的外在包装与内在思想的统一,也是此报与彼报最显眼的区别。其实,如今报纸编辑强调突出个…  相似文献   

2.
抓“活鱼”是新闻界的一句行话,比喻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写一些好稿件。这些好稿件的特点应当具有“五强”,即:主题重大,针对性强;报道及时,时效性强;新鲜独特,新闻性强;生动活泼,感染力强;贴近群众,可读性强。 可是,一说到抓“活鱼”,不少人认为这是记者和通讯员的事,与编辑无关,编辑只是等着记者、通讯员将“活鱼”送来,编到版面上去。其实,这种被动等稿的现象显然有碍于提高报纸的版面质量,有碍于提高报纸整体水平。笔者认为,编辑作为报道工作的实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积极主动地发现“活鱼”,寻…  相似文献   

3.
如何把地市党报办得更加贴近“三农”?如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这是报纸编辑人员的根本职责,同时也是检验编辑人员素质高低的关键。多年的编辑生涯,笔者从中感受到不少酸甜苦辣,就因为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心中怀着那份永恒的“三农”情愫。编辑组织什么稿件,撰写什么文章,这恐怕是编辑要经常思考的事情,才能体现在为“三农”服务的主题上,也才能解决写什么为“三农”的问题。笔者认为,“三农”报道要把握住这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报纸新闻照片的说明性文字的写作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叫作“设计对白”(也有的报纸叫作“演绎对白”),即给照片中的人物配上言语。这言语不是他自己说过的话.而是编辑根据报道的内容和照片人物的表情“设计”出来的.有的只是一个人的“独白”。这种“设计对白”呈现出越来越普遍的趋势,从网上搜索的结果即可得知。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提倡还是应该批评呢?  相似文献   

5.
挖掘基层报道的深度,是地方报纸记者的努力追求,也是报纸新闻改革的突破口。 在电子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报纸的独特优势在哪里?一般来讲,“快捷”、“可视”为电视之长,而它在逻辑、判断、分析综合等方面的局限,正是文字媒介的特长。在报道深度上,在交待事物的联系上,在分析事物的发展趋势上……总之,在摄像机无法扫描的思想领域和内心世界,“电视”不及“文字”。因为,文字毕竟是一种间接的、更多作用于人的理智的信息。 我国正进行着从体制到观念的深刻变革,基层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但在交通发达,传播技术先进…  相似文献   

6.
钱兵 《记者摇篮》2006,(4):36-36
批评报道向来是个较难以把握的报道领域。不痛不痒解决不了问题,深挖狠批往往又难核准事实。报道者与被报道者之间发生纠纷的事情一直不断,很令一些记者编辑头疼,也给新闻单位的声誉造成了损失。我在工作中也经常写批评报道,慢慢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一、批评报道要掌握“火候”2002年,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政府扶持、自己又苦心经营了十几年的大型民营家装企业,因为一段时间的管理不善,装修质量下降,投诉增多,当地一家报纸便连续十几天地大篇幅批评这家企业,在全市引起轰动。最后,这家报纸的发行量增加了,这家企业的信誉却一落千丈,客户纷…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门打开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时事新闻愈来愈受到新闻媒体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可以说,时事新闻的春天来了。随着时事新闻在报纸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时事编辑在这块“园地”上也是大有作为的。 (一) 人们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度,是由时事新闻自身的地位决定的。 何谓时事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国内外重大事实的报道。既然是国内外重大事实的报道,其在报纸中的地位就显而易见了。 第一,时事新闻是媒体新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日报还是晚报,电视还是广播,都要刊播相当数量的时事新闻。省市级以上报纸,时事报道更…  相似文献   

8.
会议新闻是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电视媒体作为党的喉舌服务党政工作的主要方式。但是长期以来,会议报道常受制于会议议程、内容而陷入程式化的误区,以至空话、套话连篇。部分记者采写回来的新闻等同于广播稿、报纸稿,不能利用先进的电视手段把更多的信息传播给观众,更多的时候画面、解说 “两张皮”,给人一种高高在上、拒人千里的感觉。当然,这样的报道实际上既背离了新闻报道的初衷,也产生不了应有的社会效果。 笔者长期从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也常常扛起摄像机深入会场采访报道,同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摸索…  相似文献   

9.
赵玉洪 《青年记者》2007,(10):75-76
在现在的新闻界,深度报道成了一个备受青睬的名词。很多记、编辑都为如何搞好深度报道而伤脑筋。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在目前的新闻媒体中,深度报道搞得最好的,还首推报纸。虽然电视日渐“受宠”,但在深度报道方面,电视新闻似乎还有孚众望。那么,其症结到底在哪里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新闻导刊》2004,(6):42-42
“三同”的表现与后果:1.报纸性质与定位趋同。市场定位基本一致.都是面向都市居民。据了解,全国大多数城市都出现这种情况。南京、成都等地尤为严重。2.在报道内容上趋同。在一些时政、社会新闻的选择上,各报的编辑和领导“英雄所见略同”。重大新闻谁也不能漏,本地的党政活动谁也不会漏,跳楼寻死、杀人放火、交通事故等等社会新闻谁也舍不得漏,各家报纸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1.
毛毛 《新闻知识》2000,(9):43-4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与其他事业一样得以快速发展,在国际上获得了应有的位置。这同时也拉动了国内各新闻媒体的体育报道。当前,体育新闻、社会新闻和文化新闻已成为晚报及都市报的三大支柱。如何让体育报道成为读者阅读时的首选,不仅靠体育热点抓读者,而且要求体育记者努力写作,把体育报道写的更为精彩、生动。 体育报道“质量”的体现,包括许多方面。就写作方面来说,不外乎“描绘”二字。干干巴巴,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文字。尤其是在报道文章中的开头也是如此的话,无疑会令读者讨厌。久而久之,记者和报纸的信誉便在读者…  相似文献   

12.
编辑三问     
编辑工作是报纸工作的重要部分,各类题材的报道要经过编辑统筹安排,才能充分反映办报的意图。新闻是客观的,但对新闻如何处理,则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显而易见。报业发展赋予编辑更多的“内容”。编辑已不再是纯粹为他人作嫁衣,你还要为记者出点子,参与报社重大报道和策划,从“幕后”走上了“前台”,这也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个合格的编辑,不妨经常问问自己三个问题。一问:自己编排的版面有没有错这实质上是个把关问题,也是编辑工作最起码的要求。编辑把关,主要应把好五个关:政治关、政策关、策略关、事实关、…  相似文献   

13.
马扬 《军事记者》2003,(7):51-51
专版是在报纸编辑实践中常说的一个术语,也是用得比较流行的一种报纸编辑形式。但在报纸编辑理论的书籍中,对报纸的副刊有专门的论述,而对专版鲜有提及。从报纸编辑的实践来看,专版是介于副刊与新闻版之间的一种编辑形式。如果要给专版下定义的话,专版应是专门报道某一方面内容的版面。比如说,地方的一些报纸辟有房产、汽车、金融、股票、体育、法制、电脑、教育、人才等专版,而军事类的报纸则开辟了一些有自身特色的专版,如军事科技、政工、后勤、院校、军营文化等等专版。专版与副刊相比较,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副刊一般不刊载动态性的消息…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编辑,最怕的就是所发的新闻稿件失实。尤其是在报纸不断扩版,新记者较多的情况下,如何把握新闻真实,杜绝虚假报道,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一张报纸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一张报纸的报格和新闻工作者人格的体现。从这一点上讲,编辑的责任就显得更为重大了。  相似文献   

15.
导向正确,安全出版,这是党和政府对报纸从业人员最起码的要求。导向是报纸的生命,导向错了,报纸险情不断,不利工作大局,影响社会稳定,无论给你什么处罚,也无法挽救。防范报纸风险一定要站在“政治家办报”的高度来认识,化险为夷,实现“零风险”办报。防范风险是党和政府赋予我们报人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是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是党和政府、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殷切希望之所在。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和变革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形势,统一思想的任务很重,改革发展的任务很重,维护稳定的任务很重,如果我们在报道中稍有不慎,很可能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给党和人民造祸。因此,我们要把防范报纸风险当作大事来抓。  相似文献   

16.
报纸编辑策划的必要性和着眼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策划是编采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目的是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办出特色,取得最佳社会效益的新闻活动。报纸编辑策划属于新闻策划的范畴,是新闻策划的主体之一。谈新闻策划,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编辑策划。这里,主要探讨在当前媒体竞争的大背景下报纸编辑策划的必要性和着眼点。一、报纸编辑策划的必要性其一,编辑策划是新闻传播传受关系由以“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变化的要求。我国新闻媒体长期以来以传者为本位,不够重视受众的需求,许多新闻媒体的观念在相当程度上是“我播你听(看),我编你读”,…  相似文献   

17.
新民晚报是一份“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报纸,非常注重社会新闻报道,这是对的,而社会新闻中的大头又是一些案例报道或法治新闻,在这点上我发现晚报编辑很善于作题。排除那种低级庸俗的趣味不谈,他们在作题上还是挺讲究适当的技巧与“噱头”。比如,常常一些一般性的案例报道到他们手里,标题可以作得很吸引人又很客观。  相似文献   

18.
杨咏  张未 《新闻三昧》2005,(4):27-28
据纸与读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供求关系,读有选择、批评和淘汰新闻的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读认同是各类新闻包括时事新闻的生命。因此,时事编辑必须牢固地树立读意识,把“三贴近”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始终,这不仅是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度体现,而且也是报纸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我们报业人士时常听到这么一句话“无错不成报”,各类报纸的文字使用错误随处可见,有的甚至让人难以卒读。我个人认为:报纸中出现错别字,作为编辑是难推其责的。因为错别字最终是从编辑的眼里溜走变成铅字的。  相似文献   

20.
体验式报道,又被称为“参与式报道”、“介入式报道”,它是记者隐瞒身份并且转换成与被采访对象相同的角色,亲身体验后采写的报道。 纵观近几年国内报纸,无论是国家级大报,还是地方性报;无论是党报,还是生活类报纸,抑或是行业报,许多报纸都发表过生动感性的体验式新闻,一些记者因为敢入虎穴,采写了一系列体验式报道而声名远扬,一些报纸甚至把体验式报道当成了报纸的新卖点,藉此吸引读者的眼光。 随着报业的发展,报道形式不断出新。体验式报道作为近年来在新闻媒体上出现较多的一种报道形式,它在吸引读者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