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建 《传媒》2016,(13):15-17
2013年1月8日,《华西社区报》在成都创刊,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份面向社区免费发行的报纸,是以《华西都市报》为龙头的华西传媒集群深耕成都主城社区、抢占社区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一个新载体.3年多来,《华西社区报》扎根社区,始终坚持"温度 互动 实用"办报宗旨,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便捷服务,为企业营销铺设"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2.
1999,2000,在这充斥着世纪末情结的两个年头,中国的报界显得格外不平静。竞争激烈的成都报业携资入昆明开辟第二战场。据《新闻记者》报道,《成都商报》已向《云南信息报》注入600万元资金,由副总编郭平出任《云南信息报》执行总编辑,并率采编、发行、广告人员充实该报,将《成都商报》的新闻策划、版面模式、发行经验全面移植;《华西都市报》原副总编辑向先跃入主《生活新报》,融资1000万改造该报;有消息说,成都的《蜀报》总  相似文献   

3.
据《中国记者》报道:为调整报业结构,成都的《蜀报》和《商务早报》停办。两年多来这两家报纸虽然在发行上达到了一定规模,但由于报纸定位不准,一味模仿当地的综合性报纸,缺乏个性特色和目标读者群,发行搞低价扩张,均严重亏损。这两家报纸的失败证明,一个城市容纳综合性报纸总归是有限的,国外很多地方流行的“一城两报”现象不无道理。成都停办两家报纸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新闻     
《成都日报》正式发行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成都报业市场增添了一份崭新的中共成都市委机关报──《成都日报》,原对开16版的《成都晚报》从市委机关报的职能中剥离出来,改为4开32版的都市综合类报。据了解,《成都日报》准备投资2000万元运作,其中层骨干与采编人员大多是原成都晚报的人马。现在,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的构架已基本形成:即由成都日报为龙头和核心,成都商报、成都晚报为重要子报,此外还有成都时代出版社以及几家杂志社组成。 今日快报推出 首席记者制 武汉《今日快报》推出首席记者制.首席记者在试用期内…  相似文献   

5.
竞争本已十分激烈的成都报业新近又开辟“第二 战场”,将报业“战火”燃向昆明,一场更为“惨烈”的报纸大战在美丽的春城爆发。 报业“川军”南下昆明 在南下昆明的“川军”中,《成都商报》当属开路先锋。1999年,《成都商报》接手云南计委主办的《云南信息报》。《成都商报》副总编郭平出任执行总编辑,并率采编、发行、广告人员充实该报,将《成都商报》的新闻策划、版面模式、发行经验全面移植。同时,《成都商报》还带来600万元资金,并每天向昆明传送4个版面的新闻。由此,《云南信息报》这张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行业报大受读…  相似文献   

6.
成都《新民报》创刊于1943年6月18日,它是南京《新民报》迁重庆出版后的继续发展。至此,《新民报》开始在两地同时出版。成都《新民报》初出晚刊,为四开一张。1945年2月1日增出日刊,初为四开一张;1947年5月9日起改为对开一张。日、晚两刊同时发行到1949年7月23日,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武装劫持。  相似文献   

7.
成都既是中国市民报发韧之地,也是中国报业趋同化竞争的源头。1995年初,《华西都市报》成功开创市民报模式后,市场定位和办报思路一直“暧昧”的《成都商报》猛然醒悟:市场就在眼前。1995年8月开始,《成都商报》确立了“综合性市民生活报”定位,对《华西都市报》进行直接摹仿和追踪跟进,从而引发成都报业第一轮趋同化竞争。《华西都市报》  相似文献   

8.
李智 《兰台世界》2017,(19):120-123
《北华捷报》、《大陆报》和《密勒氏评论报》都是在近代中国境内创刊发行的英文报纸,是记录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资料。1933年发生的哈尔滨"卡斯普绑架案"吸引了国内外舆论的关注。《北华捷报》等报纸对此持续关注,并对由此引发出的关于伪满洲国一些问题做出了揭示和分析。三份英文报纸对案件的报道表现了专业媒体的专业性、中立性,客观上揭露了日本殖民主义者的阴谋,起到了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作用,为学者研究近代中国问题提供了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9.
8月28日,武汉市档案局召开全市档案宣传发行工作会议,回顾2013年以来全市档案宣传工作情况,对即将开始的2014年度"一报两刊"(《中国档案报》、《中国档案》杂志、《湖北档案》杂志征订发行工作进行了布置,市档案局副局长张嵩,市局法规处、办公室、科教处和13个区档案局相关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10.
5月7日,人民日报在中国新闻名专栏"人民论坛"刊发评论《"问题意识"与"建设心态"》,阐述"问题意识"与"建设心态"的辩证关系。这是人民日报就源自我省的"我是建设者"大讨论,第四次刊发报道或评论。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中央媒体已多次报道"我是建设者"大讨论。4月16日,中国记协以"我是建设者"大讨论为主题,在北京举办"我为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1.
重庆报业市场差异化策略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吴江文 《今传媒》2005,(2):36-37
重庆报业在西部地区起步较早,但其发展在西部地区却相对滞后,明显地落后于成都和西安。如何使重庆报业进一步发展,这是值得业界和管理部门思考的重要问题。一、重庆报业市场的现状与同在西部的成都、西安两市相比,重庆的市场类日报的种数大致相当,但报纸发行总量和单家报纸发行量则有较大差距。目前重庆市场本埠报纸主要有《重庆晚报》《重庆商报》《重庆晨报》《重庆经济报》《重庆青年报》《健康人报》《渝州服务导报》《旅游新报》《重庆法制报》《新女报》和《都市热报》等报纸,加上重庆内刊报纸,总数已经超过了20家。2003年重庆全年出…  相似文献   

12.
刘斌 《兰台世界》2013,(4):111-112
<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办报刊的国家之一,明清政府都曾发行"官报",主要是刊载政府文件。18世纪以来,西方自由主义新闻出版思想不断引起近代中国先进分子的注意,于是创办报刊成为民族、民主主义者的重要选择,他们希望通过报纸刊发救国言论,发表民主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分子掀起一股兴办报刊的热潮,而且更加注意唤醒下层民众,于是《民立报》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探讨有效发行这个报业争论话题时,主要质疑的是:报纸发行有效是否只能用广告效益来衡量?成都早爆发的惨烈发行大战、现存四家发行模式各有侧重的都市报、《华西都市报》的"区域组合城市报"理念、1999年曾实施的控制报纸发行的"报纸口粮证"、《成都商报》的"高端人群"定位……是吸引我们选择成都作为样本探讨"有效发行"的主要动因。 6月7日,国务院批准在成都和重庆两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一重大事件又为本刊"有效发行"讨论带来新的视角。而随着采访的深入,一个个关键点不断呈现在记者面前,对"有效发行"的思考也越来越偏离流行。  相似文献   

14.
新创     
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联办“民意”栏目;《成都晚报》全新改版;《市场报》改为《中国能源报》;川报集团成都报道社成立;视频网站首次取得电视剧先发权  相似文献   

15.
树立旗帜巩固阵地提供服务──《新闻界》召开'97发行工作会本刊讯秋阳朗照,天高气爽。《新闻界》'97发行工作会于9月18日在成都召开,全省各地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负责发行的同志参加了会议。川报副总编汪兴高、唐嗣田、王华到会讲话。作为省记协、省新闻学会、...  相似文献   

16.
日前,郴州市档案局召开全市档案宣传工作会议。各县(市、区)档案局局长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去年全市档案宣传工作情况,布置了今年全市档案宣传工作任务。把2012年《中国档案》、《中国档案报》、《档案时空》杂志的发行工作纳入全市档案目标管理工作任务之中。会议要求把“一报两刊”发行任务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确保“一报两刊”发行任务超额超量完成。  相似文献   

17.
刘祥玖 《传媒观察》2002,(11):25-27
报业成都模式:竞争趋同 中国市场报的趋同化历程是从都市报开始的。成都既是中国都市报的发韧地,也是中国报业趋同化竞争源头。1995年初,《华西都市报》成功开创都市报模式后,1995年8月开始,《成都商报》确定了“综合性市民生活报”定位,对《华西都市报》进行直接摹仿和追踪跟进,从而引发成都报业第一轮趋同化竞争。同时也标志  相似文献   

18.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中国新闻年鉴》2004年卷,已于2004年12月开始在河南省陆续发行。与以往不同的是,该卷新增了"专题:中国的传媒集团"、"中国新闻专业期刊专辑"等栏目,并有对"2003年'防治非典'"、"伊拉克战争"等重大新闻事件报道得失的分析的篇目。  相似文献   

19.
《中国记者》2013,(5):23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郭全中在2013年4月24日出版的《中国新闻出版报》刊文,考察了国外报界热点"付费墙"的应用情况。郭全中认为,《纽约时报》的"付费墙"策略毫无疑问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还难说取得了彻底的成功。一是其发行收入超过广告收入是以广告收入大幅下跌为前提的,虽然发行收入快速增长,但仍然难以弥补广告收入  相似文献   

20.
信息快递     
《湖北档案》2010,(8):47-47
8月3日,宜昌市档案局召开全市档案局长座谈会,对2011年档案“一报两刊”征订发行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会议通报了2010年宜昌征订《湖北档案》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就做好2011年档案“一报两刊”征订发行工作进行了部署。会议要求,全市力争2011年的《中国档案报》、《中国档案》和《湖北档案》征订工作要有新的突破,且各地不得出现征订为零的现象。宜昌市将在评选先进档案局(馆)时把“一报两刊”征订发行情况作为一个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