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节制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用人的理智实现对欲望的控制,通过理性控制欲望,在实践中养成节制的习惯,实现人生的幸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通过资源能源、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生理欲望、饮食、药物使用等内容进行节制思想的渗透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节制观念,帮助学生养成节制习惯。  相似文献   

2.
在儒家伦理中,"欲"作为人天生而有的一种现象,本身并无善恶对错之分。道德失败的发生虽与欲望密切相关,但两者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联。《荀子》一书作为先秦儒家对欲之观察最为系统的学说,对欲望与道德失败的问题亦做出了深入且较为全面的观察。通过对荀子在此一问题上的论述,可以看到,欲望本身并不必然致使道德失败,而欲望能否受"心"的节制才是问题关键。  相似文献   

3.
胡瑗十分重视自我修养,提倡自我节制.在理欲问题上他要求人们确立"天下为公"的思想,不以一己之私忘天下之公.而要做到天下为公,就要对自我的欲望与行为有所节制.他认为,纵欲之事,不可不戒.为此,在道德修养方面要出以"公"心,立志高远,作为君子应当有大中之德,泽被万民之心,一切心思和行为都着眼于国家社稷的安全和兴盛,着力建设一个仁义礼乐著于天下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4.
理想人格是指人格的应然、完满状态。《论语》和《理想国》含有丰富的理想人格思想。词频的高低和比例显示,《论语》中的理想人格是"仁义礼知信"五位一体、动态互动的君子形象:以义为质、以礼而立、以知为基、以信为用、以仁为本。《理想国》中的理想人格典范则是以正义为核心,超越世俗欲望,节制、勇敢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5.
节俭 并非过时的消费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俭”就是节用 ,反对奢侈。如荀子所说的那样 ,俭就是用人的理智、理性 ,来节制人的过分的感官欲望 ,节制人对物质消费的过分追求。中国古代就以“养俭黜奢”著称 ,大多数思想家总是将节俭归之于善 ,将奢侈归之于恶。《左传》认为 :“俭 ,德之共也 ;侈 ,恶之大也。”《论语》多处讲到俭。如《论语·学而》中子禽问子贡说 :“孔老夫子到一个国家参与一个国家的政事 ,是他自己求得的还是国君主动给他的呢 ?”子贡说 :我的老师“温、良、恭、俭、让” ,所以才得到这种待遇。这里的俭是俭朴之意。《论语·八佾》篇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 :大哉…  相似文献   

6.
《养性延命录》主张延年益寿的根本在于保养人之元气,要固守元气则须节制欲望,保守精神;并以道教理论为指导,虚静无为,以中和原则维系生命内在体系的平衡。由于生死寿夭事在人为而非天成,所以养生之要在于动静相得益彰,修炼饵药,节制饮食,服气宝精。  相似文献   

7.
洛克《教育片论》中的节制论包含基础、表现、升华三个层次。理性为节制品性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节制的具体表现是控制自己不良的性情倾向、克制当前快乐的欲望和抵制痛苦的纠缠。当个体的为人处世得体时,节制就得到了升华。洛克的节制论为培养儿童的节制品性指明了方向:首先应将培养儿童的节制品性置于教育的重要地位;其次需尊重儿童,把他看做是"理性的动物";再次要有效利用儿童的荣誉感和羞耻感以及在体育中培养儿童的节制品性。  相似文献   

8.
《戏剧艺术》1979年第1期发表了陈恭敏同志题为《工具论还是反映论》一文,指责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是不受生活制约的违反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论断。《上海文学》在《为文艺正名》一文中也说:“工具说”要求文艺创作首先从思想政治路线出发,势必导致“主题先行”,这样就撇开了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把文艺与阶级的欲望、  相似文献   

9.
礼的起源是学术界长期存在分歧的一个问题。从"起源"一词的两个含义"开始发生"和"发生的根源"出发,可以寻找到以往分歧的根源;从礼包括礼仪和礼义表里两个层面分析,认为礼仪源于人类交往过程中反复使用的手势动作等人体语言,礼义则源于人类运用理性对欲望及情感的适度节制和规范;用学术研究的价值标准判断,认为礼之起源应是礼发生的根源,即礼源于人类理性对情感和欲望的节制和规范。  相似文献   

10.
欲望与生以来,人人都有。欲望是人人需要的、应有的、想要得到的美好的东西。例如《欲望》中所说缺这缺那的乞丐,所说的衣、食、住、行便是。然而,一个人生活上的欲望不可片面追求,不可脱离现实,否则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被欲望所奴役。如《欲望》中的乞丐,当他的欲望一时得到满足后,他的表情很能耐人寻味:"还问什么问  相似文献   

11.
"不没",《左传》晋杜预注"不以寿终";各种辞书及注释均依此说。本文认为依杜注则"不没"与"没"概念矛盾,故因声求义,论述"不没"只是单音词"没"慢读形成的分音词。  相似文献   

12.
对待人的欲望历来存在两种极端性选择:禁欲和贪欲,唯有节制才能使欲望道德化。节制就是对人的欲望加以自觉的理性控制,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纵欲是对节制的一种反动,它使人丧失尊严,使人丧失远大理想目标,导致对他人满足欲望的伤害。节制的完成从个体发生而言要经过原欲阶段、续发原欲阶段和后原欲阶段。在当代中国享乐之风盛行之时,倡导节制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现代"民主"观念源于西方,那么,它是在何种语境下进入中国的?又是如何"生成"和"流变"的?这正是最近出版的闾小波教授专著《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试图解答的问题。在该著出版之前,类似的专题性著作并非没有,如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方敏《"五四"后三十年民主思想研究》等等。相较于过去的研究,该著的特色或突破体现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苏秦始将连横》是《战国策》中的名篇。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学术界对这句话中的“秦”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的是秦国,如刘忆苎在《战国策选讲》里解释道;“他(指苏秦)既不满意家人的态度,但又不敢怨恨他们,而把造成这种情况的罪过归于秦国不采用他的建议,以致不能‘衣锦还乡’,博得家人青眼。”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个“秦”字指的是苏秦自己,如杨公骥在其《中国文学》第一分册里译为:“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呀。”此两种意见,孰是孰非?我认为当以后者为是。  相似文献   

15.
诗人梁平近年以《重庆书》、《巴与蜀:两个二重奏》、《三十年河东》等诗集为创作契机,转向"丰富"与"错杂"的历史文化抒写,地域性强,风格遒劲,节制凝练中透出机智与隽永,体现出一定的历史观与思力。自《重庆书》起,梁平诗寻求"大诗歌"理念在历史题材和日常生活叙事间的多重张力,以有意味的结构、语言开拓诗歌境界为"中年变法"的显例;如说《重庆书》是巴渝文化、历史沉淀及城市血性的彰显的话,那么《三星堆之门》则体现其追寻失落历史、反思文化困境、突破史书记载的限阈,展开想象与遐想的翅膀;《三十年河东》以宏大气魄,将历史嬗变和个人体验入诗,有"散文化"和"报章材料入诗"痕迹,体现了"大诗歌"理念的创作风尚。  相似文献   

16.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因此,要让学生开口说话,就必须充分激发兴趣,引起说话的欲望,才能让他们大胆地说,自由地说。一、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1.利用图画情景,引导学生说话乐趣。情景教学,会让学生兴趣盎然,而以景助说,则令同学们乐此不疲。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上,我们应多想办法,创设情景,让学生乐于去"说"。如在教学《说话要注意姿势》  相似文献   

17.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古人云,题目是"文章之浓缩,文风之先导,文辞之彩门。"好的文章,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标题,就如同画龙没有点睛,缺少灵动之气。郑板桥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意高,题矮则意矮,不可不慎也。"好的标题,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阅读的欲望。如《我的精神家园》《就是那一只蟋蟀》等。  相似文献   

18.
庄子是一个崇尚自由的人,《庄子》是一部诠释自由的书。《养生主》说养生同样是说"自由",而要达到"自由"的境界,必须实现对"道"的观照。那么"养生之道"是什么?《养生主》用了几则寓言来阐释"养生之道",最终让我们明白了"养生之道"就是"养神",这也正是养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19.
论及刘禹锡的怀古诗如《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赏叹者以为“此等诗何必老杜。”(1);“‘王濬楼船’四语,虽少陵动笔,不过如是。”(2)不以为然者则云:“然按以杜公《咏怀古迹》,则此诗无甚奇警胜妙。”(3)可见在诗文的赏析中各执己见自古已然。事实上,杜诗与刘诗中亦确有可相较探究之处。试观元和诗坛,无论韩孟抑或元白,均以复古为己任,不以律绝见称。而刘禹锡特工律诗,故《老生常谈》中说:“七律当以工部为宗,附以刘梦得、李义山两家。”如果说李商隐对杜诗的继承集中在技巧方面,刘禹锡则在风格、气骨上给人以“盛唐遗响”(4)  相似文献   

20.
《金刚金》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花非花》的音乐,则完全以素雅的笔调,刻画出优美、深情、细腻的如梦般的意境。《金刚金》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正是《花非花》这首歌中所描述的短暂无常的浮生梦所切合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