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学生言语交际中存在一些认识或心理上的问题。一是有的学生善言语而不善倾听。大多数学生特别乐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自我表现欲强,但是往往没有认真倾听的习惯,缺乏基本的礼貌教养。二是有的学生善倾听不善于交流、表达。这些学生天生胆子小,不乐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习惯于当听众、观众,不乐意与同学合作、分享,更不敢向教师质疑,提出不同意见。三是有的学生善于评价不正  相似文献   

2.
初中的音乐教学以歌唱教学为主,在音乐课堂中纵情歌唱是学生们特别乐意的事,学生们都喜爱唱歌,可却达不到好的演唱效果.笔者认为,歌唱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将一首歌唱熟、唱会,更重要的是要将歌曲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风格、情绪等表现出来,要让歌曲唱出来动听,这就是歌唱表现力.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是师生民主的、平等的对话过程,学生有更多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培养自信心和质疑能力,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因此,在化学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同时也要运用策略增加学生表达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正>新课程标准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我们主张要由传统的"老师的课堂"走向"学生自己真正的课堂",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5.
写作应该是主体乐意的一种表达心灵的方式。因此,想要让学生能写出自己的作文.就必须要让他们能够将心中所想“倾吐”出来。那么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导引。以使其“不吐不快”呢?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杨庆国 《文教资料》2007,(21):150-151
教学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权利,这是对学生人格的基本尊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精神。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关于学生需要的表达问题,存在着是由学生自己表达,还是由其代言人来表达的争论。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境,本文从课堂层面来论述学生需要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课堂参与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时候,他要学会用他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当他提出问题的时候,他必须学会如何获得信息,使自己理解这个问题。课堂参与对教师教学也很有意义,因为通过学生的问题和疑惑,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据此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活动。许多成年人要在众人面前把一件事情表达清楚有时都是不容易的,因此,学生感到在课堂上自如地提出问题或清晰地回答问题是一件难事,这是可以理解的。这种状况在课堂上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学生不愿意回答问题,有的学…  相似文献   

8.
张丽红 《考试周刊》2012,(89):40-40
作文教学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表达的主动性,使学生乐意接受作文并从中体验到乐趣。要有计划地进行,长期地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教师鼓励,大胆问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平等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和学生一起探索、研究,一起学习。  相似文献   

10.
青木 《小读者》2013,(3):61-61
在德国的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贡献自己的观点是一种义务。从上小学开始,老师就会培养学生的演讲才能,并告诉他们要敢于表达自己,善于倾听别人。10岁的何琳两年前随父母从上海迁居德国首都柏林。她告诉记者,与国内相比,德国小学要自由不少:不用穿统一校服,课上可随时去洗手间,但也有比国内更严格的地方——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多发言,参加各种讨论。  相似文献   

11.
正在快乐作文教学中,我们一线教师经常面临的实际问题有两点:一是学生怕写作文,二是教师教学作文无从下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深感困惑和疲惫,而学生的习作教学效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而快乐作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勤于动笔、乐意写作,实现"习作是为了表达的需要",体现"让作文快乐起来",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关注学生心灵,从多渠道入手,让学生打心底里乐意写作文。一、发挥美文独特的优势,让学生乐意作文  相似文献   

12.
陈丽 《成才之路》2013,(26):62-62
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作为一线的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乐意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一、改变教学观,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态度和蔼,尊重学生,多关心学生,多与学生交流,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并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缓解学生的焦虑。力争使自己  相似文献   

13.
"交流展示"是固化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由学生报告学习成果,引导其他学生整理学习内容,理清问题解决思路;培养学生观点概括、问题表述和问题解决及表达、交流等综合能力。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贯穿课堂的主线,我们要在课堂上要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展示课堂精彩,让"交流展示"成为一种良好的课堂习惯,让学生"秀"出自己,让课堂"活"起来。  相似文献   

14.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对小学数学和谐课堂教学的最好诠释.一个和谐的数学课堂,最重要的标准是:学生是否乐意上这堂课,是否乐意参与探索、交流等.只有做到学生乐学,能够有所获得,一个美好、和谐的课堂才会得以构建.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5.
教师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 ,培养其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这是一个常谈常析的问题。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体会 ,我认为可从以下“问”中入手。一、教会学生发问 ,唤起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潜藏在主体意识中 ,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去主动探究问题 ,乐意创新 ,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 ,这就需要教师选择恰当的方式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  相似文献   

16.
数学比较抽象,学生往往不能提起兴趣。因此,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学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呢?下面,我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加强教学民主,创设宽松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产生兴趣我们知道"行为发生于一切行为环境之中,行为又受行为环境的调节",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经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大潮之下.建立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永恒追求。为了实现高效课堂.教师就应该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动起来.乐意接受学习知识.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表露.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活跃,让学生的手脚得以解放.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求取高效课堂。课堂是搞好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最基本的教育形式.还是传授在教学中,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养的主要途径。笔者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盖树国 《学周刊C版》2010,(7):177-177
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和愿望,想方设法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意学习,并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通过和其他同学的合作学到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会终身受益。而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记、老师写学生抄、老师留作业学生做作业的课堂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说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说是抹杀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天性,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我们必须摒弃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7,(20):174-175
表达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会的过程,又是记住的过程。课堂上表达的重点要放在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关键之处。基本理念是:听到,过后忘记了;看到,有可能就记住了;经历过,就理解了;能表达,才是真正掌握。其实表达就是让学生重复的述说。验证是为了检测一下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具体情况。推广就是公示学生们验证的情况,激励孩子们不断超越自己和他人。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新课标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此,我的体会是学生不会学习,老师帮助学生学习,学生不愿意学习,老师吸引学生学习。吸引就是使学生乐意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教学过程中来。作为教师要力求做到教与学的协调一致,让学生乐学、会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尝试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