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3 毫秒
1.
孙鸿翔 《视听界》2005,(1):87-88
纪实之风在电视界盛行以来,同期声也得到了电视从业的青睐与重视。那种排斥同期声,“贴段音乐播到底”、“声画两张皮”的旧的节目样式,已经过时了。但是,当你稍微留心一下荧屏,不难发现有许多电视专题片里的同期声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那么,怎样运用同期声才会给专题片增光添彩呢?  相似文献   

2.
卢春光 《记者摇篮》2009,(3):49-49,63
一部成功的纪实性电视专题片,是画面、同期声、解说、音乐等要素的完美结合,近年来同,纪实性专题片的创作已成为专题节目的创作主流,这也使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创作者既要有娴熟的拍摄技巧,同时还要善于把自己的主观意图巧妙地蕴含于对生活的客观再现之中。这里我结合几年的工作实践,对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中如何运用电视语言,特别是长镜头、同期声等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电视新闻工作者对于发挥电视纪实传播的特性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推出了一批客观性、思想性较强,社会影响较大的纪实风格新闻专题节目。本文拟从选题和同期声运用两方面,简单谈谈新闻专题片纪实的手法运用中的得与失。就选题而言,纪实风格的新闻专题片集中报道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和事件,将目光投向社会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4.
电视是一种视听艺术,播出的节目都是声画的结合体.声音在专题片中不可或缺,它让影片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曾经有人说过:不记录声音的纪实是不完整的纪实.在专题片中,声音即有意味的形式,它的作用不可忽视.从广义上来理解,专题片中的声音元素包含配音的解说词、采访对象的同期声和音乐等.  相似文献   

5.
电视纪实片是电视界中的“宠儿”,由于贴近生活,风格独具,达到了以往任何传媒难以达到的程度,所以深受观众的欢迎。正是看中了这一卖点,从中央台到地方台都争先恐后的拍摄纪实作品,向纪实靠近。这是一件好事,但也应看到任何事情都适可而止,不应一哄而上。纪实手法的兴起,不仅冷落了其他的电视表现形式,而且它在应用与表现中也存在一些误区。1、纪实要争妍百花应盛开勿庸置疑,电视纪实以其长镜头的拍摄,同期声的录音,这一“正在进行时”而有别于其他传播媒介,忠实地记录新闻事实。目前,因为纪实热大行其道,导致了其他的电视…  相似文献   

6.
阮拥军 《新闻三昧》2004,(12):56-56
1989年深秋,中国的电视荧屏仍显单调贫乏。这年秋天,一档名叫《社会聚焦》的电视栏目在广东电视台开播。栏目首次以犀利的视角对社会焦点、疑点和难点问题予以报道,在传播形式上,摈弃了过去常见的“声画两张皮”的传统专题片表现方式,大量运用纪实的拍摄手法,以现场采访、现场主持、同期声等为主要表现手段,使习惯于传统电视节目的观众倍感清新。  相似文献   

7.
纪实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 ,1 991年出现的《望长城》是一个现代标志。它对电视界的震动是巨大的———“这一声呐喊给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带来勃勃生机 ,使其向现代纪录片的品味大大地跨进了一步”① 。它一扫我国电视纪录片过去画面加解说、“随心所欲”和“全知全能”的作风 ,开始用镜头说话 ,开始了纪实手法的成功运用。人们称这是纪实美的回归。此后 ,崇尚纪实风格 ,崇尚纪实手法 ,逐渐成为整个纪录片创作的追求和特征。由于纪录片的推动 ,纪实手法也越来越受到了其它的电视节目的青睐。大量的同期声、跟拍、长镜头等的运用 ,纪实手法几乎…  相似文献   

8.
电视专题片不同于新闻,其制作手法更加复杂,包括画面、解说、同期声、背景音乐、音响声效、字幕、特技等等,各种制作手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里,我们只来探讨电视专题片中的声画关系问题。声,声音。电视专题片的声音大体有四种:配音解说、同期声、背景音乐及特殊音效。这四种声音与画面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加强,共同  相似文献   

9.
纪录片 需要定义吗?长期以来,中国电视界都认为“电视纪录片”难以定义,而并非不需要定义。然而,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则如何判定一个电视片是否为纪录片?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随着纪实手法在电视节目的众多领域中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曾经依靠纪实手法为自己打天下的纪录片,迟早会因为属性混淆而被众多节目形式所淹没。不管什么片子,只要用了一些诸如跟拍、同期声、长镜头等纪实手法,  相似文献   

10.
在纪实类节目的兴起过程中,摄像记者运用“镜头”打破了“电视只能机械式再现生活”的局限性,其中有“段落镜头”之称的长镜头可以说功不可没,它的特有的“写实”和“写意”功能最大限度地凸显了电视“百闻不如一见”的优势,以实的形式表现出虚的思想和精神,造就了电视画面的丰富信息和独特神韵。  相似文献   

11.
张进 《记者摇篮》2005,(3):30-30
目前,能为观众展现出最为真实可信的影视画面的,当数电视纪实专题片了。这是因为,电视纪实专题片具有突破了一般典型化的影响和限制的魅力。而这个“真实可信的世界”。就是由一系列保持了自然原生态的生活细节在有机捕捉和创作下建构起来的。为了理清细节在电视纪实专题片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特做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12.
一九九一年节目反响较大的电视专题片要数《望长城》了。观众评价“这才象个电视”。同行说:好就好在画面真实可信,同期声亲切自然。特别是同期声的运用,开创了专题片的新局面,被称之为“望长城现  相似文献   

13.
电视专题片不是纯粹的文学艺术,也并非史学文献,如何通过声画语言将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生活的思考融会贯通于符合电视传播特征和观众接受规律的荧屏上,这是电视专题片制作的永恒话题。本文以KBS的专题片《面条之路》为例,从该片创作方式上的特点进行探究,并由此观照我国专题片创作的现状,探讨成功专题片创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进入八十年代,由于社会审美心态的转移和观众鉴赏水平的提高,电视纪实作品以它的真实性、艺术性一跃成为最具电视特色的电视节目。它通过对生活情况、文化现象和历史事实的纪录,提示了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内含和意蕴,成为当代人审视现实生活的重要窗口。如何通过这个窗口,在电视和观众之间永恒地架设一座相通的桥梁,作为一个电视人,就不能不加强对电视纪实作品创作的探索和研究,真正把握住电视纪实作品中的纪录片和专题片在表现生活上的最佳角度和表现方式,从而根据表达需要选择最好的表达文体和方式,创作出令观众满意的作品。那么,作为电视纪实作品的纪录片和专题片在创作上有哪些不同呢?  相似文献   

15.
张玲 《东南传播》2016,(12):122-123
关于专题片和纪录片,有人说专题片就是纪录片,有人说专题片从属纪录片,也有的说专题片和纪录片是两码事,更有的说专题片是国外纪录片在中国的变种等等,我用近三十年从事电视专题片编导工作的认识与朋友们交流,现在的电视节目制作方式多样化,专题片与纪录片制作真没有很严格界限,如果要说有区别的话,只能是在于文学性与纪实性二者倚重的比例差异,主要原因在于美学观念不同,专题片是先立题偏重情感主宣传教化,纪录片是后立题注重纪实偏人文价值,所以我想就美学观念,谈谈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的差异,与大家一起做个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电视专题片中,细节的运用至关重要.真实生动的细节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中.会有多个鲜活而又充满生活质感的细节,推动着事物深入地发展。同时这些细节也是专题片中的闪光之点、动情之处,能够深深地吸引观众感染观众.而对于专题片的编导来说,细节也是最难把握与表现的。  相似文献   

17.
陈澜 《声屏世界》2006,(10):59-59
在越来越多的电视散文作品中,同期声成为其声音的主体构成。大量同期声的运用,使以叙述为主体的电视散文呈现出鲜明的纪实风格。本文主要谈谈同期声在电视散文作品中的运用。同期声能增强电视散文的感染力。在电视散文作品中,运用同期声能增强电视散文作品的现场感和感染力,能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并能弥补画面的形象不足。在抒情写意的片中,同期声的运用使人们对事物的感受更加细腻。作为电视散文的拍摄文本和所对应的画面由于各自负载了不同的电视叙事功能,它们在交流中,很容易产生音画对位的单一模式。而在这种电视声画对位的模式中引入未加…  相似文献   

18.
电视专题片是运用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手法,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它是介乎新闻和电视艺术之间的一种电视文化形态,既要有新闻的真实性,又要具备艺术的审美性,所以说电视专题片也需要包装。这里所说的“包装”,是在新闻成品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处理;  相似文献   

19.
专题性新闻栏目是以固定形式出现的新闻性专题片,它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三种:纪实的、展现的和评论的。第一种是纪实的。特点是从一般人的视角出发,贴近真实的生活,力求真切、朴素。在镜头处理上强调现场直接拍摄,强调同期声的运用和现场效果声,不必回避那些看似与内容无  相似文献   

20.
电视纪实作品是一种非虚构的电视作品,它包括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和电视纪录片两大类别。纪实性电视专题片最大特色是在拍摄之前就有明确的思想和主题(即所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