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苏鸿 《教育探索》2000,(10):37-37
一、课程综合化的现实依据 课程结构与课程功能之间的矛盾是课程变革的动力源。课程功能主要表现在对制约课程的三因素(知识、社会、学生)及其关系的适应上,课程综合化是三因素发展的客观要求。首先,从社会方面看,当今社会出现了诸多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例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加强学科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培养问题解决型的人是时代的需要。其次,科学知识正由纵向分科走向整体综合,课程要促进知识的再生产,就必须加强自身的综合化。第三,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整体性,分析与综合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课程综合化的…  相似文献   

2.
高校课程综合化建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综合化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文章从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教育学的视角,多方面为高校课程综合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又以分析综合方法概括出课程综合化的整体综合、互补相通、动态开放、逻辑同构等构建规律;并联系中外教学改革的实践,归纳出综合化课程的类型系列。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课程综合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学课程建设是强化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大学课程综合化,是适应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深化大学教育综合化改革的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是以形成学生的复合性、技能性、创新性知识结构为目标而系统设计与协调整合大学课程结构和内容中的各组成要素的一系列动态优化过程,包括课程结构综合化、课程内容综合化和课程形式综合化。实施大学课程综合化,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综合与特色、综合化与专门化这样两个关系。  相似文献   

4.
学校课程综合化问题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人们是从总的方面对自然界进行整体观察的,由此产生的知识便是综合性的。到了十七、十八世纪,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深入研究,使得知识体系的分化达到了空前程度。近现代学校课程体系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尽管十九世纪  相似文献   

5.
课程综合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综合化@吴言  相似文献   

6.
基于通才教育的思路,实施宽口径的大类专业教学有利于学生就业,有利于吸收生源,有利于学校发展.职业学校实施大类专业教学时,应正确定位培养目标,按"宽基础、活模块"设置课程结构,充分体现专业活、层次活、课程活、主体活等特点,同时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并辅以项目教学法.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课程综合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在教育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课程综合化的目的是学生获得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课程综合化的多样性和整体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改革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科学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个性化原则。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无一固定模式,是由高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的,因此,各个高校要努力探寻具有各自特色的课程综合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科建设实施课程综合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科建设在高等学校的发展中居于首要地位,因为它承载着完成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重任:尤其在高等教育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的今天.应当把实施课程综合化纳入学科建设中去考虑,才更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高校学科建设实施课程综合化包括:怎样理解课程综合化,如何通过转变观念实施课程综合化,调整课程设置是实施课程综合化的关键因素.确立“教师是实施课程综合化主体”的观念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高校课程综合化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课程综合化的内涵课程综合化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而对传统课程进行优化综合,并将不同学科课程的内容交叉组合,从而构建成具有综合性的新的课程。它既包括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即合理组织与编排课程知识,构建合科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也包括课程自身内容的综合化,即针对课程内容既做加法又做减法,删除陈旧、落后的内容,吸纳现代科技的新知识、新成果。其综合性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上。只有对教学内容从总体上进行推陈出新的清理和重新组合,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综合化改革。课程综合化由于将众多学科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0.
现以机械制造技术这门综合课为例,该课程围绕专业能力培养,是以“工艺”为主线,将原“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设计”等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合理的综合而成的。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内容,如下表所示: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我校自92年开始在机械制造专业进行改革的探索,以开设综合课为突破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课程设置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我校机制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小组自92年7月成立以来,进行了多次社会调查,走访了河北省部分国有大中型及乡镇企业,…  相似文献   

11.
论高职化工技术类专业能力本位课程的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高职化工技术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提出的以能力构成和能力目标为依据的能力本位课程,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强调把能力作为课程开发的中心和课程设计的主线,有利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从学生视角出发对中职涉农专业招生数量、生师比、生源结构、学生流失率、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现存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扩大中职涉农专业培养对象、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解决学生出口难等方面提出解决性措施,以更好地促进中职涉农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职教育“三段式”的课程体系,是一种“学科本位”思想的体现,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构建“岗位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成为当前中职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课程体系改革可以有效解决中职教育长久以来存在的矛盾,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优化教师队伍,改变中职办学的低水平状况。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包括普通文化课程衔接和专业课程衔接。普通文化课程的内容主要为科学知识,变化小,相对稳定。专业课程的内容主要为技术知识,变化较大且不稳定。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的重点应放在专业课程上。专业知识技能结构具有应变、综合、创新的特征,在衔接时应给予关注。其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智力技能和提升学生专业基础理论水平应作为衔接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5.
目前,高职涉外类专业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教学总时数多而高职授课年限短;教学目标笼统;采用统一进度、统一授课的英语课程模式,无法对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高职院校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学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将"集约化"理念导入高职英语课程设置,细化公共英语课程,组建课程模块,以专业为依托,以选修课、必修课和自修课为载体,构建课程超市,实现课程的"集约化"。  相似文献   

16.
高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原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倡导终身学习的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职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为了实现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目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通识教育。在设置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时。“适切性”、“历史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等是要注意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高原  曹晔 《职业技术教育》2004,25(34):36-39
实现中、高职教育农科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是推动农科职业教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客观要求.本文对当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农科专业课程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课程内容重复、专业技能倒挂等问题,并对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农科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机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建立相互衔接的中高职培养体系在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建设相互衔接的中高职课程过程中:要更多从顶层设计角度去考虑,成立相互衔接的中高职专业建设与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而组建教研共同体,进行听评课、教学竞赛等活动;建立“四个一体”的课程体系,使中高职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来进阶性;构建职业能力一体化训练体系,突出技能训练的层次性;通过开展中职教师的统一培训活动以及“手牵手”结对子工程,实现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但是一些职业学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习惯性地采取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没有选择与学生自身特点相适应的教材,教学内容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要做好改革与创新工作,提高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课程文化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仍然是技术理性主导下的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并且这种改革还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表现出比较强大的行政权力和监控影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程文化价值不断被发现,并被作为课程改革的深层因素和重要目标。职业教育课程文化作为文化的工具存在的特征更为明显,还原其文化主体性地位,建构自己特有的课程文化,才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