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遵纪守法的单位才能有发展前途,如其不遵守国家的规定,对其向求职毕业生许下的承诺也应打个问号。毕业生在主观上应保持冷静,才能客观地审视对方的情况。招聘陷阱花样繁多,希望广大应届毕业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真假招聘的意识,通过正规渠道取得面试资格,切忌因一时求职心切而上当受骗,以免落入形形色色的招聘陷阱。随着大学生求职浪潮的日益翻滚,求职陷阱也随之而来,这让广大的学生、家长、教师都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冲击。大学毕业生求职可谓是一件大事,多年来寒窗苦读,终于到了得以展现自己能力之时,他们无不全身心地投入求职的人海中,然而,五花八门的招聘陷阱更是无处不在。对此,求职毕业生要学会勇于说"不"。  相似文献   

2.
校园专场招聘会中存在着求职与求才适配性的问题。这一问题体现在单位求才难与毕业生实现求职难的"两难"并存的困境上。究其原因,主要是用人单位在招聘准备、招聘要求、招聘过程及招聘人员方面存在问题,高校毕业生培养质量有待提升和毕业生择业观、职业素养都需改善。为实现求职与求才适配性,用人单位应在招聘会准备与提升招聘会效率上下功夫,高校应以单位人才需求为导向致力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应转变择业观念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3.
求职有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姑娘小张在深圳的求职经历或许能给广大求职者一些启示。在一家企业的招聘面试会L,负责招聘的经理对每一个参加面试的人都追问一句:"你为什么来深圳打工2"几位求职者的回答都不能令他满意,轮到小张时,她想了想说:"因为深圳可以一年四季穿裙子。"这句话令该经理精神一振,当场拍板:你被录用了。据这位经理事后透露,他们企业并不希望招聘那些功利性强、思维僵化的人,像小张这样单纯、朴实,不局限于眼前求职的回答,非常符合该企业的用人标准。求职成功的关键就在这里,求职前我们应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其用人标准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从开始找工作那天起,小张就开始关注各种各样的招聘信息,然而很多单位都在招聘条件栏里注明“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的字样,投出去的简历经常时沉大海,打电话或登门求职时被拒绝的理由更直截了当:“我们不要应届毕业生”。作为一名中文专业的毕业生,小张非常希望能够加盟心仪已久的传媒行业。在报纸上看到“首届广播电影电视行业人才招聘洽谈会”的消息,小张专程从吉林来到北京,然而一进北京展览馆大厅,所有单位都强调“有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招聘条件,顿时让小张的心凉了半截……  相似文献   

5.
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陷阱或骗术.虽然这些陷阱或骗术不一都非常高明,但对于一些毕业生来说,往往由于求职的迫切会被一些“诱饵“所迷惑,中了这些“毒招“.……  相似文献   

6.
凌岚 《大学教育科学》2006,6(6):101-102
2006年初,央视时空视点与智联招聘网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在12463人参加的关于职场经历的调查中,55%求职者表示曾不同程度“中招”被坑,通过起诉讨回权利者仅有一成。由于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激增、工作经验的缺乏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这一群体已成为就业陷阱的预设猎物之一。从现有的高校毕业生不幸落入就业陷阱的众多个案出发,我们从求职毕业生、招聘单位和求职外部环境等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7.
陷阱一:高职位诱惑作为应届毕业生,很多人把个人资料公开于各大招聘网站上,以求得用人单位的赏识。未曾想,这却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制造陷阱的机会。记者在采访毕业生小薛同学时,她向记者诉说了自己求职受骗的经历。一天,小薛接到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的电话,竟然被告知她已被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7,(87):13-14
信息化时代使互联网深入人们的生活,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招聘平台也数量剧增,网络招聘以其招聘范围广,招聘信息全,招聘方式便捷等优点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了便利,然而不良平台发布的虚假招聘信息使一些大学求职者陷入网络招聘的陷阱,求职者权益受损,甚至失去生命。为了预防大学生网络求职被骗,论文探索网络求职陷阱存在的原因,进而总结大学生求职陷阱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的有效信息沟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沟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大学生的求职就业过程需要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文章从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与招聘单位信息沟通的有效性角度,探讨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信息沟通的途径,以期提高毕业生求职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为了尽快找到一份工作,摆脱在招聘会上屡屡受挫的局面,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时都难免有些急躁和盲目。虽然每年的招聘季节完毕都会有大学生出来现身说法,专家也是针对具体案件进行分析和指导,但问题并没有减少。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如果大学生的求职侵权现象也和毕业生数量一样成增长趋势,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根据央视《东方时空》栏目公布的调查结果,在12463名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求职者中,55%的人遇到过求职陷阱。而受骗上当后,有49%的人选择“忍气吞声”,只有10%的人“起诉维权”,15%的人会“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一数字也说明,大学生面对求职陷阱…  相似文献   

11.
7月份是招聘的旺季,各高校应届毕业生将正式走上社会求职。随着职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找工作的急切心理,设下花样百出的陷阱,谋求利益,让求职者防不胜防,工作无望又落得满身伤痕。因此对刚刚出道.涉世未深的毕业生来说.需擦亮眼睛.谨防求职陷阱,避免精力和财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研究》2006,(1):64-64
央视《东方时空》和智联招聘网联合调查发现,55%的大学生遇到过就业陷阱。 据央视调查播出的节目《就业“陷阱”何其多》报道录:走出校园,步人社会,对初涉职场的毕业生来说,在求职的时候最容易遭遇就业陷阱。就业陷阱指的就是用人单位以招聘就业为名义,非法牟利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马超  傅勇涛 《教育》2012,(35):40
武汉一研究生花费万元整容只为求职时刻"扫除一切障碍"。招聘季高峰来临,不少毕业生花费重金打造"形象工程":西装、精美简历、拍艺术照甚至整容已经成为一些毕业生求职包装的重要项目,他们在求职上琢磨"小细节",只为给用人单位留下深刻印象。然而,为求职进行各种包装背后,是毕业生求职成本的增加和巨大经济压力。部分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认为,找工作,外在形象只是一方面,毕业生还应更重内外兼修。"形象工程"尽可少临近12月,各大公司进入冬季招聘旺季,高校毕业生们也开始忙着"跑招聘会,进面试场"。  相似文献   

14.
刘文菘 《教育探索》2007,(11):130-131
一、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诚信问题 1.弄虚作假,编造材料.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求职浪潮"中,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供需矛盾日渐突出,为了能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毕业生自荐材料"注水"、甚至制作假的职业技能证书等现象屡见不鲜.据报道,在一家招聘单位收到的84份大学毕业生自荐材料中,发现有十多人同时为一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  相似文献   

15.
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简历就是是你的名片,是你派去招聘单位的代表,往先于你本人与与招聘单位见面,向招聘方讲述你的过去,展示你的现在,表达你的意愿,昭示你的决心。简历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它甚至有可能承载着你的未来。作为一个有近10年的规划、设计类应届毕业生招聘经历,每年至少要处理3000份应届毕业生求职简历的HR,试图从招聘企业的角度解读一下简历制作过程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希望对相关毕业生的求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在大学生就业大潮高涌的今天,在好职位遍寻不到的时候,毕业生难免产生了急躁盲目的情绪,一些打着“招聘”幌子的别有用心的人也就随之钻了空子。在隐蔽很好的“求职陷阱”面前,许多满怀雄心但缺乏经验的大学生纷纷落马。这些现象在媒体上不断曝光,但也层出不穷。一些有过受骗经历的大学生对记者说出了他们的遭遇,希望能帮助师弟师妹们擦亮双眼,避开“求职陷阱”,找到自己真正满意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网络求职已成为大学毕业生一种重要的求职途径,本研究从个人、网络、学校和专业招聘网站等角度,对网络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网络求职虽然已经被绝大多数求职大学生采用,并且使用频度较高,但使用者的满意度不高,应用层次较低.造成网络求职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用人单位、专业招聘网站方面的,也有求职大学生自身的,对此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经验不足,维权意识淡薄,在求职过程中常常遭遇求职陷阱.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法律问题,并从高校、毕业生自身、新闻媒体、政府等四个角度提出了系统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9.
近日来,记者接到了多名求职者的电话,反映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遭遇了"陷阱".针对这些"招聘陷阱",哈尔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监察支队副队长陈德举为广大求职者支招,避免更多的求者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20.
构建以诚信为本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真审视近几年求职、招聘的全过程,有关职场诚信的话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求职、招聘双方诚信的缺失,使整个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一种彼此不信任“你对付我,我对付你”的非正常状态,结果给求职者和招聘者双方都带来了伤害。无数案例告诫人们,必须构建以诚信为本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无论是求职还是求才,只有诚信才能取得双赢!一、诚信危机,破坏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导致不诚信行为的责任并不在哪一个人,“而是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出现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毕业生常见的诚信危机。一是雷同的简历,一些毕业生为迎合用人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