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石丹梅 《大众科技》2021,23(10):78-81
脾胃病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纷繁复杂,疾病之间相互关联,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中医护理技术是我国传统医疗的精髓,在脾胃病的临床护理中,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介绍脾胃病和中医护理技术相关理论,并从临床应用现状、存在不足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中医护理技术在脾胃病护理中的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尿毒症呕吐可以从厥阴经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毒症晚期患者常有恶心呕吐症状,过去我们习惯从脾胃辨证论治,效果常常不理想,参考伤寒论有关条文,笔者认为,尿毒症恶心呕吐可以从肝经辨证论治,理由如下:尿毒症的病人由于脾肾亏虚,不能运化水湿,少阴枢机不利,形成“关格”之证,上吐下泻,水谷不进,治疗习惯于温补脾肾,但温补之法有时候效果并不理想。细读《伤寒论》,可以发现张仲景对于呕吐的治疗从肝经辨证论治。参看《伤寒论》有关条文(文前数字为通行宋版《伤寒论》条文序列号):《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26.厥阴之为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下之利不止。338.伤寒…  相似文献   

3.
风湿免疫病是以人体自身反应性T、B细胞过度活化,大量产生自身抗体,并引发多器官多系统损伤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脾虚湿阻是风湿免疫病常见中医病机,贯穿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肠道菌群平衡是脾主运化发挥功能的前提,而肠道菌群紊乱是脾虚湿阻的重要病理因素。此外,肠道菌群在风湿免疫病中的研究方兴未艾,肠道菌群通过调控宿主免疫达到影响风湿免疫病的作用。因此,“肠道菌群—宿主免疫”可能是构建脾虚湿阻与风湿免疫病两者关联的桥梁,是研究脾虚湿阻诱发风湿免疫病生物学机制的突破口。本文分别论述了肠道菌群、风湿免疫病和脾虚湿阻三者之间的联系,并就现有研究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4.
《金秋科苑》2014,(1):48-50
徐景藩,生于1927年,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2009年被授予“国医大师”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有《脾胃病诊疗经验集》等2部,曾参编《中医内科学》、《现代中医内科学》等4种教材;擅长治疗脾胃病。  相似文献   

5.
元极图揭示了情的运化关系,无极有情生太极,太极一动分阴阳,太极阴阳的运化调和动与静,主动者为阳,以天为代表,主静者为阴,以地为代表。天地本是情中生,精中阴阳又化形,天地在相合相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元极图中阴中阳,阳中阴所形的皇极。人生于天地之间,与天地并列三才,与天地万物皆有一定相互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情”、,这种“情”通过不断运炼的发展,就会达到天地之情。  相似文献   

6.
以物理现象及物理规律阐明“和”的内涵、生发、机理及应用,阐明“和”乃三元三极运化规律之核心,乃宇宙间万物之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7.
中医针灸精微邃密,历经世代医家之手,渊源悠长。石学敏院士从医40年,28年潜心钻研“醒脑开窍针刺法”,为攻克危害健康与生命的中风病——这个全人类的共同课题锲而不舍地钻研奋斗。石院士在继承历代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创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在医学界独树一帜。以其自身完备体系和独到疗效被世界所赞誉,被视为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孕育的传统中医对现代人类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医针灸精微邃密,历经世代医家之手,渊源悠长。石学敏院士从医40年,28年潜心研究“醒脑开窍针刺法”,为攻克危害健康与生命的中风病——这个全人类的共同课题锲而不舍地钻研奋斗。石院士在继承历代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创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在医学界别树一帜,以其自身完备体系和独到疗效被世界所赞誉,被视为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孕育的传统中医对现代人类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鼻衄症属于中医“血证”的范畴,传统中医认为鼻衄亦有“实”证和“虚”证两种之分。“实”证的病机为内热炽盛、迫血妄行,一般运用泻心汤、犀角地黄汤,并适当配伍一些凉血止血的药物。“虚”证的病机为脾虚统摄无权,即临床常说的“脾不统血”病症,一般使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17,(3)
脾胃病是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指胃、食管、胰腺、脾脏等上消化道疾病,脾胃病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体保护机制受损,不同患者临床表现有所差异。在中医技术的发展下,中医疗法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主要针对中医疗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肝病浅议     
肝位于腹部、横隔之下、右肋之内。《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体阴而用阳,上能助心肺以司呼吸,中能疏仓廪以助消化,下能达肾以精血互生。  相似文献   

12.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在“望”的诊断过程中更看重舌苔的改变。古人称“舌为心之苗”、“舌为脾胃之外候”。有经验的中医,总会透过舌象来了解和认识疾病的本质及发展。一般来说望舌要有顺序,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侧。  相似文献   

13.
《易》·《内》二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和光辉,她的不朽和继住开来将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将成为世界进步的灯塔。“医易同源”流传古今,唐代医家孙思邈曾明言:“小知易,无可以言大医。”中医之鼻祖是《内经》,中医将在《内经》理论指导下一步步走出国门造福于全人类。《内经》不但是医书,她与《易经》同源于大自然又为大自然运动发展变化和进步的指南。  相似文献   

14.
一、何谓“心”? “心”,在西方人那里是再明确不过的了。它就是指有形有象的、主血脉滋养全身的肉体之心脏。即“心、肝、脾、肺、肾”之“心”。然而,在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里,对“心”的把握就没那么简单了。在中国人看来“心”既是指主人体血脉的心脏之心,又是指产生智慧的思维之心。尤其指后者。所谓“心想事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等等。本文所试图研究和揭示的就是“参与大脑思维活动、支配人的精神和肉体相应运动的中国之‘心’”。在中国,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凡人还是圣人、文盲还是哲人,其潜意识里都存在着一个生思维、出智慧的中国“心”。只不过在常人那里,中国“心”是盲目的;在圣哲那里,中国“心”是自觉的。所谓“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天地之心,万物之本”;所谓“道即是我,我即是真,真即是心”。由此观之,“心”与宇宙、万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医书记载:“看病必察色,察色先观面。”中医望面识病,主要就是观察面部的气色。面部神色可以说是全身精神气血状况的综合反映。我国正常人的面部微黄,略带红润,而又稍有光泽,中医称之为“常色”。人生病时,面部色泽发生变化,便称为“病色”。中医认为五色主病,即“色青多为肝病,色赤多为心病,色黄多为脾病,色白多为肺病,色黑多为肾病”。这种说法,正揭示出面色和健  相似文献   

16.
<正>"百病皆由痰作祟"。如:胃、脂肪瘤、不孕不育、脑血栓、心脏病、静脉曲张等,都是痰作祟而成。痰是水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的因素之一。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而首先责之于脾,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脾无留湿不生痰之说。因为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别走于足太阴脾经,故可治脾胃二经疾患。针刺丰隆穴可通调脾胃气机,使气行津布,中土得运,湿痰自化。而百病皆由痰作祟,所以凡与痰有  相似文献   

17.
运用元极图理论研究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在生理学上元极图可视作人体的全息模型,在养生学方面,揭示了心肾的重要性,在治疗理论方面可概括“调和阴阳”,“调和升降”,“通畅元真”,“调和脾胃”的四大法则,并在实践中开启治疗的思路,由此可见,运用元极图在中医的理论研究和临床上可起驭繁就简的效应。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有关“野人”的流传非常之多,可以说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那天起,就流传着“野人”的存在。北美洲西部传说有一种叫“萨斯夸支”的“野人”,又称“大脚怪”。俄罗斯高加索山脉腹地也流传着一种叫“阿尔玛斯人”的“野人”;而在雅库特“雪人”的流传更是延续了数百年。中国的神农架、云贵高原、湘西等地,也存在“野人”的传说。  相似文献   

19.
元极音乐根源于天地万物的物质基础——三元,内蕴天地万物整体运化的和谐之音。其词以十月胎音贯通,与人体内在运化规律相合,经过唱念,自然形成其曲,元极音乐的创作是独特的。其词与曲结构相对应,曲式结构的起、承、转、合符合元极图运化规律;音律符合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音律——五度相生律。元极音乐以徵音为主导,徵音与心音相应;其旋律平稳,节拍与心脏跳动相近,这验证了听元极音乐能产生亲近、和谐、喜悦之感,故可调和身心,怯病强身,生发本性。  相似文献   

20.
中医机理一直是谜,然而中医之博大精深,已不仅是数千年来中华之瑰宝,也被承认是全人类的珍贵财富。中医的基理概括为:“血理、气理、药理”三理。中医方法概括为七个字:“一针二拿三用药”,即针灸,按摩推拿及中草药。近年来“一针二拿”在欧美也日渐流行,有个叫赫进·玛萨费特的著本“家庭脚部按摩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