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总感到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寂寞和无可奈何的感伤与凄凉,怎么也不像须眉壮士的风格。“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春天是妩媚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天是热情的。那么,秋天呢?古人多悲秋,今人多颂秋,文人墨客对秋天情有独钟,他们用自己的真情、意愿诠释着秋的内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风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眼中的秋景则绚丽多彩;“看万…  相似文献   

2.
秋之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在古人的眼里是寂寞的、萧条的,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我的心中,秋天是多姿多彩,是五颜六色的。12年前的秋天,我来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来到这个美丽世界的秋天。从那时起,我就深深爱上了这深沉而美丽的季节……红色、黄色的秋。岳麓山上  相似文献   

3.
秋日思愁     
秋天,草木凋零,万物萧疏,一片红衰翠减。漠漠烟岚笼着平林,寒山一带,几抹碧草。此时登楼,总能勾起芸芸众生的悲秋情结,勾起天涯游子的忧情愁绪。自古以来,秋天就给中国文人心上投了一层阴影。宋玉的《九辨》,历来被尊为中国诗文的悲秋之祖,“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流露出对自然荣华之不可久留的无奈,对生命短促之不可永驻的悲叹。自宋玉之后,古人的咏秋之作,几乎都承袭了悲秋的主题,加上古文人常常壮志难酬,英雄末路,若见了秋天更是悲从中来,绵绵难绝了。“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曹丕面对漫漫秋…  相似文献   

4.
“秋”的含义丰富,有庄稼成熟、秋季秋天的意思。如“麦秋”,麦子成熟了;春种,秋收,“秋”就是秋季、秋天。由于庄稼成熟与秋季都是一年一次。故而“秋”又可引申为“年”,如“千秋万载”,还可引申为重要或不好的日子、时候,如“多事之秋”。  相似文献   

5.
秋天的味道     
四季中,秋最富韵味。春的明媚,夏的奔放,冬的凛冽,都是清清楚楚个性鲜明的;惟独秋却有些暧昧,它既有“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深沉和喜悦,又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颓败和落寞。所以文学史上“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一叹,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绵绵不绝的悲秋传统。而这一传统并非中国独有,各国的文人墨客都对秋情有独钟。“有如悲伤的目光一样,我喜爱秋天。”屠格涅夫笔下的秋天是静静的、沉思的,有枯萎的草和寒冷的光,沉甸甸的思绪在“喧嚣叫嚷”,肃杀却哀而不伤,是别样的秋天的味道。秋天的…  相似文献   

6.
听听,秋的声音,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嘀嘀”、“嗒嗒”,奏起了秋天的音韵。听听,秋的声音,稻海翻起了金色的波浪,“刷刷”、“刷刷”,唱响了丰收的乐曲。听听,秋的声音,大雁排成“人”字形,“嘎嘎”、“嘎嘎”,撒下一路温暖的叮咛。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听听秋的声音。听听秋的  相似文献   

7.
    
中文的“秋”字,在甲骨文里,是一只蟋蟀的造型,发音也拟蟋蟀鸣叫而来。蟋蟀是秋天的鸣虫.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汉字演变的结果,象形字“秋”成了现在的模样:禾谷熟,似火灼,丰收了。英国人的秋,叫“autumn”,源自拉丁文,有成熟、渐衰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秋到大纵湖     
题目观察秋天的景物,写一篇文章,记下所观察的景物和当时的感受。题目自拟,但标题中必须含“秋”字,如《校园的秋天》《秋到山村》《秋天的田野》《月到中秋》等等。(新人教版)提示:怎样写好“秋”景呢?首先,要仔细观察生活。例如,“校园的秋天”,花坛里盛开的一定是火红的鸡冠花、燃烧着的一串红、傲霜的菊花,紫藤浓阴密布、葡萄串串饱满……“秋到山村”,你一定会看到“空山秋气高”、“霜园红叶多”;“秋到山村”,你一定能听到“秋雨鸣败荷”,看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山野秋景图。再说“秋天的田野”,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至于…  相似文献   

9.
<正>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郁达夫开篇即言:“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并加一笔特别强调道:“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1]也就是说,“清、净、悲凉”的“秋味”是郁达夫所喜爱乃至推崇的;而“饱尝”这种“秋味”正是郁达夫此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材的研究与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颇为有趣且耐人寻味的现象,即有一条“秋”的线索贯穿其间。秋诗秋词秋文章,秋情秋思秋意趣,真可谓,无限风光,尽在一个“秋”字。本文拟对这部分“秋”的篇目做一透视,并在教学思路上做些探讨。一、篇目透视1、秋诗: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到《登高》。梁小斌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是一首直抒热爱秋天之情的诗歌,诗人唱秋天的河流与土地,唱秋天的耕耘与收获,唱秋天带给人们的优美的思想与希望。在诗人饱含赞美之情的笔下,秋天的形象是那样亮丽明媚,又是那样深沉神秘;秋天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是一种…  相似文献   

11.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相似文献   

12.
秋叶落无声     
古人云:“见一薄叶而知天下之秋。”叶黄了.落了.是秋天已至的最好的证明。正如鬓染秋霜象征青春尽去。秋叶落无声.岁月逝无痕。它们于秋风瑟瑟.晚景萧疏中默默地、默默地思索.思索着生命的奥秘……  相似文献   

13.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骚人墨客对其吟咏歌颂。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郁达夫是颂秋,但他颂秋的角度又与众不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可谓秋有声;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可谓秋有形……郁达夫慧心独具,主要来品秋的“味”,正所谓“清净悲凉好个秋,慧心品得秋味足”。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饱蘸情愫的柔笔,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他笔下的故都的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他对北国之秋的热爱首先源于他独特的故都情结。文章…  相似文献   

14.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相似文献   

15.
秋天的颜色     
呼呼呼,风来了,秋天朦胧的早晨,好凉爽啊!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蹦蹦跳跳地跑出来了。它们聚在草地上,开始了关于秋天的讨论会。小黑狗说:“秋天是黑色的,不然,我哪会有黑色的大衣?”小白兔说:“秋天是白色的,你瞧,我的棉袄不就是白色的吗?”小松鼠说:“不,秋天是红色的!不然我的毛衣怎么会是红色的咧?”小动物争来争去,谁也不让谁。这时候秋姑娘来了,她对小动物们说“:秋不是白色的,也不是红色,更不是黑色。秋天,是五彩缤纷的。如果照你们那样说,秋就只是一个单调的季节,就不美了。”秋天的颜色$长沙市国防科大附小@莫璐嘉…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独领30年代咏秋散文的风骚。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郁达夫是颂秋,这其中的“秋”味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
秋天不仅仅是画家,还是音乐家。每当我听见扫大街的阿姨在扫落叶,我仿佛就听见美妙的音乐。秋天演奏的乐曲也是我们演奏不出来的。“咚“!”咚!”你听,这是成熟的果子掉落到地上的声音;“刷“!”刷!”这是秋风吹过,树叶相互碰撞出的美妙旋律;“哈“!”哈!”这是小朋友又捡起一枚精美的落叶时,发出的欢笑。秋天还是一位魔法师。一眨眼的工夫,漫山遍野都长出了果子。苹果笑红了脸,香蕉笑弯了腰。我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指导老师:樊铭璐秋天“动画片”$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三(1)班@黄依然  相似文献   

18.
十月,是金秋,是高远,古人王勃有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想丛这就是“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秋韵之所在吧。黄菊朵朵,桂香阵阵,风儿吻醉了山边的秋云,雨儿点亮了林间的秋波,就在漫天枯叶轻轻地、轻轻地滑落指尖时.我们跟随着温婉的秋静静地、静静地流去。秋天是农人们丰收的节日,  相似文献   

19.
<正>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人们会逐渐感觉到凉爽。晒秋“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晒秋”的秋不仅仅是秋天,更代表一种丰收的喜悦,老百姓会利用房前屋后的平台、房顶等空地,  相似文献   

20.
打开电脑,我上了线。古寒香也在,她是个很难让人琢磨的女孩。古寒香:你好,请告诉我秋天是什么颜色的?我望着电脑,迷惘。随后就下了线,想去寻找答案。我来到图书馆,翻阅古书。“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山水秀朗、天宇澄净的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是金橘斗奇、硕果累累的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英爽俊拔、红叶碧润的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是草木凋零、百卉衰残的秋;“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是归雁鸣空、西风萧瑟的秋;……千人千面,百人百心,诗人们众说纷纭,又各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