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慕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针对目前高校通识课程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将MOOCs和翻转课堂相辅相成地融合到通识课程教学中,给高校通识课程教学建设和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这将促进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资源建设、建立师生新型的“授”与“学”的沟通关系,将“学”的主动性交给学生,构建合理的考核方案,促进整个通识课程教学环节的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不管是从教育功能、教育理念还是从课程性质、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手段和过程等方面都无不渗透着丰富的通识意蕴。现实中“基础”课的教学面临着许多的困境和尴尬,若能挖掘“基础”课的通识意蕴,将通识教育的做法引入到“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来,则为“基础”课的教学又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在高职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认真分析计算机通识课程的特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自觉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计算机应用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文章从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等方面,对高职计算机通识课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研究,以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4.
林学斌 《黑河学院学报》2023,(3):117-119+135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重要通识课,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思政课程是塑造学生思想品德的关键“纽扣”。在当前的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中,要精准把握时代定位与构建价值,以问题导向、逻辑导向、典型导向、行为导向“四维”维度,打造“事、课、学、思、用”五位一体的思政课程,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丰富思政课一体化体系建设的内容和实效,深挖思政课程育人元素,切实改进思政课程教学,全力推向高校思政课育人新格局,协同思政课程一体化体系建设,有效培养学生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可以被看作立德树人的重要场域。通识课主要培养通才,通识课的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有一定的差别,学界对公益创业类通识课程的课程思政探讨较少。以“大学生公益创业”课为例,探讨公益创业类通识课的课程思政设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四个自信”意识,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青年;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以人民为中心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家国情怀等。由此要求教学团队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场域、教学考核上做好转变,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效果评估,强调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通识课、双语课课程特点的分析,结合当前培养国际化创新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文章探讨了如何在现有教育环境、教学资源条件下,以通识课为切入点,在高校开展通识课双语教学的路径和方法。以“计算机网络”通识课双语教学实践为例,综合考虑通识课、双语课教学目标及授课对象特点,在教材选定、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精心设计,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掌握及英文理解、表达能力的培养,实现从“学”英语到“用”英语的教学理念的转换,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数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金课”建设是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地方财经院校的数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在传授数学知识与技能之外,对人文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研究针对当前教学范式过于专业化的问题,提出在数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中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育人定位,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元素和美育元素融入该课程教学中,使学生从专业知识学习走向思维能力构建,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8.
刘宇  谢岳  崔东泽 《教育技术导刊》2009,19(11):221-226
2020年春季,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各级学校“停课不停学”开展在线教学。为使“分离式”高校通识课在线教学顺利开展,实现与课堂教学的“实质等效”,以OBE与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为导向,对基于腾讯课堂+“教学立方”学习平台+对分课堂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课程教学进行设计与实证研究。由于通识课学生专业和年级不同,且人数众多,在课程伊始,对学生进行“起点测”问卷调查,据此进行差异化课程设计与教学规划。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结果测”问卷调查,并将其结果与教学评价和期末成绩结合,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教学立方”学习平台,学生知识掌握率、课程交互情况、学习收获、学习体验和满意度均有显著提升,但期末考试平均成绩略为下降。最后对新兴技术背景下高校通识课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刘蔓葶 《教师》2023,(22):123-125
文章分析了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新媒体运营”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意义,并结合广西商贸高级技工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新媒体运营”课程混合式教学展开论述,给出了“知、思、论、练、评、用”六步法教学框架,提出了逐步从课前教师推送教学资源、课中学生模拟演练内化知识、课后知识延伸拓展来实施混合式教学的策略,最后从三方面对混合式教学的成效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通识拓展课程是通识教育理念的一种实践模式,它是对通识课程的延伸和拓展。梳理第二课堂联课活动和第三课堂课外活动,构建统一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通识拓展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标准,明确培养目标、学生核心能力、子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以及教学目的、内容、过程、方法、成果和评价方式等,是通识拓展课程组织实施的关键。通识拓展课程实现了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融合,增强了学生的获得感,打造了校园文化品牌,是高职院校践行立德树人宗旨,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宋芷 《文教资料》2007,(28):190-192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艺术通识课的设置是高校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艺术通识课教材建设的程度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标准之一,在高校的发展中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就高校通识课艺术类教材建设与管理两方面工作的科学性进行阐述,以使通识艺术类课程的开设更符合学生意愿,丰富学生美感经验、陶冶学生的人文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2.
通识教育课程质量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环节。围绕通识核心课程建设,急需根据通识教育目标,推进通识课程的有效教学,探索建立学生中心、科学合理、持续改进的通识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组织实施“五维目标”导向的通识核心课程质量标准建设。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开展通识教育已经达到共识,但如何保证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在学生中开展广泛的调查了解;改革通识教育课的设置体系;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等四方面进行了对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黄一斓  颜林 《考试周刊》2013,(92):150-151
高校历史文化通识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要求,必须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文化通识课教学中,基于信息技术搭建历史文化通识课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多媒体化、教学方法网络化、课程考核方式信息化。高校历史文化通识课教学中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学生本位”育人模式探索不断深入,高校军事课也面临“转型升级”的重任,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军事课课程思政势在必行。高校军事课包含“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两门课程,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操训练,既传授知识技能又涵养家国情怀,是一门覆盖知识面广泛、涉猎内容丰富的通识教育课程,其中蕴含德、智、体、美、劳五育各类元素。运用“五育融合”的理念推进高职院校军事课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对于创新军事课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职计算机专业按大类招生后,教学需要划分为通识教学和专业教学两个阶段进行,前者时间为1年,后者时间为2年。以此为基础,按"1 2"模式构建"大类平台 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大类平台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大类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入门引导课程、大类基本技能实践课程;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包括职业基础理论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实训课、综合素质与拓展选修课,以及专业核心技能提高课、订单课、技能拓展课。  相似文献   

17.
《英美文学》课是一门蕴含了西方历史、文化、艺术、哲学、宗教思想的典型的文科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与通识课,探索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对学生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德育教育十分必要。从必要性、目标、方法与途径等几个方面对《英美文学》课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进行了探索具有开创性意义,对其他文化通识类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走进新能源”课程是一门面向全校大一到大四本科生的文理通识课,在“双碳”战略目标下开设这门课很有必要性。为了更好地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课程思政目标,在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建设的同时,探索课程教学多元化的教学结构,旨在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与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应用的能力,自觉提升自身标准,努力成为新时代创新型复合人才。  相似文献   

19.
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拓展课程《建筑设备》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从课程定位、整体项目设计、子项目中任务分解、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及通识教育的渗透等方面阐述了该课程教学设计及课程实践,为该类型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范式。  相似文献   

20.
试图从通识教育对高素质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的深远影响出发,提出应正确理解“专业主义”背景下的通识教育课程,结合专业教学设计“融渗教学”,对学生进行学术传统风气与社会个人观念的熏陶,并积极开展以人文精神为引导的课外活动,从而拓展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