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国人工智能技术认知经历了从“反动思潮”到国家战略的巨大转变。根据焦点问题的转移,可将其划分为人工智能的“伪科学”批判(1955—1977)、人工智能科学与价值的定性(1977—2000)、人工智能战略地位的确立(2000—2020)三个阶段。在科学性认识上,对人工智能的定义实现了从“数学机械工程”到“知识+逻辑推理”再到“大数据+算法驱动”的认知迭代;在社会性认识上,对人工智能的价值与影响形成了从“反动思潮”到“智能革命工具”再到“技术与风险并存”的认识深化,最终形成发展负责任人工智能的社会共识。科学界、哲学界、企业与大众在各阶段的互动和主辅地位的消长深刻影响了我国人工智能技术认知的建构过程,但起主要作用的是人工智能三大研究纲领与社会科技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既是一种为人类所用的、被动性的一般技术,又是一种体现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的特殊技术。社会技术系统观为理解人工智能的双重属性提供了一种技术观框架。作为一种特殊的能动性技术,人工智能的伦理设计技术日益受到学术界关注。表征计算的道德认知观倾向于“自上而下”的伦理技术设计,而具身生成的道德认知观则倾向于“自下而上”的伦理技术设计。  相似文献   

3.
<正>人工智能作为中国推动新一轮技术革命与行业转型的重要技术,为政治、经济、社会治理、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其社会应用范围不扩大。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重点培养贯通人工智能理论、方法、技术、产品与应用等的纵向复合型人才,以及掌握‘人工智能+’经济、社会、管理、标准、法律等的横向复合型人才”。当下,人工智能对科技领域技术应用有深远的影响。社会对人工智能领域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非常渴望,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治理具有清晰的生成逻辑,它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驱动层”推动治理的“环境变革层”,在不同“认知适配层”的规范下而形成不同“治理范式层”的过程,其认知图谱主要表现为技术逻辑、制度逻辑、文化逻辑和资本逻辑,不同逻辑下人工智能治理的议题理解、价值导向、主体关系、路径依赖和工具选择具有差异性,亦各自具有不可回避的理论困境。人工智能的复杂性决定其治理需建构包容性框架以实现内生性逻辑与建构性逻辑、一般性逻辑与情境性逻辑的统一,为此,研究构建了基于“共性价值—结构要素—行业场景—微观操作”的人工智能治理综合分层框架,详细阐释了各框架的价值导向、功能定位、治理原则、关注对象、主体间关系结构和工具选择,并揭示了该框架从宏观到微观的维度衍变,从抽象到具体的内容衔接,该框架启示人工智能治理需体现多元认知逻辑的融合,嵌入多样治理范式的协同,实现多维目标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尤洋  郭宇 《科学学研究》2023,(12):2122-2130
ChatGPT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文章围绕因果性深入讨论了ChatGPT的因果规则、因果表征与因果解释,通过分析ChatGPT因果认知与学习中的底层逻辑得出以下三个认识:一是ChatGPT将相关性作为其底层因果规则,在深度神经网络、大语言模型与统计分析的驱动下,以概率形式实现了因果性在人工智能中的嵌入。二是通过实现对人类因果认知、因果语言与因果推理能力的模拟,ChatGPT在自然语言的生成中拥有了与人类智能相似的表征。三是依托智能生成的计算因果解释和因果涌现解释两条路径,ChatGPT实现了从符号与信息的输入到“数据知识”的输出,并以一种涌现的方式获得新的能力,实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因果革命”,构建出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蓝图。  相似文献   

6.
第四次工业革命加速了各产业间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创新生态构建,其中知识产权裹挟的技术标准先行已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的新型竞争规则,“技术垄断”“标准规锁”“联盟割裂”等正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因此加强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技术标准主导与引领对加速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至关重要。以解决“人工智能产业如何通过标准和知识产权的协同实现创新发展”为问题导向,通过对海康威视、百度、英特尔等公司的案例研究,构建了知识产权保护、标准主导与联盟载体生态协同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了3种作用机制在人工智能产业渐进式创新、整合式创新、突破式创新范式中的组合运用和协同互动差异,提出实现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赶超”、“跃迁”、“自立自强”3条路径优化,结果发现:(1)多维交互的知识产权与标准和联盟载体的互动机制是推进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动因。(2)多元架构的联盟载体作用差异是影响知识产权与标准协同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演进的重要因素。(3)多阶段共生竞合是知识产权与标准协同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演进的发展路径。最后,从中国情境下知识产权与标准协同...  相似文献   

7.
基于知识基础观视角,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3家不同行业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型企业作为案例,探索面临创新技术变革的外部环境,企业如何实现价值创造等相关问题。研究发现:(1)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价值创造包含认知迁移和双元能力塑造两个维度,企业通过认知的横向与纵向迁移和应用式与内生式能力塑造实现价值创造;(2)企业价值创造可分为慢变型、先锋型和成长型3类路径模式,不同企业间价值创造模式与机制存在异质性;(3)企业通过内外部合法性地位的获得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内的稳定发展与扩散。研究结论对于揭示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价值创造的内在逻辑和企业技术应用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认知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索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区块链+人工智能”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为探索全球“区块链+人工智能”研究热点,分析其研究趋势,掌握其研究动态,本文选取WOS数据库、EI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源,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与文献计量法,通过关键词共现、聚类、时间脉络演进等分析,绘制“区块链+人工智能”研究的知识图谱,识别出研究热点、研究趋势、研究前沿以及研究者合作网络等信息,为相关研究者更好地把握该领域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提供情报支撑,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推动我国“区块链+人工智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于雪  李伦 《科学学研究》2023,(4):577-585
人工智能技术的颠覆性特征将诱发一系列风险,但这些风险往往难以预知和研判,因而可以在社会场景中部分地引入某些人工智能技术,并通过密切监测其社会影响而试验其可行性。这种将人工智能引入社会的过程可以被视为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作为社会实验的人工智能在防控风险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实施过程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伦理问题。这主要源于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是以人为研究对象,考察“人—人工智能”的内在关系,因而对其伦理关切不仅重要而且必要。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社会实验解决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但同时,这种实验本身就存在着伦理争议,伦理的二阶性就导致了隐私、“脏手”、欺骗等现实伦理问题。基于此,应当建构面向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的伦理框架,即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伦理,以研判和防控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的潜在伦理风险。通过提出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伦理的治理策略,有助于探索科技伦理治理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11.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本文根据“离散数学”与“数据库原理”“人工智能”“数据结构”等后续课程以及实际生活的联系,对“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讨论了“离散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穿插相应的应用实例,并尽可能在其中融入思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将教书育人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位于“十四五”规划公布的前沿科技之首,其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是攻克关键技术的重要抓手。以科技部公布的15个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承建企业为核心,绘制创新网络图;借助生态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理论,抽象出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的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框架;使用耗散理论和熵值变化,诠释自组织演化机制。研究发现,我国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已经形成,但存在创新主体丰富度低、互动方式多样性差等不足。从创新主体丰富度、系统治理、系统开放性、动态能力等维度出发,为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田勘 《百科知识》2022,(26):40-41
<正>人工智能技术(AI)的进展屡屡突破人类的认知,而且成果频传,几乎每一项成果都让人感到震惊。近期,AI写作的两项新成果就让人感叹“AI写文章的时代已经不远了”,甚至有人认为,未来AI写文章不仅能比肩人类,甚至可能超越人类。一个成果是,美国旧金山的OpenAI实验室研发的名为GPT-3的AI写了一篇内容为“我写我自己”的标准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德温特数据库中收录的人工智能领域专利数据进行分析,从整体态势、研发地域和创新机构出发,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专利布局和竞争态势。研究发现,人工智能领域现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美国、中国、日本既是重要的国际市场地,也是重要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来源地,我国的研发活跃度较高,优势技术领域集中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智能搜索和神经网络算法等方面。全球顶尖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我国的“标杆性”顶级企业有待增加。此外,还分析得到包括专家系统、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生物特征识别、虚拟现实、智能家居等在内的人工智能领域10组重要的技术主题。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已逐步迈入智能时代,生活中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人工智能产品。作为新时代下最为先进的技术之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医疗、教育、金融、运输等多个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针对不同人群,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极具特色,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在儿童领域的应用是现今科技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人们希望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儿童成长阶段,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德温特创新索引数据库中收录的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数据进行分析,分别从技术整体态势、研发地域和创新机构等方面深入探讨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专利布局和竞争态势。研究发现: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现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美国、中国、日本既是重要的国际市场地,也是重要的技术创新地和技术来源地;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活跃度较高,优势技术领域集中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智能搜索和神经网络算法等方面;全球人工智能顶尖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中国的标杆性顶级企业有待增加;此外,还分析得到包括专家系统、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生物特征识别、虚拟现实、智能家居等在内的人工智能领域10组重要的技术主题。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社会发展加速器,必将对就业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应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和WOS核心集合中关于人工智能影响就业主题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核心研究国家,对比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分布和关键词共现状况,分析关键节点文献,追溯研究源起、梳理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当前各国、各研究机构间的联系较为松散,缺乏多学科领域合作。就业极化和收入极化成为重要研究视角,技术进步、数字化转型、工作时长和常规性结构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情景化”、 “异质化”研究、 “重塑效应”、人机协同情景下的人机“共生关系”、基于人类价值的就业质量提升、劳动者的知识技能转化、人工智能下的就业心理、就业领域的伦理道德、基于产业与就业动态匹配的应对政策以及人工智能与就业关系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将成为未来的十大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8.
<正>《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及《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对人工智能场景与技术的深度体系化建设提供了系统性指导,强调了在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场景化技术下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重要社会经济价值与效益。从上述领域的专利保护趋势来看,全球范围内各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对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及相应的技术结合专利申请,具有一定基础规范,大量专利技术研讨依然针对人工智能技术本身,但对人工智能领域的重点技术的专利布局,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各级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理清相关政策脉络对于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政策“目标-工具”分析框架,借助语义本挖掘及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检索得到的省级政府人工智能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人工智能政策的主题词呈现集中化和群聚化的特点;(2)各省政策目标主要围绕“发展环境”、“融合应用”和“产业化”,但不同省份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3)环境面工具应用过多,需求面工具使用过少,且部分细分政策工具使用过于频繁;(4)人工智能政策中,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错配现象。最后,依据上述结论,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体育教学不只是为增强体质、掌握知识,发展技术服务的,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教是为了不教”和“自练通解,自学得之”的目的。课程新标准,提出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给了教师和学生更为宽广的空间。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创造力,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求深的优化,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求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就技术教学本质而言,学生对运动技术的认知、掌握、运用,离不开听觉、视觉、肢体活动,词语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