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遗文化是开展地理研学的重要教育资源,也是德育的重要载体。文章从地理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以省级非遗文化“独山盐酸菜制作技艺”为例开展非遗德育研学,将非遗文化和地理知识进行有效融合,通过研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提高学生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远大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2.
依托开封乡土资源,以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乡土 资源开发研究为基础,通过胡同文化研学、文化遗产研学、文化 场馆研学等课程开发,实现“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凤翔泥塑是宝鸡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之一,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村作为中国泥塑第一村,是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基地。本次研学旅行设计通过现场示范教学、动手操作、实地考察等方式,在“旅”中“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保护传承非遗文化,开启非遗文化与研学旅行相融合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依托安顺屯堡文化这一乡土地理资源,选择云峰八寨石头城、旧州屯堡古镇和鲍家屯古村落3个研学地点,设计具有屯堡特色的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从了解家乡开始,树立保护屯堡文化的意识、养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传承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研学旅行是当下很受欢迎的旅游业态,是乡村振兴需要的产业支撑和文化支撑。永州市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禀赋优异。但将非遗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还不够,非遗研学旅行发展不足,对乡村振兴的贡献不多。基于RMP理论梳理永州非遗研学旅行发展的现状,对非遗研学旅行产业发展认识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承不力、非遗研学旅行产品内容设计和市场推广不足、非遗研学旅行评价和保障机制不完善、非遗研学旅行社区居民参与和受益不深等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从乡村产业振兴的高度认识非遗研学旅行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强化保护传承,推进非遗研学发展,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吸引力;从基层治理角度完善非遗研学旅行评价和保障机制;扩大非遗研学旅行社区居民参与和受益,推进非遗研学富民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丰富学生对家乡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与积累,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与建设家乡的热情,这个春天,凯里市第七小学四年级、六年级共160余名学生前往丹寨非遗研学基地、石桥古法造纸研学基地开展"家乡美之寻访非遗传承"主题研学活动,通过对黔东南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研学,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本地区丰富璀璨...  相似文献   

7.
王嵩涛 《教育艺术》2021,(3):8-10,13
乡土乡情文化是小学研学实践课程的重要教育资源,包括研学实践目的地以当地风俗民情、地质地貌、古树名木、名人传记、传说故事等形式呈现的有关物质与非物质、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相关资源,其合理开发与实践对研学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小学研学实践课程开发与实践是一个系统化的研究课题,具有长期性和生成性。课程的开发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科学培育研学课程资源,充分发掘乡土乡情特色,持续推动小学研学实践课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加强中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地理基因是培养学生乡土情怀、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推动中学生民族文化观的正向发展,唤醒中学生民族文化情绪与情感体验,通过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民俗体验活动、特色民族产业的地理基因,整合西江千户苗寨少数民族文化研学旅行资源,设计具有研究性和旅行性体验相结合的研学课程,从而达成实践内化、民族认同、文化自信的研学目标。  相似文献   

9.
<正>近几年,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及应用受到中学历史教师的广泛关注。笔者所在的无锡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吴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底蕴厚重、文物遗存众多。得天独厚的乡土历史资源激发了笔者开展“微研学”教学探索,带领学生到本市历史遗迹开展“微研学”活动,通过真实情境下的沉浸式学习与主题式探究,达到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以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乡土资源为载体,创建真实的生活情境,是实现“游”与“学”有机融合的可行路径。本文以“寻美虹山”为研学主题,以寻找虹山乡独特的“原始森林之生态美”“流水地貌之自然美”“闽南古厝之人文美”“花瓜盛事全域旅游之美”为分主题,从研学目标、研学内容、研学活动实施及研学反思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在研学中渗透“行中去悟、实践中学、学以致用”的理念,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强大的红色基因,具有重要的历史传承价值和教育意义。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认同感,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文章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要求,对广西百色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设计红色文化研学活动方案,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活动,并对研学过程进行评价和成果分享,以加深学生对革命者和百色人民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解,增强学生对中国革命精神的认同感,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大运河(常州段)乡土文化主题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为例,剖析了大运河场景开展研学旅行课程的优势,提出了课程资源梳理、学科间衔接、融合理念渗透等设计思路,分步骤探索了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组织实施三大实践环节,并从课程体系构建、资源库建设、保障机制健全等方面提出了课程设计建议与未来思考.  相似文献   

13.
开发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资源,将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课程纳入学校研学课程体系,是"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资源课程资源开发"课题组推动家乡学子研习边塞诗、实现知行结合的一项有力措施。课题组组织学生开展"追寻古人足迹,饱览河西形胜"特色研学活动,将反映河西走廊边塞风光的历代优秀诗篇的赏析作为研学旅行的推手,游历目的地涉及一带一路河西走廊段重要节点城市,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为游学参与者带来了全新的课程体验。  相似文献   

14.
研学旅行要做到“既游又学”,需要教师从出发时间的选择、路线及目的地选择、出发前问题设计、研学现场课的准备与讲授、学生书面总结与测试五个路径认真设计与准备,以期达到研学旅行“行前有课题、行中有记录、行后有总结”的学习效果以及“培养美学品位和打磨旅者品质”的旅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学校应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以沿海城市——深圳为例,利用当地乡土资源开展研学旅行,需要教师充分分析深圳本地潜在的研学资源.海洋资源是深圳本地的特色资源,也是学生...  相似文献   

16.
贺治宏 《天津教育》2023,(13):109-110
<正>非遗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贵乡土财富。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这个平台传承这些地域性非遗文化,对延续历史文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遗传承与学科课程有机融合有助于发展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聚焦深度学习,打通学生从“知识”到“素养”再到“技能”的通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合格+特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寓教于游,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考察分析了宁波水文化资源的研学价值,围绕“水文化”主题设计了研学旅行课程。课程以问题式教学为主导,设计问题探究、试题链接、项目拓展等活动,让学生综合地、创新地掌握和应用水知识,并针对课程设计评价量表,以充分体现地理学科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东涌地处珠江入海口,是四周被珠江环绕的一块冲积平原。从地图上看,东涌河网密布,其形似扁舟,停靠在珠江入海口。这里自形成以来,一直都是疍家渔民的栖息地,是典型的岭南水乡。东涌镇也由此成为沙田水乡标志性名镇、广州市特色名镇。我校以东涌水乡文化为特色进行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的研究,开展了“水乡文化研学旅行课程”。本课程以“淳朴、包容、合作、创新”的疍家民风为精神内涵,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主要分析以东涌水乡文化为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背景、意义、目标、方法及重难点,并对具体课程案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9.
教师可以依托杭州市黄湖镇农业与文化遗产资源,为小、初、高三个学段的听障学生分别设计以“扎染”“茶文化”“竹编”为主题的“非遗”研学旅行课程。课程教学目标包括:感知“非遗”文化,培养职业目标;提升自我认同,促进社会参与;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强化语言能力等。课程筹备需确保研学课程的适配度,设计适合听障学生学习的专属研学教具,提升特殊研学服务专业度,了解听障学生的具体学情。课程实施小班化教学,坚持信息传递以画面为主、文字为辅,以活动式教学为主、讲解为辅,根据学情制定灵活的学习目标,设置开放性活动结尾,给予学生最大的鼓励与包容。课程设计要聚焦听障学生安全,最大限度地满足听障学生的需求,鼓励听障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听障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0.
<正>“红色研学”课程是立足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探究、体验,进而培养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等的主题教育课程。下文,笔者主要谈谈“红色研学”课程的实施。1.创设校园红色文化环境红色文化是“红色研学”课程的一种隐性而重要的资源。为实施好“红色研学”课程,笔者所在的学校积极打造校园红色文化环境,以红色文化滋润童心。我们在教室里定期更换红色主题板报,各班既有弘扬红色文化的统一要求,又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