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是特级教师盛新凤执教的一节展示课.上课伊始,盛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和发现词与诗的不同,初步了解词的基本特点;接着,让学生把词读通读顺,再依据书本中的注释,用自己的话把词意串联起来;最后,通过扩展想象把词读"胖".又通过概括提炼把词读"瘦".就在这由"胖"到"瘦"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这首词意境的理解和体味.阅读这一教例,将会给我们的诗词教学打开一扇新的视窗.……  相似文献   

2.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沁园春·雪"一词我不知教过多少遍,每次都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我讲学生听.我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索然无味.今年.我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我尝试着运用多媒体的方式教学这首词,结果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毛主席这首《清平乐》是"一九二九年秋"做的,在刊本上标题为《蒋桂战争》.关于这首词,我在一九六二年曾经写过一点读后感.目前《光明日报》准备把主席的墨笔手迹发表,同时要我再写出一些体会.我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这首词无论从内容上或者格调上来说都是革命的词.要读懂得这首词,首先要重新温习一下当时的革命形势.当时的中国基本上还是军阀混战时代的  相似文献   

4.
<正>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老师们每教一首古诗都十分重视指导学生的读、悟、背、默,具体的表现是:读,能让学生从读通顺到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悟,能让学生领悟整首诗的内容,主要是理解题意和理解诗句的意思;背,又能先指导后检查背诵;默写还分别在课堂上和在家中进行,教师又能及时地对默写进行批改和讲评,这些表明教师对教学很认真、负责,也说明了学生学古诗付出了不少的心血。但是,在每学期的测卷上,我发现仍有或多或少的学生过不了默写古诗关。一首首古诗都只不过那短短的四行的诗句,却如此"轻视"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些都告诉我们,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甚至有人把文章形象地称之为是作者的"心电图",如何把作者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这就首推"读".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就能在教师情感的推动下和文章情感产生共鸣,达到升华.在教学中,我着力用不同层次的读"弹奏"语文课堂的情感"乐章",从而使学生爱读书、好读书、乐读书.  相似文献   

6.
<正>一、揭示:常态课下古诗词教学的流弊以苏教版第十二册《渔歌子》教学主要流程为例:1.朗读——指导读得慢一点。借助标点,读出这首词第三句的停顿和节奏。2.理解——找出这首词中描写到的景物,连起来说说景物组成的画面。3.概括——介绍张志和生平,归纳词的主题。4.积累——背诵、默写这首词。在这个常见的古诗词教学流程中,在教学策略上,追求的是"不求甚解"的境界——不管是朗读、解词析句还是把握主题都是浅尝辄止,教学流于粗浅;在教学效果上,开始于"这一首"朗读,止于"这一首"的诵背,以单一积累"这一首"为教学最终目标。不难发现:这一教学流程常套  相似文献   

7.
<正>一、情景描述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屡有发生,我百思未得深解。学校学期初安排听常态课,两位老师分别执教《渔歌子》时的课堂现象,再次引发了我的思考,现将课堂实录片段与我邀部分学生深入访谈的结果,描述如下。教师1课堂再现:片段一: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这是词牌名,"子"读第三声"zǐ",一起读课题。这首词是张志  相似文献   

8.
<正>古诗词曲教学的入口很难找准,在授课的时候,一些教师停留在传统"意象、意境"层面,一些教师则每首诗词都从"读诗题、读字词、读形象、读注释、读背景、读类型"等角度分析,虽然没有错误,但是前者比较抽象,操作上大多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后者比较孤立,诗词曲之间缺少关联点,容易  相似文献   

9.
《望海潮》是出自高二必修四第二单元的一首词。备课中,我设置的教学目标是:深入探究描绘的情景,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中的形象,学习词中的表现手法;另外还有一个隐含的目标是学会探究、质疑。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上主要是三个字:读、悟、写。导入课堂的时候和学生一起回顾歌咏杭州的诗词,同时展示几首诗词的幻灯片;接着就进入读的阶段,分三次来读,听课文朗读、自由朗读、全班有感情地齐读,在这一过程中分别要求掌握字音、停顿、抑扬顿挫,字词句意义疏通,词的情感基调,采取学生交流、老师引导补充的方法完成。第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诗词有着深厚的意境,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幅美景,每一首诗词都包含着一颗赤子之心。因此,在中国诗词的教学过程中,美学价值的培养与体现是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那么如何进行读说训练呢? 一、多读少讲,力求准确流利 读是说的基础,要提高说的能力,必须重视读的训练.只有多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读得正确流畅,话才说得清楚、流利、有感情.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宇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2.
<正>写作教学中,部分学生无从下笔,这让众多教师忍不住叫苦连连,要怎样引导才能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笔者对如何提高小学写作教学的实效性做了一番探讨。一、从教材入手:读透—精研—激趣1.读透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可以当作范文。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去欣赏课文,切身感受课文的意境美和人情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重心,巧妙地引导学生细心品味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21课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这首词,体会农家乐,感受田园生活的纯朴。 2.能体会这首词的情趣,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情趣。 3.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相似文献   

14.
本课所选的三首诗都是唐诗,节奏鲜明、韵律优美、内涵丰富。每首诗不仅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画面,而且充溢着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在琅琅的书声中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人浓浓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为此,教学可以这样来设计:一、熟读,初步感知1.查阅资料,读通诗句在每首诗的授课开始,都要让学生交流一下诗人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也可以是诗中疑难字、词、句的注解以及诗人其他的诗作。这些资料可以通过电脑课件、书面文稿、挂图等形式出现。在交流之中互相补充。针对学生说得不当、不…  相似文献   

15.
设计理念:《池上》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教学这首诗,我力求体现“以读促悟”的教学理念,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将朗读与思考、朗读与想象、朗读与积累、朗读与运用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并最终达到诗境、语境与心境的巧妙融和。  相似文献   

16.
九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致女儿的一封信》。我不止一次读这篇文章了,每读一次这篇关于"什么是爱情"的文章,都感动得眼眶湿润。我问学生:"你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觉?"答:  相似文献   

17.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无论是古代圣贤孔子,还是近代教育家陶行知,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力求让学生在朗读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诗歌教学离不开诵读。我认为,在诗歌教学中朗读应达到三重境界:教师高水平的范读引  相似文献   

18.
"读"作为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已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许多教师都意识到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力求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明理,可实际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9.
一、让学生争当"小老师",做个好学生 学习<燕子>时,学生说:假如我是作者,我要写燕子的外形和飞行.学习这一课,我觉得应该把书读熟背会,要喜欢上燕子.在学习生字词时,学生说:让我来告诉你吧,"偶尔"的意思是……我来考考王艺同学:"生趣"的意思是什么?我想请教朱真宇同学:"小圆晕"是什么?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说:我还想读这一自然段.有的说:朱楚妍同学"还有"这个词读得好,换气时,语气也调整得轻快了.有的说:老师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最后四个字一日气读出来,读得好.对学生的精彩发言,我情不自禁地带头鼓掌.  相似文献   

20.
<正>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根据对外地成熟经验的学习及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所得,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课堂理念的预设应该简单一堂课的时间、容量都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时空扎实地进行语文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去繁就简,抓住文本、课堂的关键处做文章。如在解读《长征》这首诗时,我以"读"字当头,读读议议,议议读读。一方面要通过读,走进文本,走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