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的教材观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走进教材”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走出教材”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更好、更广阔的空间。下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走进教材,走出教材”淡谈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2.
一个教师带上一份热心与诚心走进学生生活的那一刻,就让教育教学充满生机,洋溢独特的风景。一个优质教师能用“友善”悦纳生命,化解矛盾,给学生一片晴朗的天空;用“热情”滋润人生,给学生最富营养的成长土壤;用“反思”完善工作,给自己一个跨越的平台;用“心灵” 净化个性,塑造美好的新一代。走入家庭、走进学生,走出一片清朗的天。  相似文献   

3.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新“课标”确立的教学理念,“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激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放手让学生走出本,走进生活,去主动地学习、探究、体验。但是,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走出本,他们能走多远?走进生活不会蒙头转向吗?课程改革既然是一场“校园革命”,总得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斟酌再三,我决定以人教皈语第八册《鲸》这篇说明的教学,来尝试一下“放手”的滋味。  相似文献   

4.
“大师”的课上故事多 一日下午第一节课,“大师”走进教室,见众生伏案而睡.不肯睁眼。他旋即从皮夹里取出一张百元大钞,用透明胶带贴’在黑板中央,然后走出了教室。很快。教室里哗然一片。此时.“大师”踱着方步进来,  相似文献   

5.
初识“国培”,渝出的欢喜和期待不言而喻;走进“国培”,整日的忙碌和困惑不可名状;深入“国培”,紧张的幸福和充实不期而至。在“国培”中,每一天都是精彩,每一天都有进步,每一天都有收获。“国培”如春雨阳光走进我的生活,走进我的心里;“国培”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国培”更像绵绵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相似文献   

6.
某报消息,杭州某重点中学是本省最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学校之一,记者日前走进课堂听了四节课,领悟了“真谛”:英语导入了一场对话,是学生笑声最多的课;语文让人走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步入一种意境,是学生盼望的课;物理课一道题有8种解法,是学生超越老师的课;化学课生活在化学中,是学生感觉得到的课。为此,报纸还专门配了“记者旁白”:“‘以人为本’的教学,这才是‘研究性学习’的真正载体。”  相似文献   

7.
“浅阅读”的流弊正冲击着语文教学,影响着学生心智的成熟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影响着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光大。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生命,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拒绝“浅阅读”,提倡深度阅读,让学生走进语言、文章和文学,展开多重对话,点燃精神的火花,感知文化的内蕴,又能带着“学得”和“习得”,走出文本,为民族文化推开一扇窗。  相似文献   

8.
“城市”。是一个代表着古朴与历史,繁华与时尚的词语;“大学”,是一个代表着书香、浪漫与发展活力的词语。如果分别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杭州、广州这两座城市和城市高校的话,也许用“幸福”和“开放”是最为恰当的。  相似文献   

9.
久居“象牙塔”的学校教育工作者,只有丢弃过去那种不切实际的旧教学模式,走进社会,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想真正地走出“象牙塔”,我们会走出去的。  相似文献   

10.
√a2的化简是二次根式中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同学们出现错误比较多的问题,那么,怎样让√a2中的a不出差错“走出”“√”呢?其实在化简时只要用绝对值作过渡.我们不妨打个比方:化简√a2,要先让a走出“房子”(根号√),走进“巷子”(绝对值符号||),至于如何走出巷子,这要看a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  相似文献   

12.
“大拇指教育”告诉我们:蹲下身来,赢得孩子们的信赖,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因为我坚信,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原因,让我们多一些聆听,少一些判断,成为孩子真正的朋友;因为我坚信:蹲下身去会更接近孩子的世界;因为我坚信:心与心的交流,能让我们和孩子走在一起!1、重拾“自信”,走出“盲从”  相似文献   

13.
苏静 《作文与考试》2023,(36):50-51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人生有两个方向:出与回。出,是出门,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走出先前的“门”……出是出发,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抵达另一个可能不会令自己太舒适的领域,是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4.
高培权先生在《语文学习》2006年第10期发表了《“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辨析》(以下简称《辨析》)一文,文中列举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三类现象,借此批评“用教材教”这个理念“缺乏科学性,谈不上先进性,实在难以操作,只能使人难识语文教学的本真,陷入表面的虚浮”。由此,他提出了用“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来代替“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见解。而钱林波老师认为,高先生对自己所要批评的对象认识得并不全面,甚至存在着不少误解。  相似文献   

15.
“六一”是什么?“六一”是一块五颜六色的调色板。“六一”是红色的,它热情、奔放,像跳动着的火焰,温暖着小朋友的心房; “六一”是绿色的,它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代表着春天,是世界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正>《尚书》云:“诗言志,歌永言。”诗歌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读懂诗歌就是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隐”与“仕”的矛盾冲突是大部分诗人的痛苦根源,王绩、苏轼、孟浩然等著名诗人无一例外,他们将深刻的感悟付诸笔端,用坎坷的命运铸就不凡的诗篇。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隐”与“仕”的纠葛,感受人生百态。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如何根据语文教学的这一性质教好语文?我的体会是: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课本去,然后还要从课本中走出来。所谓“走进课本去”,就是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阅读教学,深刻理解课文的字、词、  相似文献   

18.
“没有人配受创造者的称号,唯有上帝与诗人”。 ——意大利伟大诗人 塔索 2003年,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我们走进了陶行知,走进了陶行知的思想,走进了陶行知的诗教。3月,我们启动了“诗化校园与创新育人”的探索与研究。六年来,我们在环境布置中突出陶诗,在课外阅读中增加陶诗,在课堂教学中贯穿陶诗,在节日活动中弘扬陶诗。  相似文献   

19.
太史弓 《师道》2004,(2):15-15
“√”与“×”,可说是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符号。学生时代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几乎是天天见,作业上、考卷上少不了“√”“×”;进入社会,要填各种表格,应付各种调查,还是少不了打“√”与“×”;随着政治文明的进步,民主选举、民主测评多了,更是少不了打“√”与“×”。对此人们已习以为常。很少有人注意到,“×”虽是一种符号,代表着“错”,代表着“否”,但在观感上实在并不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20.
他们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他们心系农村、农业、农民;他们是天之骄子,勇于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敢于躬身实践;他们亲切地互称对方为战友,称农民为老乡,称下乡为回家;他们把“三农”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事业,并为此执著地努力着、奋斗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