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喧宾夺主"、"买椟还珠"两个成语,一般理解为本末倒置,把次要的事情当作主要的来办,而主要的却降为从属的地位.从哲学的角度讲,可以认为没有把握好"度",过"度"会导致偏颇,打乱阵脚,达不到目的.退一步想,配角引起人们的注意,必定受到强调,得到特别的关照.如果处理得当,会出现烘云托月的效果,即使过度有时也不会把事情弄糟,反而有利,"围魏救赵"就是明显的一例.当时著名的军事家齐国的孙膑,没有派兵到赵国与魏国主力交锋,而是攻打魏国的国都,迫使魏国回兵自救,达到挽救赵国的目的.这一战事中,通过喧"宾"和饰"椟",最终为"主"服务,手段极其高妙.反过来从主入手,正是害主毁主,才是真正的"夺主".  相似文献   

2.
《作文大王》2010,(1):18-19
瞒天过海,比喻可尽种一种一欺骗手段暗中做成某事,使别人看不出来。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于是齐国派兵援救赵国。齐军没看直奔赵国,而是趁魏国此时内部空虚去进攻魏国,使攻赵的魏军不得不撤兵,回救本国,由此解了赵国之围。后来就用“围魏救赵”来指袭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相似文献   

3.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一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  相似文献   

4.
围魏救赵     
宋建平 《初中生》2006,(8):38-39
公元前533年,魏国攻打赵国.魏军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当时田忌原想引兵去救邯郸,以解赵国之围.孙膑却建议,魏国的精锐部队都去攻打邯郸,国内空虚,应当引兵去围攻魏国的大梁(今河南开封),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相似文献   

5.
围魏救赵     
宋建平 《初中生》2006,(3):38-39
公元前533年,魏国攻打赵国。魏军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当时田忌原想引兵去救邯郸,以解赵国之围。孙膑却建议。魏国的精锐部队都去攻打邯郸,国内空虚,应当引兵去围攻魏国的大梁(今河南开封),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相似文献   

6.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边境相邻的魏国和赵国,订立了友好盟约。为了使盟约更有效,两国之间决定互换人质作担保。因此,魏王就把自己的一个儿子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做人质。为了儿子的安全,魏王决定派大臣庞葱陪同儿子前往赵国。  相似文献   

7.
羊肠小道     
唐代诗人王维曾写过一首诗,诗中用“羊肠”形容那狭窄而迂回的山路,既形象又逼真。山西省晋城县南边的太行山坂道,萦曲迂回,自古就被称为“羊肠坂”。据说战国时期,有一次魏国攻打赵国,由于首先切断了这条羊肠坂道,使赵国分为东西两半,从而很顺利地击败了赵国。后人遂用“羊肠小道”这个成语形容曲折险峻、狭窄迂回的山路。  相似文献   

8.
一、直谏法: 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希望别人接受。 示例:战国时,秦将蒙骜攻打魏国,魏军屡次战败。魏王对此十分忧虑,只好派人到赵国请求信陵君回国助战。信陵君担心魏王追究以前窃符救赵的事,不肯回去,对自己手下的人说:“有谁敢为魏国的使者通传就处死。”  相似文献   

9.
原意:包围魏国,解除赵国的危难。揭秘:避开强敌的锐利锋芒,攻击他的虚弱部位,最终达到全歼对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的“四公子”战国“四公子”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并称“四公子”。他们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四公子”的人。唐代“四公子”唐朝的“四公子”是姚檐、周曾、王玢、丰清志。他们都是唐德宗时期淮宁节度使李希...  相似文献   

11.
战国四君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相似文献   

12.
1.“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朝歌夜弦”、“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阿房宫赋》)以上三句,教师用书都机械地照直翻译,如“台上传来温柔的歌声,像春光一样暖融融;殿里舞袖拂动,风雨降临般的冷飕飕”、“早晨唱歌,晚上弹曲”、“燕国赵国的收藏,韩国魏国的积蓄,齐国楚国的精品”。这不合乎原意,没有把“互文这种修辞方法表现出来。正确的翻译应为“歌台舞殿上的表演有时使人感到热烈,有时使人感到凄清”“不分早晚(或从早到晚),宫女们都在弹琴唱歌”、“燕、赵、韩、魏、齐、楚所经营…  相似文献   

13.
抱薪救火     
战国末期,秦国向魏国接连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魏国无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军占领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国又一次向魏国出兵,势头空前猛烈。魏王把大臣们召来,愁眉苦脸地问大家有没有使秦国退兵的办法。大臣们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提起打仗就吓得哆嗦,谁也不敢谈“抵抗”二字。在这  相似文献   

14.
很多喜欢历史的同学都知道商鞅变法的故事。商鞅在秦国变法成功,使秦国强大起来,为后来统一六国做了准备。可你知道吗?他却给魏国留下了遗憾。当时魏国的相国公叔痤(cuó)看出商鞅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就在自己病重时把他推荐给魏惠王。魏惠王认为商鞅年轻,又没有名声,所以沉默不语。公叔痤见状就说:“那你就把他杀了,免得他去为别国效力。”魏惠王表面答应了,事后却对他身边的人说:“公叔痤先让我把国家大事交给商鞅,又让我把他杀掉,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他病得如此糊涂,真是不幸!”那时秦国正在招贤纳士,商鞅在魏国得不到重用,便去了秦国,后来果…  相似文献   

15.
思佳 《学习之友》2009,(4):29-29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毛遂(平原君门下的食客)自荐时,曾就锥子与布袋问题同平原君(赵国公子赵胜的封号)展开过一场争论。平原君问他:“先生到我这儿几年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说:“一个有本事的人处在世上,如同锥子放在布袋里,锋刃立即会显露出来。先生已来了三年,我没有听到别人称赞过你的本事,看来依是没有本事的。”毛遂反驳道:“我的本事没有显露出来,是因为你没有把我放进布袋里。若早有人把我放进布袋里,岂止是脱颖而出,而且是会像禾穗的芒尖那样,整个锥锋都挺露出来。”  相似文献   

16.
嘉靖本《三国演义》中姜维投降蜀国之后,其母亲一直在魏国,魏国大都督曾真还以此相信了姜维的诈降计而损失惨重,但事后既没有提到姜维去接其母亲,也没有提到魏国人捉拿他的母亲,而考诸史料这一段描写与历史不尽相符。这不但不符合姜维作为“孝子”的性格,也违反了魏国时自己的“逃将”的家属不拿不问的正常逻辑,毛宗岗本中增加了“诸葛亮遣心腹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这一细节,使这一“疏漏”得到修改。毛宗岗修改了《三国演义》中的“逻辑错误”。  相似文献   

17.
羊肠小道     
唐代诗人王维曾写过一首诗,诗中用"羊肠"形容那狭窄而迂回的山路,既形象又逼真.山西省晋城县南边的太行山坂道,萦曲迂回,自古就被称为"羊肠坂".据说战国时期,有一次魏国攻打赵国,由于首先切断了这条羊肠坂道,使赵国分为东西两半,从而很顺利地击败了赵国.  相似文献   

18.
1.演绎情境演绎的特质是从一般到特殊,所以演绎情境就应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的“孙庞斗智”的故事中有这样的记载: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将田忌准备带兵前去求援,接受军师孙膑的建议,不去  相似文献   

19.
现在,人们常用“桃李满天下”来比喻和赞颂教师精心栽培成才的学生很多,遍布各地。“满天下”容易理解,“桃李”为什么会喻指成才的学生或优秀的人才呢?知道的就少了。原来其中有这样一个典故。它最早源自西汉学者韩婴(生卒不详)所著的《韩诗外传》卷七第二十章,说的是战国时期,魏国有位叫子质(也称子度)的大巨,因免职罢官,曾受他培养和荐举入朝做官的人都避而不见,也没人帮助他,他只得离开魏国,  相似文献   

20.
所树非人     
春秋时期,魏文侯在位的时候,有一个叫子质的人,因为做官犯了罪,文侯罚他永世不得踏入魏国半步。于是,他不得不离开魏国北上谋生,辗转来到了赵国。他觐见赵简子并说:"我算是看明白了,我以后再也不对别人施恩德了。"赵简子说:"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