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论语》特指式疑问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论语》特指式疑问句进行详尽统计的基础上,对其句式特点、疑问焦点、答问方式及疑问语气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为汉语语法史问句系统的建立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孟子》是先秦时期儒家的经典著作,其书语言通俗晓畅、富有哲理反映了先秦古代汉语的基本面貌,专书的专题语法研究有助于整个语法研究的深入,反问句在《孟子》中大量运用,在形式、语义、语用方面都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本文力求联系《孟子》研究反问句,并联系反问句研究《孟子》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3.
特指型反问句特有的表达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从疑问副词和疑问代词在特指型反问句中的运用方面探讨了特指型反问句特有的表达式:一、使用疑问副词表达反诘语气的特指型反问句;二、使用疑问代词造成的特指型反问句.  相似文献   

4.
《论语》修辞手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以一个人物为中心的散文著作。它主要刻画了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的形象,以及围绕孔子的几个主要弟子的音容笑貌,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通过《论语》,孔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栩栩如生。《论语》中的许多格言、警句,几千年来,广泛流传,家喻户晓,脸炙人口,更有众多的成语、典故,都源于此。然而,《论语》并不是一部小说或诗歌著作,其文学和语言方面取得这样高的成就,原因何在呢?众所周知,《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主要是对话,正如孔子本人所主张的“辞达而已矣”,因而《论…  相似文献   

5.
姜晓谨 《现代教学》2010,(10):64-64
《论语》中的每一则都短小精悍,寓意深刻。每节课前,我都会让全班学生抄写一则《论语》,然后按照学号顺序让学生依次讲解。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我适时地加以点评,引导学生加深理解,促进记忆。同时,我引入介绍现实中的相关案例,拓宽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面,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最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要求全体学生背诵。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论语》把知耻作为树立荣辱观的起点,把处理义利关系作为荣辱观的基础,把人格作为传统荣辱观的一个核心,把尊严作为传统荣辱观始终强调的一个基本点,始终把整体观念和人伦关系和谐作为传统荣辱现的根本,始终强调奋发有为、自强不息这一荣辱观的人生动力作用.《论语》之荣辱观中涉及的一些伦理理想,与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荣辱观特别是《论语》之荣辱现对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语》首章三句话,是理解《论语》的一把总钥匙。这三句话,提出了学者治学的总则,作出了孔子一生的总结,形成了《论语》一书的总纲。这三句话,是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提出的治学”三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第一境界,即能够感受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第二境界,即能够感受朋友之间切磋批评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第三境界,即能够感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乐。这三句话概括出孔子一生发展的轨迹,给人展示出一个真实的孔子。一部《论语》,其实就写了孔子三件事:一是他怎样追求他的理想,二是他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三是他怎样看待别人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论语》不仅是国之瑰宝,而且是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两千多年来,由于它的深刻的哲理性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而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培育了民族的情操和美德。早在汉唐时代,《论语》就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直接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东、南亚文化圈”。在清代,《论语》渐次传入西洋各国,它曾经深深地  相似文献   

9.
《朱子〈论语集注〉初探》一文认为:《论语集注》在注音、释义方面是以唐初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为依归"。其实,对于《释文》的注音,《集注》是批判地继承;《朱注》在释《论语》经义时,只是偶尔采取《经典释文》之说,更多的是采择比《经典释文》早的古注、小学类的书的释义以及其它较早文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专集,是我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的语言历来是后人学习的典范。以语言的文学性为切入点,分析《论语》语言的独到之处,如简练准确、质朴无华、寓意深远;个性的人物,丰满的形象;恣肆的文采,丰富的哲理;格言数量可瞻,成语笔笔生花等。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单对"独当一面,说明对偶运用处于初始阶段,但已有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趋势。"正对"占半壁江山,"反对"也较多,说明对偶运用大多表示相近的语意,同时也倾向于从相反或相对的两个方面揭示事理。从字数看,对偶以4字对为主。因为4字对简短有力,同时受到《诗经》的影响。对偶的运用达到了整齐匀称、音律、谐和对比鲜明的效果。《论语》中的对偶是"自然成对"。  相似文献   

12.
当前,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应该加大对于传统儒家文化中廉政思想的挖掘力度。尤其是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更是蕴藏着丰富的廉政文化内容,如其中蕴含的勤政爱民、富贵有道、加强修养等思想,都可以为当前的廉政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一《论语》二十篇共用语气词(不包括发语词、语中语气词)十六个,即也、矣、巳、者、焉、耳、而已、尔、哉、与、乎、云、夫、然、兮、而。《孟子》七篇所使用的语气词有十六个,没有《论语》所有的“而”“然”。而有《论语》所没有的“为、来”。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以是否包含疑问代词将《红楼梦》中的特指问句区分为两大类,然后重点分析了《红楼梦》特指问句中的四类特殊用法,并简单描写了相关语气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抱朴子》内外篇中部分词语的特殊用法提出了自己的考释意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正> 本文介绍的是《水浒全传》中反问句的“问”的形式、“反”的内容(否定项目)及其主要特点。材料取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11月第1版的《水浒全传》(以下简称《水》)。一、是非问形式的反问句《水》中,是非问形式的反问句有230多句,其中39%不带反问副词,61%带反问副词 1·1不带反问副词。这类反问句可分字面肯定的和字面否定的两小类。  相似文献   

17.
生活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电视,网络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论语》读本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二年级学生的阅读材料,除了教师的准确理解和讲解,各种信息渠道也是学生了解《论语》的来源,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教师应有独立的而且持之有据的见解,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论语》等国学经典,从这一角度上说,王月琴的这篇文章可以给我们语文教师以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以是否包含疑问代词将《红楼梦》中的特指问句区分为两大类,然后重点分析了《红楼梦》特指问句中的四类特殊用法,并简单描写了相关语气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9.
陈静 《怀化学院学报》2010,29(4):102-104
比较全面地从疑问代词的句法、语义功能、疑问代词宾语的位置等方面考察了《史记》的特指疑问句。从疑问词汇的表现看出《史记》处于上古汉语末期的词汇整合期,与先秦相比,数量减少,使用趋于集中。《史记》中疑问代词宾语后置句的比例占代词宾语句的24%,处于飞跃阶段。这些都体现了《史记》承前启后的语言史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孔子对社会人生的认知被一代一代的炎黄子孙用言行诠释得淋漓尽致。学生对孔子所阐发的道理并不陌生,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是听着这些大道理长大的。这种学情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干瘪的讲解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用生动活泼、多样化的形式诠释儒家思想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出路。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反思,总结出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心得。首先注重多读。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读出文言声韵、文字意蕴。其次,在学生自主学习字词解释和语段翻译的前提下,对学生理解运用的检查反馈点面、纵横交叉进行。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按照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原则,设计下面三种教学方法。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贴近学生言行的场景演绎实践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