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基于某种需要,将某副对联的上下联增加或减少一些字词,使联意发生变化,营造新的意境,组成新的对联,这种制联方法叫做加减法。用加减法制作对联要求联意不做作,不牵强,字生趣,意通神。这种对联多含诙谐、戏谑、讽刺意味。1. 加字又称续字。传说有一年除夕,王羲之连续写了多副春联均被珍爱墨宝之人揭走,最后只得撰一联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相似文献   

2.
讥官联清代光绪某年,许多地方发生灾荒,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当时李鸿章、翁同龢都是朝廷大员。有人就写了一副对联讽刺他们:“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___世间荒。”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 翁同龢是江苏某地人。这副对联的妙处在于把二人的官职、籍贯嵌入,如上联“合肥”的“肥”字与句末的“瘦”对比鲜明,讽刺深刻而尖锐。那么,你能据此在下联画横线处填入翁的籍贯,把对联补充完整吗?  相似文献   

3.
我国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雅俗共赏,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对联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在浩如烟海的联语中,有种讽刺对联它和杂文、漫画一样,寄讽喻于幽默,寓  相似文献   

4.
讽刺和幽默常常象是一对孪生兄弟,讽刺中含幽默,幽默中又带讽刺,对联中运用了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可说淋漓尽致,有时令你解颐、有时令你捧腹。有时使你如骨鲠在喉,或如芒在背,喜、怒、哀、乐融贯于一体,寓意殊深。这里仅举几联,以飨读者。一官史联,淋漓尽致:自古末闻粪有税;而今只有屁无捐。这联语是郭沫若同志十四岁离家去乐山读书进城时见到旧社会官吏衙役向老百姓敲诈勒索,挑一担粪要捐一个铜板,激起了少年心中之愤怒,便写了这副讽刺和揭露兼有  相似文献   

5.
基于某种需要,将某副对联的上下联增加或减少一些字词,使联意发生变化,营造新的意境,组成新的对联,这种制联方法叫做加减法。用加减法制作对联要求联意不做作,不牵强,字生趣,意通神。这种对联多含诙谐、戏谑、讽刺意味。1.加字又称续字。传说有一年除夕,王羲之连续写了多副春联均被珍爱墨宝之人揭走,最后只得撰一联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因联语不吉利才没有被人揭走,晚上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后各添三字,初一的早上,大家看到的春联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王羲之仅在联尾续上“今日至”“昨夜行”,联意即由原来的晦气变成…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湘乡县有一所庙宇,庙门破败,菩萨的泥身也多处剥落,但求财问卦者仍络绎不绝。有一年正月初一,庙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我若有灵,也不至灰尘处处堆,筋骨块块落;你休妄想,须知道勤俭般般有,懒惰件件无。”这副对联有深刻的讽刺意义,足可说明泥菩萨自身难保,何能显灵佑人。福建省莆田县某处财神庙,有好事者在庙门前题了一副对联,联曰:“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做半点事,朝又拜,夕又拜,教我为难。”这副替财神诉苦的对联,语意浅白而意味隽永,对那些醉心于求财者,是一个辛辣的讽刺。福州鼓山之涌泉寺,山门弥勒座有副题联,…  相似文献   

7.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是过去的一位穷文人贴过的一副对联:此联从一到十这十个数字中藏去"一"和"十"两字,影射"缺衣少食",表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这是以前人们常用来讽刺奸臣坏蛋的对联。此联上句隐"八"字,意为"忘八";下句隐"耻"字,暗指"无耻"。  相似文献   

8.
1.“鬼计本多端 ,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 ;军机无远略 ,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这副对联的作者站在什么立场上?讽刺什么事情?2.“身无半亩 ,心忧天下 ;读书万卷 ,神交古人。”(左宗棠自题联)此联是左宗棠十五岁时所写 ,体现了其怎样的抱负?3.“文章西汉两司马 ,经济南阳一卧龙。”(左宗棠自题联)你能说出对联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吗?“经济”两  相似文献   

9.
路吉善 《历史学习》2007,(12):14-15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它的历史源远流长,自五代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讽刺对联犀利、辛辣、巧妙、谐趣,可同战斗的杂文、讽刺漫画相媲美。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对联尤其是讽刺对联并加以讲解,可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有利于进行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0.
嵌字联摭谈     
嵌字联是对联的形式之一,起源于人雅士的口头戏谑和字游戏,萌芽于晋代,兴起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延续至现代。嵌字联按其嵌字方式可分为整嵌和分嵌2类。嵌字联广泛应用于唱酬赠答、自勉题赠、谐谑讽刺、婚丧寿诞、楼台胜迹、铺肆百业和学艺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宋晓东老师《讥讽袁世凯窃国的对联》(《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6期)一文引用了民围时期的半副对联:“由山而城,由城而陂,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况愈下。”此联语带双关,以地代人,借地势越来越低讽刺民同总统一个不如一个,是有名的绝对.至今未有人对出下联。作者在对此联作解释时说.“山”指孙中山,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城”指袁世凯,  相似文献   

12.
联对,也称对联、联语,俗话叫对子。传统对联贴于门楹的,又号楹联或楹帖。它是我国根据汉语音节和方块汉字的特点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联对,以对属的方法,把相等的字数、整齐的音律、对称的词语和句式,用动静变化的手法,巧妙地组织在一起,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念,以论古今,写风光,寓深意,寄讽刺,记故实,抒感悼;用以贺新春佳节,叙喜寿庆事,挽怀念人物,记名胜古迹,书格言警句,组文字游戏,等等。古人以为,联对是谐偶文章的  相似文献   

13.
一副对联,片言只语着墨不多。然而在这一狭小空间之内,如果为着某种目的对词句巧作变化,有时便可生出无穷的意趣。添字。明蓟江总督洪承畴于松山之役降清,后充任清廷鹰犬镇压江南义军,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贰臣”。据说,其人变节前,曾撰一述志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变节后,有人于联下各添一字云: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各添一个虚词,顿改原联意味。改动后的联语,对洪氏深受崇侦帝知遇之恩,却背主求荣屈身事敌的无耻行径,讽刺得入木三分。删词。韩信墓前原拟的一副对联是:“十年生死一知己,六尺存亡两妇人。”…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对联渊源流长,浩如烟海,其中文学对联不乏佳作。这些对联不仅含有丰富的作家作品知识,而且与中学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倘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引用一些文学名联,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解《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用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来介绍李白的字号、性格为人以及诗歌风格;在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用对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来介绍杜甫字号、草堂以及诗歌价值。可谓一石三鸟。 笔者收集了一些文学名联,并作了一些教学尝试,现具体谈淡文学名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用对联来介绍作家生平  相似文献   

15.
一字联     
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以五字和七字居多,一字联则是字数最少的对联,属对联园地中的珍品。一字联看似简单,可要  相似文献   

16.
“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是副大有讲究的对联。此联原来是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的楹联,且原本无联句尾处两虚字,为“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洪承畴官至高位,常自命为“忠节”之人,后来,他叛国降敌,遭人唾弃,便有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成为一副绝妙的讽刺联。  相似文献   

17.
合辙押韵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其中有一种对联用韵奇巧,称做同韵联,即对联中上联的字都押甲韵,下联的字都押乙韵,或两联的字基本都押同一韵。例如下面这副对联:  相似文献   

18.
1.“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末民谣)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为其山乎。”(讽刺贪官联。清代,某地有个贪官,过年时贴出这样一副春联:“爱民若子;执法如山。”有人在其上下联上各添了一行字,改成了此副对联。路人皆拍手叫好。)  相似文献   

19.
对联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瑰宝,拆字联是对联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拆字联,又叫"析字联",就是将对联中的某个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其构思之巧,意义之深,读来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特辑录几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歧义联是在某种特定环境中,作者有意识地使语义模棱两可,或由于读者读对联时断句的不同,产生了与原义相反的理解,从而使对联产生特殊效果,这样的对联,称为歧义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