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文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其共同的人文精神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为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了思想基础,同时,也为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目标。然而,当下构建对外传播人文共同体话语却面临百年变局下的新语境,即全球保守封闭主义思潮到来的人文交流中断,国际政治动荡造成的时代问题,人工智能带来的人文伦理迷失以及全球人文格局的改变。对外传播人文共同体既需要重构公共外交,赢得国际精英认同,也需要重新梳理对外文化传播体系,提升对外文化服务价值,并在传播策略上注重情感传播,促进人文共同体成员之间民心相通。  相似文献   

2.
在2020年11月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要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人文共同体。人文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社会和民意基础。构建人文共同体可以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可以更好地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也可以增进友谊,增强政治互信,促进国家间的全方位合作。在具体实践中,构建人文共同体需要根植于人民,从理念、政策、行动层面多维推进,要有正确的理念来引领,要有相应政策和机制来提供保障,要有实际行动来推动落实。  相似文献   

3.
建设人文共同体、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维度,也是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议题。加强城市传播是人文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城市是人类文明和社会文化的容器。把握城市传播作为品牌化进程和作为社会互动和意义交流过程的两个属性,是发挥城市传播在人文交流中重要作用的关键。以城市传播促进人文共同体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城市交往、以旅游和文化活动为抓手提升城市体验,另一方面应深耕城市品牌化进程、保护和发展城市文化,二者并行共进,构建温和、开放、富含人类情感的人文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扶贫的重要方式。因为地理空间的改变,扶贫移民面临生计资本、社会网络资本、社会文化资本的断裂,远距离扶贫移民尤其明显。移民新村建成后,村民为了更好地生活,主动寻找以往生活的痕迹,重建自己的舒适区,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对新村的认同。以甘肃D村为例,移民村充分发挥主体性,以集体记忆的传承和延续重构了新村社会关系网络、居住空间和仪式习俗,形成了共同的身份话语,达成了一致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认同,促进了这一村落共同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当雷曼兄弟今年9月申请破产时,进京不久的毛艳梅怎么也没有想到,发生在地球另一边的华尔街金融风暴会影响到她和丈夫刚刚起步的废旧金属收购生意。  相似文献   

6.
科技与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两者间在不同层面有着不同的冲突与协调。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从不同文化角度来说,蕴含了现代化的科学文化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文化,两种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融,彼此渗透,协同发展,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展示了中国的先进文化发展。文章探索科技与文化的冲突与协调,寻求两者的协调统一,作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未来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议题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之一。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生态文明领域的重要思路,也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在对外讲述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时,巧用共情能让传播效果加倍。共情策略的运用,对有效影响受众、实现传播目标有着重要作用。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讲好全球生态保护的中国担当;要紧扣海外读者关注点,精心设置国际化议题;要善用类比手法,拉进多元化受众的认知距离,要用小切口刻画细节,在共同价值观中寻找情感共鸣。最后,还要践行“四力”要求,提升国际传播从业者的共情力水平。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民族团结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文化交流的主体,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状况、行为表现,以及应该怎样培育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铭刻着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其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精神实质对新时代的大学生兼具理想信念的导向价值和高尚情操的教化价值,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五个认同”,进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此,该文从红色文化融入课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社会实践三个维度提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政治思想文献,是国家建设、政党建设、维护世界文明和平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充分展现,也是新时期我们开展对外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最主要思想来源和行动指南,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并加以践行。  相似文献   

10.
1979年对外宣传报道工作汇报会和对外传播事业的拨乱反正 1979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了新闻、广播、期刊对外宣传报道工作汇报会。会议谈到了对于加强和改进对外报道工作的设想,讨论了对外宣传报道的对象、任务和一些基本原则,认为对外宣传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为了创造有利于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1.
今年3月以来,境外媒体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针对“民生”热词着重展开报道。无论是境外中文媒体还是西方各语种媒体,直接或间接将中国下一步的发展与民生问题挂钩。  相似文献   

12.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治理的诸多领域都出现了失序的现象。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提出了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倡议。该倡议是中国政府为全球治理失序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构建“四个共同体”的路径分别是坚持生命至上理念、主动引领治理体系变革、坚持共同发展和传承求同存异。如何处理好与以联合国为代表的现有全球治理体系的关系,是构建“四个共同体”过程中的难点。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可以推动“四个共同体”倡议与现有全球治理体系更好地衔接,从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  相似文献   

1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而贡献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自该理念提出以来,传播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关键任务。基于当前国际局势和舆论现状,本研究认为我国提出的这一理念的国际传播还面临着缺乏关注、被空洞引用、刻意抹黑等挑战,需要从增强认同巩固态度、大局着手借势传播、讲好故事多元叙事、扩大节点立体传播、减少理念文化折扣等现实路径,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的舆论着力点,从而在新形势下更好实现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目标,找准讲好中国故事的突破口与立足点。  相似文献   

14.
民族议题的国际传播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场域,对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具有关键意义。理解国际传播中的民族议题和民族话语,一方面需要结合现代国际格局变迁逻辑,理清在不同的政治传统中民族与国家的相互构建关系;另一方面需要超越西方民族国家的认知结构,从共同体的视角探索多元共存、平等包容乃至多元一体的国际传播民族议题新叙事体系。对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两者有机结合应是民族议题国际传播的中国话语框架。除此之外,应紧密关注以人权为代表的政治议题通过挪用民族议题所引发的国际舆论博弈,直面意识形态争锋,参与国际舆论斗争。在上述多个方面,“道中华”等新媒体平台作出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5.
对外援助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援助项目的实体性特点及其蕴含的国际情怀,能够生动诠释“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的理念,使中国亲和友善的国家形象立体丰满,在“一带一路”叙事中可以发挥战略支撑作用。我国重视援助项目宣传,通过宣传工作机制化和业务核心化,开展以项目案例为主要内容、以受援国媒体为主要平台的宣介。面对“一带一路”复杂的境外舆论态势,下一阶段应立足于援助项目的独特优势,统筹设计宣传政策,因地制宜挖掘具有亮点的宣传内容,打造多元主体参与、多方位渠道并进的宣传格局,有力阐释我国的发展观和全球观,为共建“一带一路”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6.
2007岁末,《对外传播》一行如期见到了朱穆之同志。采访朱穆之同志的计划已经酝酿了一年多,本来,记者预设了很多问题,以分享一名新时期外宣工作开拓者对中国外宣事业的见证。当我们刚想启动一个个采访话题时,穆之同志却笑着拿出了一篇文章说:“我已经退下来15年了,怕谈不好,还是写了点东西,你们看看吧,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我们再深入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群体性突发事件报道是当前中国新闻对外报道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领域,不仅涉及多方利害关系,且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很可能直接影响国家和政府的形象,同时,这类事件新闻性强,媒体和受众关注度高。在互联网技术陕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报道理念和手段暴露出了一些缺陷,我们需要在对外传播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做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报道,以便在坚持“内外有别”、“以我为主”、“于我有利”等原则的基础上,取得更积极的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沈伟 《文化学刊》2009,(1):122-126
文章从宏观的视角,分析了潘光旦先生的新人文思想的主要脉络。“位育”思想贯穿他一生的学术研究,是理解其思想的关键概念。对于“人”的理解是新人文思想的核心。新人文思想是融汇各学说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阿拉伯世界“向东看”趋势日益凸显,并从以经济视角为主转向从中阿命运共同体高度看待中国和中阿关系。中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国际传播应抓住机遇,优化话语体系,重点阐释好、传播好中国的安全观、发展观、文明观,夯实中阿共同价值基础;应提高传播的精准性,把阿拉伯专家学者、意见领袖这一信息多级传播中的关键环节作为重中之重;同时提高传播的亲和力,挖掘共同议题下具体、生动的故事,讲述好其背后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0.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2013年提出至今已有十年,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中,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系架构不断成熟和完善,也随之形成了一整套理念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具备坚实、广泛的国际话语基础,国际传播从业者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更高效能的传播,就要紧密围绕这些理念进行叙事创新,包括议程设置、传播模式、选题策划、分众化传播策略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赢得更为广泛的国际共鸣,具有更强的国际话语权和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