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话语生产、话语翻译、话语传播是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构实践的三个基本环节。话语生产中人类-全球价值取向和民族-国家价值取向之间的张力平衡、话语翻译中语言形式对等与文化价值对接之间的译介选择、话语传播中"传者"本位与"受者"本位的思维转换共同构成了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困境。在国际竞争话语化、话语竞争政治化的当代,准确识别并及时化解以上困境,对建构一套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融通中外的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日报》作为中国国家英文日报,肩负着“传播中国,影响世界”的责任。其2018年以来持续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丰富内涵。在文字与影像的交织中,空间的单位信息量增加、表现力增强,空间成为提升叙事效果的重要手段。《中国日报》系列纪录片通过引入外籍主持人、平衡细节与宏大场景、自然呈现摄制后台等方式,丰富了空间的叙事层次与内涵,不断加深海外观众对中国的认知与认同。这揭示了国际传播的空间建构是一个多方参与建构和阐释的动态过程,应鼓励多元文本、多重参与、多媒联动,从而进一步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3.
民族议题的国际传播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场域,对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具有关键意义。理解国际传播中的民族议题和民族话语,一方面需要结合现代国际格局变迁逻辑,理清在不同的政治传统中民族与国家的相互构建关系;另一方面需要超越西方民族国家的认知结构,从共同体的视角探索多元共存、平等包容乃至多元一体的国际传播民族议题新叙事体系。对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两者有机结合应是民族议题国际传播的中国话语框架。除此之外,应紧密关注以人权为代表的政治议题通过挪用民族议题所引发的国际舆论博弈,直面意识形态争锋,参与国际舆论斗争。在上述多个方面,“道中华”等新媒体平台作出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4.
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向世界讲好中国减贫故事,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面对“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中国减贫故事的国际传播既不能落入西方的话语窠臼,也不能陷入“自说自话”的情境。应对中国故事进行国际化表达,构建中国故事的海外叙事体系,提升中国话语的感召力和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外合作出品的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是推动中国减贫故事“出海”的一次有益尝试。该片采用“第三者”叙事,汇聚多方力量讲述普通中国人圆梦小康的故事,通过拓展外宣渠道,创新话语体系,有效助力减贫故事走出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打造对外话语体系是提高国际传播力的源头,本刊邀请专家学者从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困境与路径、美国全球话语权策略对我国的启示以及驻外媒体如何争取国际新闻话语权等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国际舆论场中,中国形象“自塑”滞后、“他塑”强势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面对西方对中国的污名化,中国应解构其话语霸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重建自身的对外话语体系。从故事上,应以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和全球中国为叙事对象,讲好中国的经典故事、发展故事和开放故事,从而增强对外话语的感召力、创造力、公信力;从话语上,实践中应从网络文学、游戏等多元叙事形态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叙述维度,并乘着全媒体、跨媒介的东风,通过IP运营实现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最大化,从而建构具有连续性、整体性与全局性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方案”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国际社会开展平等和建设性对话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话语资源。本文认为,“中国方案”话语的国际传播实践与研究兼具现实与学术价值,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提供了思路;基于“中国方案”三类话语的国际传播策略,即政策话语降维体现普遍价值观,学术话语推动国际传播研究的中国面向,以及日常话语以情服人,可为中国未来国际传播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应在深刻认识当前国际传播新形势、新任务和新使命的基础上,创新推进国际传播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在加强和完善国际传播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切实推动国情教育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不断推进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转型,探索科学设置国际传播学科专业新体系。同时,要重视培养国际传播后备人才的文化共情能力,强化其互联网思维,提升其跨文化传播和跨媒介叙事能力,掌握不同区域、国家和群体之间的话语表达方式,从而实现其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有效提升,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9.
全球文化秩序演进与国际传播格局演变深度互动、紧密相关,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对于参与构建全球文化新秩序至关重要。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话语优势与传媒霸权,在全球文化秩序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强势输出自己的文化。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深刻演变和传播技术快速发展,全球文化秩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中国国际传播在消解西方文化霸权、推动建构新的全球文化秩序中担负重要使命。把握历史与时代的辩证关系,深入分析全球传播秩序与文化秩序的互动互生关系,从参与制定国际规则、推动文化外交、构建多元协同传播、加强国际文化贸易等方面体系布局,系统谋划国际传播工作,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传播中,元话语是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核心环节。美国对外传播以新自由主义、国家主义、人权思想和后现代主义等元话语为核心驱动,以多元主体的阐释共同体进行支撑,形成了不可置疑的美国的“今日之神话”,从而形成带有支配性的话语权力。作为世界上最具国际传播力的美国,其全球传播动态机制建构对我国国际传播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数据时代,由技术引发的传媒业变革给对外传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外传播要在新的条件下实践"讲好中国故事",用户需求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新时代的对外传播应加强对数据工具的运用,分析用户需求,指导信息生产,通过构建与受众的同一性,进而讲好中国故事。同时,讲好中国故事应该围绕构建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开展,服务好国家的国际传播战略。既不能因为强调用户需求和数据时代的环境和反馈,放松建构话语体系这一使命,也不能因噎废食,走回单向宣传、生硬刻板的老路。  相似文献   

12.
近日,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播出了一部由现居伦敦的澳大利亚调查记者约翰·皮尔格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该片一反西方媒体在涉华纪录片中惯用的歪曲事实、断章取义、偷换概念、双重标准等手段,试图打破刻板印象的枷锁,从历史和全球的角度来解析当今世界的安全形势,在一定程度上批评了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贯持有的"中国威胁论",可以看作是近些年来国外涉华纪录片中的"一股清流"。该纪录片通过影像叙事的方式,个体叙事与全球话语交织表达、采访讲述与事实画面混剪交锋的话语策略,采用他者视角传达了与中国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安全观等相似的理念,有意无意地建构和呈现了一种新的中国观。通过对该片的叙事方式和话语策略分析发现,我们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一些话语表达会因不同受众的习惯性接受而在某些情况下减效或失效。因此中国的对外传播不仅要在理性上说服受众,还要力求从多维度寻求更新的符合西方社会民间话语体系的修辞框架和传播策略去感染受众,实现受众内心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元话语与元传播交互生成,彼此依存。元话语与元传播的建构是历史化的过程:它们不是先验、本质化的,而是在历史中被建构并被不断修正的;并且,这一历史过程充满争斗。厘清技术与元传播的关系对理解国际传播元话语的建构逻辑具有启发意义。数字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元话语建构的可能性路径包括:重视国际传播元语言建构中的物质基础建设,深刻领会数字传播方式的革命性意义,生产与扩散丰富多元的符码。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12月27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五洲传播中心与国家地理频道、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新加坡海滨别墅影业公司、德国NDR联合出品的英文纪录片《鸟瞰中国》荣获第五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国际传播奖。大美河山、华彩人文,纪录片《鸟瞰中国》用它特有的视角抒写出中国壮阔、多元的人文地理。鸟瞰的角度是全知全能的视角、是宏大的视角,能以这样的创意统领作品全篇,实属非凡。历史上下五千年,纵横捭阖八万里,  相似文献   

15.
在跨文化传播中,“真实记录”这一特性具备良好的穿透力。因此,纪录片一直是文化间实现沟通、向世界传播中国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出台,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外文化领域合作模式的各类探索在被积极尝试,这推动着中国纪录片在国际舞台实现更加广泛而深入的“走出去”。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让数亿人摆脱了贫困,同时积极承担国际责任,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当下的国际舆论场中,党的国际形象与实际情况存在明显差距,探讨如何做好党的国际传播工作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为此,党的国际传播工作应重点讲好辩证唯物主义如何指导党的实践,同时通过实现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注重传播移动化和社交化、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和传播效果评估工作等着力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文化传播在当今国际传播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一个国家文明底蕴的象征,优质的国家文化能够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进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营造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而不同、交流互动的氛围。近年来,新任领导人对于文化传播高度重视。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我国渐渐走上了以多重主体、多种方式、多元内容传播国家文化,构建中国文化形象,凸显影响力,进而提升中国综合国力之路。国家文化在政治舞台上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可见,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沈阳在东北振兴背景下开启对外传播进程的定盘星。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国际传播涉及的国际国内舆论环境、媒介与平台、内容与技术、理论与方法业已发生新的变化,而中国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正处在迭代升级的窗口期,这其中,传播资源进一步深入到城乡,挖掘并讲好中国地方故事,显得尤为重要。一、时代背景: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中国新故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际传播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有新理念新思路新格局,基于国际国内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进行全面提质升级,在关键领域实现转换,即场域与情境转换、话语与叙事转换、逻辑与路径转换。通过转换,国际传播进一步提升针对性、贴近性,强化适应性和应变力,优化传播的效能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