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应对新风险挑战方面,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凸显,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格局构建步伐亟需加快。对此,应该找出新格局构建的症候,走出“文明冲突论”和“文明优越论”的窠臼,走向“文明互鉴论”,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推动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2.
文明与文化成为了中国对外战略制定和国际传播的关注焦点,交流与互鉴则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原则。在全球视野下,对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这一议题,还有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文明交流互鉴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落实到实践中则体现在具体的物质、精神或文化资源上。这些资源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星罗棋布,与每个地方的历史渊源、文化脉络息息相关,国际传播的地方化实践因此成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一大突破口。中国地方国际传播依托器物、文化或媒体资源,在实践中涌现出了大量鲜活的案例,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全球文明倡议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之后,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又一重要国际公共产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全球文明倡议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和谐发展的精神内核。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加强全球文明倡议的对外传播,要积极拓展对外传播主体的多元性,增进对外传播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对外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增强对外传播效果的显著性,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打开新局面,共同守护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文明交流互鉴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世界人民对于人类文明的共同期盼。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阿数字文化产业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成果接连涌现,中阿人民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民心相通、思想相融,新时代中阿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日渐深入人心。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战略产业,是中阿文明交流互鉴的重点领域。目前,中阿双方在数字文化产业的合作主要围绕文化论坛、游戏产业、社交平台、视听内容和数字出版等领域。中阿双方在数字文化产业的未来可拓展合作空间广阔。当下,双方可加强在人才交流、产业园区、流行文化和新锐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以期共同繁荣中阿双方数字文化产业,促进中阿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  相似文献   

5.
全球文明倡议准确锚定了全球各国同命运共呼吸的现状,以四个“共同倡导”回应当前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对全球文明倡议的基本主张、经验基础、价值指向和传播方案开展梳理与分析,本研究认为,全球文明倡议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蕴含的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为基础,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准则,在故事资源、叙事思路与传播形式三方面为我国的国际传播事业提出了具体要求。以全球文明倡议为切入点的国际传播工作的着眼点在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这具有增益国家能力与重塑全球信息传播秩序的积极潜力。  相似文献   

6.
在文明传播视野下,中国共产党与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同时,也塑造了中国社会独特的现代性。在当今世界文明对话中,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文明对话规则与程序,支持多元文化共存,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了世界政治文明对话,为人类提供了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成为当今文明对话的强劲引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了世界文明交流和互鉴的重要指引,但我们在坚持和平、平等理念的同时,也要注意克服可能的文明自负。  相似文献   

7.
推动全球文明倡议落实落地,可以从“Z世代”开始。“Z世代”是当前全球最受瞩目的代际群体,也是粉丝文化的主要实践者。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需要探索适应“Z世代”受众需求和行为习惯的战略路径。对此,要从时间和空间维度理解粉丝文化的产生逻辑,从区域国别视角把握全球粉丝文化的丰富图景,借助粉丝文化促进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粉丝文化也将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将粉丝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实践中,针对不同国家“Z世代”与粉丝文化的特征,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发展,还要面向“Z世代”意见领袖群落发出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背景之下,本文认为应将文明互鉴理念作为新时代国际传播观念的核心构成。文明互鉴理念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是有别于“文明冲突论”和西方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另一种选择”,是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的中国智慧,应基于文明互鉴理念提升当代中国国际传播的人类意识与人民意识,将乡村文化、青年创造和人文交流作为国际传播的新途径,推动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非洲从来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非两大古老文明之间的互鉴以渊源流长的历史和璀璨夺目的合作成果,充分诠释了习近平文明观的理论特质和实践价值。作为以深化中非人文交流为己任的国家级智库,中国非洲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明观为引领,积极创新对非国际传播的方式方法,探索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讲好中非合作故事,推动中非传统友谊行稳致远,为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香药从实物到概念都属于“舶来品”,自汉代输入我国,初始作为重要的贸易商品,之后在医疗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之下,逐步进入中医药本草体系,完成了“在地化”的转变,对中医药临床实践、理论创新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香药本草的交流融合史,为历史上中外文明互鉴提供了典型案例和研究史料。以文明互鉴为视角,重新审视中医香药本草文化,将为东西方医药交流史、中医药文化、中国香文化发展史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中日关系重回正轨,迎来窗口期。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8年夏季进行的民调显示,近年来日本民众对中国积极评价的数量在稳步增长。目前17%的日本民众对中国抱有好感,创下6年来的新高。2018年10月,日本民间团体"言论NPO"与中国国际出版集团联合进行的民调显示,中国民众对日本印象"好"或"相对较好"的比例较上一年度上升了10.7%,  相似文献   

12.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正式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这是在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之后,中国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出的第三个全球性倡议。本文回溯欧洲占取新世界、垄断全球性网络的历史,从理念和制度两个方面梳理了旧时代国际传播秩序形成的基本原理,并尝试以此为基础,在话语体系和历史境遇的对比中,理解全球文明倡议所具有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历史意义,阐述了中国崛起给世界发展和国际传播秩序革新带来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格局变乱交织,危险和机遇并存,以“乌卡”(VUCA)为特征的全球风险社会已经到来。全球文化思潮激流涌荡,国际传播南北两极化态势加剧,“全球南方”成为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中流砥柱。本文以“南方转向”为视角,梳理全球文化新格局演进的趋势和特征,从共建全球社区、共享数智华流和共治数智技术等路径解析全球文化新秩序下国际传播所承担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14.
正互联网重构了信息传播生态,为藏医药文化的全球传播提供了契机。随着"藏医药浴法"申请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医药文化迎来了传播的高光时刻。藏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题材。藏医药文化的全球传播,将对增进我国文化自信、加强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凝聚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藏医药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健康传播的经典范式——"知-信-行"来探究藏医药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进行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5.
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新时代全球文明观的最新成果。它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行动指南,在国际传播秩序重构中发挥着重要的文明驱动作用。因此,需要在把握全球文明倡议与国际传播秩序重构内在逻辑、核心内涵的基础上,明确其在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推动文明传承创新、增进人文交流合作中的现实指向,并以间性、具身、多元、人文为实践原则,促进其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12月6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协办的"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成立大会暨中华文化‘走出去’高层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功召开。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曲木铁西、德国纽伦堡大学副校长君特·洛伊格灵(Gunter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这个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接触越来越多,这其中虽有文明冲突,但更多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与融合。本文以中国-东盟近年来的人文交流为例,分析不同文明之间对话与交流的必要性、现状和前景。近年来,中国-东盟的人文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各种层面的文化交流活动非常频繁,相互派出的留学生人数剧增,人民之间的接触也逐年增加,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东盟外国游客的最大来源地。  相似文献   

18.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蕴涵着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外文局长期致力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中外文明交流对话,步入新时代以来,聚焦聚力当代中国思想理念对外宣介,精心打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精品力作,创新开展中外文明交流对话活动,立体展示中华文明魅力风采。未来,外文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着眼更深层影响、更长远效果的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工作,着力打造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品牌,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读懂中国作出更多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正张骞策马西行,郑和扬帆远航。一条始于2100年前的商旅征途,恰如一座桥梁,联通了亚欧间的贸易,融汇着东西方的文明,被称为"丝绸之路"。另一条始于秦汉时期,作为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经南洋到阿拉伯海,最远至非洲东海岸。  相似文献   

20.
<正>天津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田海龙教授多年致力于话语与社会研究。日前,笔者就我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问题对田海龙教授进行了专访。"话语"及"话语体系"的概念分野和现实意义陈大亮:田教授您好!您的学术研究涉及对外话语传播研究,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这方面的研究?田海龙:我的教育背景是语言学,但对政治学、社会学和新闻传播学研究也感兴趣。这使我的研究不局限在语言结构上面,而是通过对语言结构的分析,探索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