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近年来,以“Z世代”为代表的全球青年群体已逐渐成长为未来全球治理的后备力量,为国际政治、经济贸易、人文交流注入了全新活力。2022年正值中德建交50周年,德国作为中国在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一直是中国企业开展海外业务、深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国别,德国“Z世代”也因而成为中国企业在德国不可忽视的关键目标群体。本研究从消费行为学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切入,梳理后默克尔时代与后疫情时代并行的背景之下,中国企业对德国“Z世代”跨文化传播的诸多机遇与挑战,重点剖析德国“Z世代”群体的用户画像、媒介使用、消费习惯与价值观念,以期为中国企业在德国的跨文化传播与经营实践提供路线指引。  相似文献   

2.
推动全球文明倡议落实落地,可以从“Z世代”开始。“Z世代”是当前全球最受瞩目的代际群体,也是粉丝文化的主要实践者。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需要探索适应“Z世代”受众需求和行为习惯的战略路径。对此,要从时间和空间维度理解粉丝文化的产生逻辑,从区域国别视角把握全球粉丝文化的丰富图景,借助粉丝文化促进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粉丝文化也将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将粉丝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实践中,针对不同国家“Z世代”与粉丝文化的特征,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发展,还要面向“Z世代”意见领袖群落发出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3.
西班牙华人“Z世代”在以自身兴趣为核心的学习环境中成长,对自我认知的重视远超其他世代,对瑕疵和个性的宽容程度比任何一个世代都要高。“Z世代”网民天生就有能力直接过滤海量无效信息,他们习惯从谷歌、百度这样的海量信息库里随时随地检索查找信息。而华文媒体的优势正在于多年新闻资讯积累的强大信息库。“Z世代”的崛起对华文媒体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4.
推动国际“Z世代”群体形成客观理性的中国观,尤其是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我国国际传播中的关键议题。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深入洞察国际“Z世代”群体的特征变迁,了解他们对中国及中国共产党形象的认知。通过对国际网络媒体平台上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Z世代”群体的观点和看法。为此,我们提出了构建世界性战略传播格局的中国观传播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数字化与全球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Z世代”正在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国际格局变迁的中坚力量。在消费主义逻辑和意识形态涵化逻辑双重驱动下,多国政府、媒体和企业已经从内容、机构、平台着手,全面展开面向“Z世代”的国际传播布局。同时,“Z世代”群体对国际传播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显现,包括对传统媒体机构的改变、在互联网平台影响力的聚集、媒体和社交平台的自主建设等。从长期来看,更加多元化、更具包容性的“Z世代”将以独有的代际世界观和数字化生存逻辑带来国际传播格局的系统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的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与互联网伴生的"Z世代",在全球约18.5亿人,人口占比达24%,无论是人群的规模数量,还是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声量,都已经站上了时代的"C位",是当前对外文化推广的重要对象,是我们在国际传播中需要团结和争取的重要人群。只有深入分析"Z世代"群体的人格特点,了解掌握他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与特征,才能更有效地制定相关策略,提升对外文化推广的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7.
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和国际形势,国际传播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等“五力”。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国际传播的舆论博弈已逐渐升级转向为认知干预。在此背景下的国际传播“五力”建设也应在认知转向视域下号召各领域传播主体自觉参与、挖掘中国故事的当代性与共情性、拓展海外传播多元渠道、聚焦“Z世代”青年群体、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传播“5W”角度系统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当前,随着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青年的生活环境和外部舆论环境也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日益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Z世代”已成为全球网络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国际舆论场需要更多中国青年的声音。要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国际传播青年人才需要具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高语言、选题策划和跨文化传播能力,并培养全媒体的思维方式。作为从事国际传播工作的外宣媒体单位,打造国际传播青年生力军,要着力提高青年的政治素质、多路径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专业能力和健全全媒体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在对外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中发挥出青年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外出版在推动世界文化交流、连通各界优势资源、展示多国文明交融成果等方面发挥重要纽带作用。做好中华文化主题图书对外出版是新时期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对外出版对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驱动作用及发展趋势,以海内外“Z世代”作为核心受众,围绕“美猴王系列”IP建设展开案例分析,进而探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问题和突破方向,面向目标群体做好精准传播,助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10.
青年亚文化是当代青年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融语境中创造的当代文化形态,表现为非主流而又具有极高的大众流行度和跨文化传播力。以“科目三”现象为代表,开放度高、可实践性强等特点使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特殊价值凸显,也促进了社会对青年亚文化正向价值的认知。鼓励与引导并举,可将青年亚文化转化为“中国式流行文化”,将“Z世代”的“网生”优势转化为跨文化传播的“破壁”能力。  相似文献   

11.
<正>历史总是在循环往复。这一点在中国西部省份宁夏回族自治区,似乎比任何一个其他地区更明显。在这里,移民的历史不断上演,直至今天。2011年至2015年,超过32万9千人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易地搬迁,在水资源、交通更为便利的新家安顿下来。大多数移民的人来自西海固——宁夏南部六个县的统称。"逐水草而居。"生活在贫瘠之地的农民希望逃离恶化的环境,逃离封闭大山的禁锢。因此,他们继续选择移民。根据宁夏2016年至2020年  相似文献   

12.
2001年7月,中俄两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中俄主流媒体秉承"世代友好"的《条约》精神,相互报道水平不断提高,两国社会舆论氛围日益健康。面向未来,中俄媒体应把握时代脉搏,做好时代的记录者、合作的推动者和参与者,将"世代友好"的理念厚植于两国人民心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与其他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本质上是文化的对外传播。翻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然途径。传播活动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才能成功。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选材需要以传播环境作为参照,才能有助于文化的对外传播。为适应传播环境,翻译选材要秉承平等、交流、互助及共享的原则,以造福于人类为目标。翻译选材的内容要避免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与目标语社会的冲突,辩证处理文化内容、受众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密切关注中外文化态势的变化,确保中国文化顺利地对外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14.
文俊 《文化交流》2017,(12):44-47
正自2003年初"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走入全面、整体性的保护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不是物,也不是人,而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  相似文献   

15.
沂蒙精神是在1989年首次提出,历经数次提炼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一次次的升华提炼,赋予了沂蒙精神鲜明的时代特征。沂蒙精神诞生于齐鲁之邦,沂蒙山麓,与在这片土地世代生活的人民以及齐鲁文化中关于"仁、义、忠、勇、信、孝"等理念的浸润是分不开的。探究沂蒙精神和齐鲁文化之间穿越时空、跨越时代、超越地域的联系,对我们在新时代正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建设都有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靓 《中国名城》2021,(3):46-51
"健康中国"被立为国策的当下,复愈环境逐渐引起学界广泛重视,成为当下城市与环境研究领域的焦点议题."复愈环境理论"最早由西方环境心理学领域提出,古老的东方文明对环境与身心健康这一问题具有更加独特的见解.中国古典园林康复颐养之功效与复愈环境强调的自然、缓压可谓异曲同工,将中国古典园林康养思想纳入西方复愈环境理论框架,从自...  相似文献   

17.
江南第一家     
2007年11月7日,我随香港阳光卫视摄制组来到浙江浦江郑宅,拍摄被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赐名为"江南第一家"的"郑义门".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家族,兴盛于宋、元、明三代,历时330多年,15世代同居,同财共食,鼎盛时有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这真是令世人惊叹不已的事.……  相似文献   

18.
文山壮族世代传承着沙戏、稻作农耕经济、婚姻习俗、祝寿习俗和规避性社会行为规范。如今,市场经济"经济利益至上"价值观,稻作农耕经济"高投入"与"低产出"恶性循环态势,青年男女纷纷外出打工,外界异质文化元素迅猛涌入,引发《五虎平西》壮剧传承中断、传统祭龙仪式与献祭田公地母消失。  相似文献   

19.
壮族世代承传着人生礼仪习俗(婚姻习俗、生育习俗、祝寿习俗和丧葬习俗)与禁忌习俗等传统习俗,其间承载着内化性(祈求健康长寿、赞颂家乡丰收场景、尊崇祖先、尊老、"死者魂安"与"生者心安"的核心性价值观,祈求健康、延续香火的性别差异性心理祈求等)、标识性、规避性与警示性等传承特性。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环境大国,面临着国内严峻且复杂的环境问题,亦由此承担着在这一问题上国外政府与大众媒体带来的国际压力——其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关注并非抱以纯粹客观、建设性的视角,而是演变为"和人权问题并列的外交批评策略和外交修辞策略"1。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加强与优化环境议题的对外传播,争取环境问题中的国际话语权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另一方面,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信息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