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路径,为世界的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对外传播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举措。共情修辞可作为对外传播中国现代化话语的范式之一,使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史和思维进化史的情感在人本主义时代以共情的形式发挥出更显著的作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对外传播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逐步达成国外受众的心理和情感认同,从而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2.
共情源于对他人情感状况的认知和理解,并产生替代性的情感反应,可以通过自下而上的自动模仿机制或自上而下的观点采择机制产生作用。在国际传播中,唤醒受众共情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运用多模态传播手段,聚焦个体命运,弘扬传统文化价值,反映时代特色,注重细节描述等方式方法,生动鲜活的中国故事,架起不同文化间互相尊重、理解和交流的桥梁,在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同时,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3.
面对当代国际秩序的复杂重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中国智慧与大国担当,使之成为新时代中国外宣的核心理念和鲜明旗帜。面对当今世界不稳定不确定的多事之秋,中国弘扬践行并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须正视挑战、注重平衡,突出重点、稳中求进。  相似文献   

4.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2013年提出至今已有十年,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中,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系架构不断成熟和完善,也随之形成了一整套理念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具备坚实、广泛的国际话语基础,国际传播从业者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更高效能的传播,就要紧密围绕这些理念进行叙事创新,包括议程设置、传播模式、选题策划、分众化传播策略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赢得更为广泛的国际共鸣,具有更强的国际话语权和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在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的重要指示,标志着战略传播这一概念进入了中国决策层的话语体系中,这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已开始被自觉地提升到战略传播层面。作为体现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有必要向战略传播转型升级。为此,要从战略传播的聚焦性、精准性和整合性三个方面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6.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理念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全新视野,推动跨文化交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为了有效推进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跨文化交流,需树立承认和包容文化差异的意识,寻求多领域文化的共同话语,夯实跨文化交流的实力,发挥具有积极印象的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形成跨文化交流的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7.
中国始终将周边外交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周边是中国对外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重点。中国与周边国家已经形成的广泛共同利益、文化及价值观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形势、激烈的国际舆论斗争以及不平衡的国际话语权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应紧密围绕三个关键问题展开,在传播过程中强化本土关怀,挖掘传播的互文性,并重视推动理念传播的知识转化。  相似文献   

8.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本着对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生命安全负责的精神,采取严格防控措施,防控成效显著。疫情暴发后,多国向中国伸出援助之手,中国积极回应世界各方关切,防止疫情向他国蔓延扩散。尽管如此,疫情还是很快在多国出现,遍布世界五大洲200多个国家。  相似文献   

9.
当前“两个大局”背景下,我国要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就应加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提高其国际话语权,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选择这一重塑国际秩序和改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并将该理念中传播难度最大的文化和精神内核——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重点传播内容。而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关于世界秩序的天下观思想在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传播意义。在国际失序和全球面临治理危机的背景下,要用天下观的世界内部化、关系理性和“孔子改进”概念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等主张的文化内涵和深层含义,提高文化感召力和国际传播效力,促进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和话语权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而贡献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自该理念提出以来,传播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关键任务。基于当前国际局势和舆论现状,本研究认为我国提出的这一理念的国际传播还面临着缺乏关注、被空洞引用、刻意抹黑等挑战,需要从增强认同巩固态度、大局着手借势传播、讲好故事多元叙事、扩大节点立体传播、减少理念文化折扣等现实路径,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的舆论着力点,从而在新形势下更好实现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目标,找准讲好中国故事的突破口与立足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核心术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载体。共情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为国际传播注入了新的理论血液,建构了不同于以往的分析框架。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国核心术语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困境,有必要把共情传播纳入到相关研究中来,指导学术探讨和实践考察。中国核心术语具备融通中外的精神内核,在国际传播中应注重夯实共情基础,警惕共情的局限性,把握共情要素,建构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面对当代国际秩序的复杂重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中国智慧与大国担当,使之成为新时代中国外宣的核心理念和鲜明旗帜。作为一个基于中国语境的全球公共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提升我国全球话语权的道义高峰,将有效助推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面对这一重大政治命题,中国的对外传播者必须在完整、科学地把握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讲好故事,讲清逻辑,讲准价值。要在政治站位高、理论准备足、国际视野宽上下功夫;要准确预期、理性应对构建进程中的舆论"反差";要精准定位受众群体,针对不同对象进行话语转换,陈情与说理相结合,宣介传播好大国责任;要精准地设置议题议程,回应好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国际热点;要促进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坚持以政府为主、民间为辅的多元渠道传播模式,同时充分利用各种高端交流平台及智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民族议题的国际传播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场域,对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具有关键意义。理解国际传播中的民族议题和民族话语,一方面需要结合现代国际格局变迁逻辑,理清在不同的政治传统中民族与国家的相互构建关系;另一方面需要超越西方民族国家的认知结构,从共同体的视角探索多元共存、平等包容乃至多元一体的国际传播民族议题新叙事体系。对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两者有机结合应是民族议题国际传播的中国话语框架。除此之外,应紧密关注以人权为代表的政治议题通过挪用民族议题所引发的国际舆论博弈,直面意识形态争锋,参与国际舆论斗争。在上述多个方面,“道中华”等新媒体平台作出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4.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饱含对全球安全挑战、传统竞争意识和全球传播治理能力的忧思,为开展国际传播注入了人文关怀与哲学智慧。由此,国际传播的战略选择应在思维上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建设性取代批判性,在路径上聚焦“类思维”塑造人类共同价值、基于共同价值构建故事共同体、重视公共传播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5.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十八大报告中被首次提出以来,从周边国家延至区域并逐步走向全球,从构想到实施,一个源于中华文明但又符合全球发展潮流的中国世界观已经形成。十九大以来,作为一个基于中国语境的全球公共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提升我国全球话语权的道义高峰,将有效助推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不仅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对外传播的新定位,也是中国语境下全球传播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16.
共情话语是说话人站在听话人的角度,考虑到对方状况、情绪、需求等因素而发出的话语,是建立或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方式之一。该研究将微博平台中网民针对抑郁症患者带有轻生性特征的独白做出的共情回应作为语料,结合人际关系管理理论,探究其在共情策略中的应用。该研究为人际关系管理理论视角下的网络共情话语研究提供了参考,同时为如何使用共情话语与抑郁症患者进行交流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沙特阿拉伯王国是具有重要地区和国际影响力的阿拉伯和伊斯兰大国,在世界经济、政治、能源、安全、宗教等问题上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沙特“2030愿景”的实施,中沙各领域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2016年,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标志着两国关系向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沙特已成为我国维护国家安全、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18.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杠杆。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使命,面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当自觉肩负起复兴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该文总结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以及存在的痛点难点,最后提出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多种文化的共同体,“维护统一、尊重差异”做好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是我国各民族精诚团结、共同进步的题中之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是做好新疆各项工作的主线。要立足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把握“有形、有感、有效”的工作要求,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该文归纳了民族文化视域下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基础,分析了民族文化视域下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旨在打造各民族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增强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铸牢新疆各族人民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详细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思想,距今已经过去五年。为全面系统了解掌握、准确评估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海外尤其是在大洋洲的传播、认知和接受现状,本研究特针对大洋洲的智库、专家学者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受众群体进行了调研。因为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与中国同处亚太地区,密切的经济、政治地缘关系使该地区成为我国对外传播战略的重点。在2019年3月到7月期间,课题组对澳新两国智库代表、专家开展了深度访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