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袖舞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舞蹈形式。不仅在亚洲,甚至在世界上——各国文化艺术之间有许多共通之处的情形下——它也具有独一无二的中国民族特色。"长袖善舞"是对它所具有的舞蹈特性的概括描绘。这种描绘向我们显示首先它是袖舞而不是以手舞绸,因此具有全身皆舞的舞蹈形象;其次,这种袖是长袖而不是短袖。正因以上两点,所以袖舞特别生动、优美。  相似文献   

2.
"袖舞"是中国古典舞中极具代表性的表演形式之一,它历经数千年历史的发展变迁,其独具特色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蕴含了古典艺术"韵"的美感与"和"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的呈现。本文以"袖舞之形"概述历代"袖舞"的历史渊源,从"袖舞之技"、"袖舞之韵"两个方面阐明传统"袖舞"在当今的创新与发展。旨在引发人们对"在多元一体文化趋势下‘袖舞’如何取得舞蹈艺术创作的更进一步发展"的深思。  相似文献   

3.
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朱存明教授的《汉画像的象征世界》一书,对汉画像的象征意义作了深入的挖掘。本书通过对汉画像之象征意义全面系统的文化阐释,展示了汉画像象征意义的丰富世界,将汉画像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平台,这也是古代文化象征意义研究的一个重大成果。汉画像是汉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珍贵的艺术遗产。包括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漆画及墓室图像、祠堂画像、棺椁画像等在内的大量的汉画像,以其丰富的象征形式,表现了汉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时代精神。由于汉画像是以图像或抽象符号的形式存在,其意义是以象征的方式展现的…  相似文献   

4.
袖舞之来源与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衣袖与袖舞的关系,通过原始遗址、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秦汉时期典籍及考古例证,对各个时期的袖舞与衣袖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分析,试图阐释人类服装在何时起产生了衣袖?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袖与舞的联姻?袖作为舞具,其发生、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变迁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舞蹈的发展历史中,汉代舞蹈以其飘逸、清灵、夸张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汉代舞蹈的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本文从汉代南阳汉画像石中的舞蹈形态入手,通过对舞蹈形象的直观感受进行分析,并从分类、形式和艺术特征等方面对汉画像舞蹈进行解读,最终以南阳汉画像舞蹈的价值与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与运用对汉画像舞蹈进行延伸、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日本“吟剑诗舞振兴会”访华的交流演出为例,分析日本“诗舞“这一传统艺术流派中舞蹈身体语言的巧妙运用。从诗舞语言创造、诗舞意象创设、音乐和道具的运用三个方面,评述此次交流的意义和对我国汉诗文相关艺术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南阳汉画像反映了汉代音乐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乐、舞、百等类型,其中又可细分为许多种不同的形式、形态,它们既有各自独立的表现方式,又可组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8.
赵一平 《文教资料》2009,(34):77-78
在汉画像的一部分天象图中.兔子作为阴的象征出现在月亮里。本文从神话原型、时代文化、古人阴阳观几个方面阐释了汉画像中月亮和兔子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正>众所周知,以画像砖石为代表的汉画像艺术,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汉代人生产、生活的多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的哲学观、社会意识等,可谓无所不包。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言:"这些石刻画像(指汉画像石)假如把它们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一生不遗余力地搜集武氏祠等汉画像.借以保存传统文化并为木刻青年提供艺术借鉴.武氏祠等汉画像对鲁迅的创作和文学史的写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其小说的形象塑造与故事情节受益于汉画像,其杂文的论据及其所表现的汉唐精神来源于汉画像,其文学史对汉代思想文化的精确把握得益于汉画像,甚至其钟爱的猫头鹰图案也来自于对汉画像的模仿.汉画像成就了鲁迅的创作和文学史的写作.  相似文献   

11.
写意,是我国自唐宋元三代以来所形成的中国画的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和特征.汉画像的写意性,则源于先秦时期的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表现出含蓄、内敛的倾向;在艺术上,以最简洁的绘画语言,刻画出物象的形神,追求质朴之美.正是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积淀,汉画像的具体艺术手段与特色为:第一,线为汉画像最主要的表现手段,线条洗练且每一条线都充满了生命力;第二,汉画像重形似,更注重神似;这也为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和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提供了准备和依据;第三,运用现实和想象、写实与夸张相统一的手法,使写实的汉画蕴含着且鲜明地表现出其写意性;第四,造型准确生动,形象概括、粗犷.以少胜多,虚实相生.汉画像的写意性,对我国后来的美术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汉画像是中国汉代先民留给后人巨大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前辈们通过对汉画像的研究,概括出汉画像的题材谱系:天文图像、升仙图像、历史故事图像、祥瑞图、战争图、狩猎图、庖厨图、乐舞百戏图。在这些纷繁复杂的汉画像中,表面的太阳、酒杯、酿酒、对酌体现着尼采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深层次地对生命的肯定与对生命的迷狂更加体现着理性的日神精神与非理性的酒神精神。  相似文献   

13.
乌蒙山是彝族六祖分支的地方,是东部彝族的主要聚居地。在乌蒙山区彝族丧葬仪式上必有"恳合呗",毕摩唱诵彝文经书、孝子跳铃铛舞和唱孝歌。关于"恳合呗"中的铃铛舞起源有多种说法。通过汉、彝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结合"恳合呗"的历史传承和地理分布进行研究,通过汉文文献、彝文文献、口碑文献、丧葬仪式中的铃铛舞等,探析彝族丧葬习俗和"恳合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袖舞是我国传统舞蹈文化艺术的瑰宝,富有鲜明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在历史的纵向演变中"长袖"的历史根源最早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它奠定了人们对"长袖善舞"这一艺术审美观,且对当今中国古典舞中"袖舞"的艺术形式起到了弥足轻重的奠基作用。中国古代舞蹈中长袖作为道具也是一门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它特有的表演形式气质韵味使袖舞成为了独立的肢体语言。本文简述了长袖的概念,历史发展,为学习袖舞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身体语言是信息交流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在体育教学中也具有重要价值,体育教师身体语言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往往被忽视。本文试图从身体语言概念的演进辨析、身体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本位价值及育人本位价值三部分进行阐述。研究发现:体育课中恰当准确的身体语言是技能传递的有效构成要素、是促进学生掌握技能知识的有效手段,能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营造轻松的氛围并对培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以及形成学生社会能力起到促进作用;体育教师良好有效的身体语言是"教师美"的重要表现、是达成课程情感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塑造教师形象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杨晓霞 《文教资料》2009,(33):66-67
本文通过对西汉、新莽和东汉三个时期的不同地区墓门图像资料的纵向比较,进一步探析了其设计理念,着重从表现题材及图像配置上来分析其异同点,从而论证了三个时期的汉画像墓门画像的表现题材基本相同.而在画像配置上明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丰富多姿的汉画像马说明汉代崇马。马在汉代或整个农耕时代,有耕作和食用、运输和作战等功能。马政的发达,表现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如养殖和食用等相应法律制度的保障,使马成为汉代社会生活荣华富贵的标志。汉代对有关马的饲养和能力观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系统知识;因耕战的需要,驭马就成为汉代社会生活中更重要的事情。这样有关马的知识和信仰,就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马则成为汉代精神自由的象征。汉画像中的"马舞"和"马杂技",当是马作为汉代精神张扬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18.
汉画像中的半人半兽形象体现了汉代人的天人合一与阴阳调合的美学观和自然观,是身体话语的外在呈现,体现了汉代"以丑为美"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汉画像中日月图像的解读,分析了汉画像中日月崇拜的世俗性功利性特征.汉画中的日月崇拜是原始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延续,又和汉代阴阳五行思想相结合,寄寓了汉代人对永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图像是一种重要的叙事媒介,汉画像在图像叙事上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作为汉画像代表的武梁祠画像在叙事艺术上达到的高度尤其令人瞩目。根据叙事学理论,从时间性与空间性两个维度分析武梁祠画像,能够对其叙事艺术上的成就有所体认。首先,叙述者通过单幅画像的构建、群体画像的安排以及榜题的运用对叙事时间进行了充分地把握;其次,三种类型画像的不同位置安排和历史人物图像的有意选择也体现叙述者对叙事空间的把握。从叙事学角度观照汉画像可以为解析它的艺术魅力提供一种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