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音和噪声     
1.声音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是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一切物体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物体作机械振动产生的,所以说物体的振动是产生声音的根源.产生声波的振动源称为声源.声源不一定都是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也会产生声音.例如笛子的响声就是由于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海水的波浪声是由于液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除了要有振动的物体外,还必须有传播声音的媒介物质,两者缺一不可.下面以鼓面振动为例说明声音是如何通过媒介物质传播出去的.击鼓时,鼓面即会来回运动,鼓面两边的空气质点也随之振动,这时鼓面一侧的空气质点会因鼓面挤压而密集…  相似文献   

2.
声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如物体在空气中振动发声时.就会使它周围空气形成疏密波的形式而传播着(图1).这样,物体振动的能量就会由声波传递到物体上.而使之发生效应.(猜想)声波能传递能量吗?(提问)  相似文献   

3.
声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如物体在空气中振动发声时,就会使它周围空气形成疏密波的形式而传播着(图1)。这样,物体振动的能量就会由声波传递到物体上,而使之发生效应。(猜想)声波能传递能量吗?(提问)  相似文献   

4.
物理和生活     
1.烧水用的茶壶底部为何一圈一圈向内凹进去?答一方面,可以增大底部的承受力,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受热面积,增加吸热量.2.向热水瓶中灌开水,为何听声音就能知道水的多少?答当我们向热水瓶中灌开水时,会发出声音.它是由瓶内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的高低由空气柱振动频率决定.向热水瓶中灌水越多,空气柱越短,振动频率越高,所以声音越高.反之,声音越低.物理和生活@周明金  相似文献   

5.
扬声器根据原理不同分成很多种类,动圈式(也叫电动式)扬声器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它基本的结构是把一个线圈(音圈)放在磁铁的磁场中,当有音频电流通过线圈时,线圈会产生随音频电流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与磁铁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吸引或排斥),使线圈产生振动。线圈与扬声器的纸盆是连接在一起的,从而带动纸盆一起振动,纸盆又使周围的空气也随着振动,这就产生了我们能够听到的声音。动圈式扬声器的原理和结构并不复杂,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以加深对它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当你正在听一个音乐会,突然,你以声速离开,你是否还能听到音乐会上的声音呢? 我们能听到声音,是声源的振动引起空气振动,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再引起我们的耳膜振动.所以,要回答上面的问题,则应回答:当我们以声速离开时,音乐会上的声音能否引起我们耳膜的振动呢?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初中物理还是高中物理都安排了“声波是在声源振动下,使周围空气产生疏密相间的变化而形成的纵波”。由于声波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教师讲起来特别枯燥,学生学起来也特别困难。高中物理教学中可以用螺旋弹簧来演示纵波,但螺旋弹簧的疏密相间的变化和空气的疏密相间的变化毕竟有所不同。所以声波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学习时的一个“拦路虎”,故有必要让学生“真实地看到”声波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磁记录     
当你用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磁盘或信用卡记录信息时,你会用到电磁铁。拿录音机录音来说,当你对着话筒讲话时,声音的振动被转化成一种电流,它随着声音的变化而变化.并通过录音机录音磁头的电磁铁产生变化的磁场。  相似文献   

9.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是由声源振动引起周围空气振动而形成的。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原因是看不到空气的振动现象。人教版的初中教材中,用共振音叉来演示。其缺点,一是稍嫌复杂,不够直观;二是单摆振动不够明显。这里介绍一种改进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 光的传播 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我们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与方向,实际上光线只是一个假想的模型,并不存在.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光从一种均匀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上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相似文献   

11.
正20世纪40年代以后,"静寂的"海洋世界里的动物们可以用叫声传递信息这一事实广为科学家们接受。水下声音之所以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被发现,主要是水面所造成的障碍:空气振动产生的声波碰到水面时,99%的声音不是被反射,就是被吸收,水下声波的振动也同样被"囚禁"了。轻装潜水员几乎听不到经由耳朵里残留的空气所传递的水下声音。2 000多年前,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希腊人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过某些水下声音的可能来源。他观察的一个结果是:有些鱼看来是以移动体内器官的方式在鱼鳔里产生振动。鱼鳔是鱼类体腔中的气囊,就在脊骨和鱼胆下面。而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许多鱼有可收缩的肌肉,可以使鱼鳔振动产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生常中,细心的同学不难发现以下现象,当你坐在行驶的汽车中,迎面快速驶来的汽车在会车的过程中按响喇叭时,你听到的喇叭声是变调的,先是由沉闷变清脆,驶过后又变得较沉闷。在往保温瓶中注水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音调由沉闷逐渐变得尖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利用学过的有关声学的知识,可以解释上述现象。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又是靠介质传播的。人之所以能听到声音是由于发生振动的物体振动时形成的声波进入了人耳,引起耳膜的振动,使人耳产生声音的感觉。音调的高低取决于振动物体的振动频率。所谓变调是指物体…  相似文献   

13.
一、知识网络二、复习指导(一)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2.声音的传播间)听到声音的条件:由发声体振动发出的声音,经过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到达人的耳朵会引起鼓膜的振动,产生听觉.(2)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不同的温度中的传播速度各不相同,在同一温度时,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臼)回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直接传人人的耳朵的叫原声,遇到障…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猫总是对的?因为它们总是叫:“妙!妙!”声音是一种能量,它通过空气的运动传入我们的耳朵。猫咪在打呼噜时,通过快速活动喉咙的一部分将声音能量传送到空气中。这种活动叫做振动。你听到的每一种声音都是由于某种物体的振动引起的。这种物体可能是一个表面,一根弦,或是一排空气。因为空气是看不见的,所以很难看出空气的运动,但是你可以看到表面或弦在颤动,从而使空气发生运动。猫咪的呼噜声来自喉咙的后部,但它在“喵喵”叫的时候,用的却是声带。从肺部排出的空气使声带发生颤动。狮子的声音低沉。高音的振动在头部,低音则在胸部。猫的…  相似文献   

15.
张友金 《中学理科》2006,(9):2-3,47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敲响说明音叉在发声,音叉接触水面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推理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生活经验知道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除此之外,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水也能传播声音。  相似文献   

16.
噪声就是杂乱的声音。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噪声。如在教室里上课前,许多同学的说话声。在繁华市场的嘈杂声,街道上的汽车声,工地上机器声等等都是噪声。由于物体振动就会产生声音。而当物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就是噪音,如木工场,木工师傅用电动圆盘锯在锯木料时,圆盘锯与木料则剧烈无规则振动,就发出尖锐刺耳的噪声。声音的强弱,在物理学中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它的等级。人对不同声音的强弱的感觉可分为七个等级(见表1)。当声音在0dB至20dB的时候,我们感觉很静;20dB至40dB时,也是较安静的。超过45dB的声音就会干扰人的睡…  相似文献   

17.
严宁 《物理教师》2001,22(5):48-48
初中学生学过乐音的三要素后,常见到这样一道题目.如图1所示,在试管里装入深度不同的水,当向试管口由A向D轻轻吹气时,发出的声音,音调越来越——,这声音是靠——振动产生的.学生常常出错,其主要原因是课本只说明振动的弦的长短、松紧、粗细与声音音调的关系,而未涉及振动的空气柱的长短与声音音调的关系.有必要通过实验来演示振动的空气柱长短与声音音调变化的关系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8.
夏威夷的音乐沙丘夏威夷群岛的哈那累伊沙滩上,有片绵延800多米、高达18米的沙丘。当人们踩上去时,就会听到脚下发出动听的音乐。如果用两手抓起一把沙子用力摩擦,手中的沙子也会发出奇妙的声音。科学家分析,由于这里的沙子被海水和雨水打湿后,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产生振动,而沙子表面的空气薄层就发出了节奏不同的音乐。  相似文献   

19.
利用内耳产生的声音诊断人的耳朵既是声音的传感器,也是声音的发生器,内耳中细小的毛细胞能把进入的声振动转变成神经信号。但是当细胞随着声波运动时,它们本身也会产生一种叫做耳声发射的微弱声音。科研人员通过倾听这些微弱的信号,就能对内耳的工作情况进行相当详细...  相似文献   

20.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所有的振动都能发声吗?答: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如鼓在发声时,我们会看到鼓皮在振动;风吹着树叶不停的摆动,会发出沙沙声等.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能发声,如单摆的振动不能发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