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担负着向国际社会报道中国、站在中国立场报道世界大事的重要职责,是中国观点的传播者、中国立场的阐释者、中国形象的塑造者。急剧变革的国际形势及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国际传播事业带来了新挑战,给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中国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要走中国化的道路,它不同于西方新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法,应该是一套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国际化培养体系。需要形成由党和政府主导、主流媒体和新闻院校联手办学的模式,"坚持党的领导"是原则,"坚守国家立场"是根基,"坚定中国特色"是路径。其核心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坚守国家立场,明确"为谁传播";及时发出声音,把握"何时传播";讲好中国故事,解决"传播什么";拓宽传播渠道,掌握"怎样传播"。  相似文献   

2.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与国际环境的变化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面对新的时代要求与国际形势,为增强国家对外传播软实力,掌握国际话语权,国家开始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来大力发展国际传播事业,不断对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研究发现,我国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密苏里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为鉴,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一是积极推进以实习实践和专题教学为导向的"工作坊"教学模式;二是开拓学校与媒体平台、政企、国外院校联合培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为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3.
正国际传播被认为是跨越国家边界的一种传播实践活动~①。伴随着全球化影响的日渐深入及新技术对全球传媒业变革产生的影响,能够熟练使用外语、知晓新闻报道业务并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人才在全球市场中有着旺盛的需求。正因如此,"新型大国关系"中的中美两国均在本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内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安置了一席之地。本文对美国七所著名新闻传播院系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尝试在勾勒美国主流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4.
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应在深刻认识当前国际传播新形势、新任务和新使命的基础上,创新推进国际传播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在加强和完善国际传播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切实推动国情教育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不断推进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转型,探索科学设置国际传播学科专业新体系。同时,要重视培养国际传播后备人才的文化共情能力,强化其互联网思维,提升其跨文化传播和跨媒介叙事能力,掌握不同区域、国家和群体之间的话语表达方式,从而实现其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有效提升,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的"5·31"重要讲话重塑我国的国际传播观和新闻范式。我国新闻教育亟需从国家战略高度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我国新闻教育需要在国际上争取独立平等地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培养人文叙事"准学者"。与此同时,我国国际新闻教育需要清晰的定位和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过去41年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历史全面回顾,总结中国国际传播人才的整体模式,总结特征,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方向。整体说来,传统的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是典型的集中权威(authority)模式,是以国家需求导向,以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为核心内容,复合其他学科尤其是语言能力的“国际传播+”模式。在培养效果上,该模式满足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对国际传播人才的临时性和表层需求,但在中国全面融入世界体系的今天也导致了中国国际传播结构性失语,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应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关系、国际格局的变化以及当下媒介技术引发的全域性、生态性、颠覆性变革,未来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亟需走向分散枢纽模式(hub),通过在不同专业、学科复合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实现从“国际传播+”走向“+国际传播”,从不同专业、学科赋能国际传播走向国际传播赋能不同学科、专业,实现因校、因专业制宜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专业、学科体系建设,解决中国国际传播在专业领域的结构性失语。  相似文献   

7.
正当前,中国的文化影响力、话语传播力与其经济、政治地位还不相称,对外传播的"量"很大,但"质"不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如意识形态的偏见、文化隔阂、技术水平等,但自身理念则是重要原因。理念决定着话语与实践,话语与实践是对理念的表述。要实现融入国际传播体系的目标,首先要明确如何融入的理念。在此背景下,2010年成立的央视国际视通开辟了新的国际传播样式,从视频发稿入手介入国际新闻市场竞争,传播中国  相似文献   

8.
国际传播智库建设的持续推进,为旨在服务于高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奠定了基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能够有效推进与助力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国际传播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应充分考虑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管理,实现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中国外文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与推进,在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实质性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影响力,需要大力培养企业国际传播人才,建立一批专业化的企业国际传播人才队伍。企业国际传播人才应具备业务素养、媒介素养和跨文化素养。结合我国企业的海外发展现状、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国内外现有资源,企业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可以有四种路径:外部延揽专业传播人才、内部培训国际传播人才、建立企业高校联培机制、优化国际传播专业设置。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央政府适时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要求。各大媒体纷纷据此调整发展战略,设定"打造国际一流媒体"的目标,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也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2009年,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与部署下,中国五所高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复旦大学开始创设国际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当年即招收首批150名学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及复  相似文献   

11.
<正>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中国国际传播教育进入新一轮的调整、反思和创新时期。一方面,中国崛起打破了世界格局,中国在全球谋求国际话语权和国际软实力的实践迫切需要国际传播的人才支撑和理论支持。同时,以社交媒体、大数据、媒介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新媒体对当下新闻传播格局产生颠覆性影响,更促使新闻传播学界重新反思国际传播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因此,顺应当下日新月异的媒体变革和风起云涌的国际传播实践,重新从理论和实践双重纬度梳理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2.
言论观点     
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培养人才。第一,需要培养一批与国际传播发展相接轨的、适应新媒体特征的复合型专业新闻人才。第二,加快培养专门的媒体管理人才。实践表明,社会对专业媒体管理人才具有强烈的需求倾向。而我们对媒体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不够的,更不要说对国际媒体的经营和管理活动有深入了解的人员了。同时,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还呼唤一批从事传播和媒体策略研究的媒体咨询人才和媒体调研人才。新技术把新闻教育体系中多年沿用的传统术语变成了需要被重新定义的新词汇,如何更新和完善新闻教育的学科建设使其适应时代的需要,是摆在我们每个新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共同的课题。——蔡帼芬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相似文献   

13.
常江  杨奇光 《对外大传播》2015,(2):70-72,75
<正>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互联网不但是一种不断改进新闻生产和流通机制的技术,更应是一种直接作用于内容和流通等层面的思维方式。目前,社交媒体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已是普遍性的事实,具有国际影响力并致力于国际传播的西方主流媒体大多"审时度势"地制定了完备的社交媒体战略,以克服国界与媒体准入政策等现实壁垒,实现有效的跨境传播。目前来看,将社交媒体应用于国际新闻传播主要有如下两种模式:一是传统媒体搜索筛选社交媒体(如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国际传播体系的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高端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自2009年开始,我国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复旦大学新开设了国际新闻传播硕士专业,旨在培养"新一代的驻外记者"。目前,各个学校的具体培养方案仍在不断探索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如何设计国际新闻传播硕士课程谈谈看法,以期能对该项目的长期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正2019年9月19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会协办的首届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主旨为"创新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构建中国特色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来自全国30多所高等院校和10余所国际传播机构的70余名学者和从业者参会。在一天的会期中,9位嘉宾发表了主旨演讲,近60位代表在4个分论坛上共同回顾中国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的成就与挑战,探索创新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同侪互励,致知力行,为中国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和研究的发展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6.
高职教育的"订单式"培养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对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国际传播人才是沟通中外的重要桥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国家重要战略储备性人力资源,建设梯次结构合理、能力结构完备、衔接有序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并发挥应有作用,需要贯彻终身教育理念,对国际传播人才进行持续培养培训,努力构建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完善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建立系统性教育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18.
缪秋菊  官伟波 《职业圈》2007,(23):30-31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性高技能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提升办学水平的保障.文章结合我院在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专业学生中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践,对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正>多语种传播一直是我国外宣媒体区别于对内传播媒体的重要特征。以对象国的语言传播新闻,有助于突破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壁垒,增强国际传播效果。为做好国际传播工作,外宣媒体中的多语种新闻人才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在当前的环境下,多语种新闻人才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现在,外宣媒体都各自建立了人数众多的多语种新闻人才团队,但是大量的外语人才,特别是小语种人才的主要工作仅是翻译稿件。而且,各外宣媒体重复劳动,翻译同一篇稿件并在各自的  相似文献   

20.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全面优化打造高质量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的方法路径包括: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创新培养机制,增加高质量人才源头供给;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存量人才的工作本领;强化激励保障,激发释放人才队伍新活力新产能;积极创造条件,培养更多客观介绍中国的"新时代斯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