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针对拉美西语国家的外宣书刊出版工作符合我国外交格局在不同阶段的特征,同时具有清晰的拉美特色脉络。在革命外交时期,我国对拉外宣书刊以宣传革命思想和社会主义政治理念为主要内容,拉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政党人士积极推动中国书刊在拉美的出版。在发展外交阶段,中国对拉外宣的题材呈多样化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全方位地构建我国新兴大国形象,拉美汉语专家深度参与到西语书刊的翻译和出版工作中,大大提高了我国外宣书刊的传播质量。随着我国进入复兴外交阶段,中国的崛起在拉美国家掀起关注中国、研究中国的热潮。实现外宣书刊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精准化是我国在复兴外交阶段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
2020年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以来,拉美地区受到了重大冲击,疫苗则成为解决疫情的重要方案之一。随着中国研发的疫苗陆续运抵拉美大陆,拉美各国主流媒体亦随之对此进行了报道。在此背景之下,了解拉美各国媒体中涉及中国疫苗的舆情显得尤为必要。拉美主流媒体对中国疫苗的正面报道集中在中国疫苗的安全有效、便于储存等方面。负面报道则体现在对中国"疫苗外交"和疫苗试验透明度的质疑上。研究表明,中国国家形象在拉美的构建与传播深受拉美国家历史文化、西方话语体系及中拉认知度与交流度的影响。藉此,从短期来看,应做好舆情变化的积极应对;从长期来看,应做到对拉美各国媒体信息认知与了解的全覆盖。多方形成合力是完善和优化新时期中国对拉传播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之众多兽类意象之中,"狐狸"这一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且狐意象在远古时期呈现出文化层面的变迁发展,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及社会价值。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其中主要包含九尾狐、玄狐、天狐三种,并论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形象的演变历程及狐形象演变的内在动因,旨在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形象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4.
一、调查基本情况,新世纪以来,中拉关系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伙伴关系。当前中拉高层交往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深,整体合作取得历史性突破,中拉关系已经进入全方位发展的新时代。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企业在拉美地区的形象,2019年6月至8月,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联合中国报道杂志社与凯度(Kantar China)共同在拉美五国开展了第6次中国企业海外形象调查。调查国家包括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秘鲁。  相似文献   

5.
<正>中俄互为最大邻国,两国关系源远流长。有确切史料依据的中俄交往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中叶。近四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形象在俄罗斯人的世界观中始终占有独特和重要的地位。而这一形象的构成和演变与社会时代的发展、国家关系的起伏,尤其是两国间相互定位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印象”由来已久尽管俄罗斯在1653年和1654年就分别向中国派出过  相似文献   

6.
闫亮 《对外大传播》2020,(10):24-25
拉美是距中国最遥远的大陆,西班牙语国家居多。长久以来,美国将拉美视为“后院”,不愿其他国家涉足。由于历史原因,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也有尚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在拉美的延伸和中拉共同利益的增加,以及美国对中拉合作的阻挠,拉美在我外交布局和国家利益中的战略重要性凸显,有必要对拉美进行再定位。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中国图书如何走进拉美世界,让更多的拉美民众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生活,这是中国对外出版人的使命和追求。7月17日,由五洲传播出版社举办的"五洲—拉美使节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来自玻利维亚、墨西哥、古巴、阿根廷、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等8个拉丁美洲国家驻华使馆的大使、公使、领事和文化官员与来自墨西哥、中国等国的汉学家、翻译家齐聚一堂,就如何通过图书出版,增进中国与拉美间的文化交流这一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8.
相知不以万里为远。中国和拉丁美洲国家的交流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十分密切,并对相互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平洋上的贸易纽带16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初叶,中国和拉美之间存在着一条太平洋丝绸之路。西班牙自1565年逐步侵占菲律宾诸岛,由此开辟了环太平洋航路。1571年,西班牙人在明都洛外海营救了一艘中国船只。1572年,闽南商人把许多价值不菲  相似文献   

9.
李逵形象从水浒戏到《水浒传》小说有一个演绎和变迁的过程。急躁莽撞作为李逵形象的最基本的性格特征,在元杂剧水浒戏流传的时期就已经定型,这一性格特征延续到了后来出现的《水浒传》小说当中。但是,水浒戏中的李逵和“小说”中的李逵在性格特征上仍然有较大的不同。水浒戏中的李逵在鲁莽之余,保持着自由气质、细心智慧和强烈的正义感;而“小说”中的李逵则具有愚忠宋江、嗜杀成性的恶劣品质。两者之间的较大差异正是读者对“小说”中李逵形象存在争议的原因。本文认为,李逵作为梁山泊的重要成员,始终保持着游民的文化身份,而愚忠首领和嗜杀成性正是古代游民普遍具有的性格特点。因此,《水浒传》作者赋予李逵的这些性格特点,实质上是对其游民品格的一种还原。相比之下,此前水浒戏中的李逵形象是作者理想化的产物。这种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游民的观点态度从认同到隔膜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见到中国前驻阿根廷大使馆文化参赞张毅先生,是在中国外文局“面向拉美图书宣传策划会”上。他在会上呼吁从事对拉美宣传的出版人,要重视墨西哥的瓜达拉哈拉书展、古巴的哈瓦那书展、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书展、哥伦比亚的波哥大书展等国际书展,通过它们向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广大拉美读者,多推介介绍中国的新书。此论一出,引起了与会者的积极响应。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张毅就开始在拉美从事文化交流工作,曾驻过委内瑞拉、智利等六个拉美国家,并先后担任过中国驻哥伦比亚、阿根廷两国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张毅参赞及其夫人于素莲(一秘)从2001年7月4日到阿根廷就任以来,经历了阿根廷从衰退到危机,并逐渐走向复苏的过程。今年3月从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文化处卸任回国后,张毅在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美大处工作。会后,他欣然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约访。访谈伊始他说:“中国和拉美相距实在太遥远。举阿根廷为例,从北京到这个位于世界最南端的国家,空中飞行就将近24个小时,还不算中途停留的时间。”访谈中,张毅以自己在阿根廷出任文化参赞四年的经历和体会,使我们看到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可以跨越遥远的地理距离,让中国文化在拉丁美洲留下耐人寻味的足迹。  相似文献   

11.
“美丽的哈瓦那那里有我的家, 明媚的阳光照进屋门前开红花……”这首流行于20世纪的老歌《哈瓦那的孩子》,其优美的旋律一直回荡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的记忆里。古巴共和国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东与海地相望,南距牙买加140 公里,北离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南端 217公里。由古巴岛、青年岛等1600 多个岛屿组成,是西印度群岛中最大的岛国。北美洲现有23个独立国家,而古巴是其中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前段时期我们看到卡斯特罗将军接受采访时,仍然是那么威武英俊,依然在谈笑风生中表达着他的智慧和对中国人民的友情。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与拉美发展“可信赖的全天候朋友”,这也促成中国与多个拉美国家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人大正式成为拉美议会的观察员。拉美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海外投资区域,中国则成为拉美出口的重要目标国。中古关系犹如一棵常青树,在两国人民共同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在中古建交45周年之际,为了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深入发展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近日,《对外大传播》记者在位于北京秀水南街的古巴驻华使馆对阿尔韦托·罗德里格斯·阿鲁菲大使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拉美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同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中国高度重视发展中拉友好关系,逐步增强了参与拉美经济与安全合作的范围和力度。但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差距以及大国力量的交织博弈,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双边或多边合作还面临区域政治,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符号及其海外传播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发展以及国家形象的构建意义重大。汉朝时期,以丝绸、钢铁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符号在罗马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塑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新形势下,研究中国文化符号的典型传播历史,对当今中国文化符号的传播仍然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与西方在彼此认知上,有矛盾和视差。存在一个老问题:对于在纽约时报广场反复播放的《中国国家形象人物篇》,美国公众只认识姚明,不明白这么多人同时出现想表达什么。出现一个新现象:因为视中国为他者,在西方舆论场,中国的崛起受到敌视;而作为"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的崛起则是"民心所向"。对于中国国际传播中反复碰到的这种隔阂和痼疾,技术提升和增加数量已不重要,关键在于文明和审美的问题。身处终生学习的时代,固然学校教育不能为这种脱  相似文献   

15.
在与外来文化不断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中国文化获得了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与动因。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而佛教传入和佛经汉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过程。本文考察了以"净"和"妙"为代表的构词语素在汉译佛经文献中呈现的新用法,这种新用法是受到佛教文化和以梵文为主的原典语言的影响而产生的,并逐步渗透到中土文献中。佛教文化的传播与语言现象的变迁在时间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本文以汉译佛经构词语素的演变为视角,不仅呈现了外来语与汉语的接触过程,也透视着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6.
衣食住行是明清乡绅生活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不断变迁,突破了原有封建礼制的约束,由简朴转向奢华,人们可以从它的变迁中来审视当时乡绅阶层的生活状况及其对社会风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战后很长时期,日本的国家形象几乎与野蛮凶残画上等号。为了摆脱这种恶劣的国家形象阴影,日本在战后极为重视国家形象的定位和重塑,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纵观过去几十年的历史,日本的国际形象有了质的飞跃和改善,经历了从经济大国到文化大国的形象变迁。尽管随着时代的变化,日本也在不断调整其对外传播策略,特别是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做到与时俱进。但注重对本国形象和对外传播效果的系统调查、制定长期战略并稳定实施、官企民一体化传播基本是长期保持不变的,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8.
曾平 《对外大传播》2013,(4):30-31,47
如何增强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话语权,对我国新闻媒体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笔者曾以驻外媒体记者身份在拉美的墨西哥工作两年,并参与对秘鲁、古巴等国的报道,回国以后继续从事对外宣传工作。因此,对此有着深切的感受。在拉美地区,大的媒体主要掌握在所在国利益集团手中,中国在当地的形象,基本上由西方媒体打造而成,  相似文献   

19.
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通过派遣大量传教士与中国进行了深入接触。这些北欧传教士的著作和描述对早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一方面导致了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偏见,另一方面又使部分西方人对中国有着特殊的好感,同时还有些内容有待发掘。只有彻底了解中西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才能超越偏见,创造出更为生动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李索  穆晶 《文化学刊》2012,(1):169-172
对扫帚成精故事的记载,可以追溯至南朝的《异苑》。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中,扫帚精既可以是为民除害的正面形象,也可以是捉弄人的反面形象。西方的民间故事里,也经常出现飞天扫帚的形象。中西方文学中的扫帚虽然都具有某些神秘气息,但在中国文学中,扫帚精往往具有人的特质;而在西方文学故事里,扫帚精更侧重于工具性。二者的不同反映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天人合一;西方人侧重具体事物本身,并且更相信人对环境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