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中国作曲家将小提琴表演艺术与中华民族元素相结合,成功走出了西洋乐器中国化的道路,让小提琴成为中国百姓熟悉的乐器,创作出了大量中国人民喜爱的作品。20世纪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元素主要体现在小提琴作品的题材民族化、风格民族化、演奏技巧民族化三方面。  相似文献   

2.
关于手风琴作品创作民族化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当前乐器、声源的多样化与多元化,手风琴领域作曲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制约了手风琴作品的创作,其中作品创作的民族化更是影响我国手风琴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阐述手风琴作品创作民族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分析了手风琴作品创作民族化的有利条件及发展途径;并希望以此为契机,为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民族化提供一些富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朱广庆先生于1981年以传统楚文化为题材,创作了交响乐作品《九歌第一组曲》。作品在1981年获得了全国第一届音乐作品评比一等奖,直至当今仍深深的影响着中国民族化交响乐的创作。通过分析这首作品中音色的选择与配器的方法,探析民族化交响乐创作中所表现出的音色观念及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4.
结合作曲家的具体音乐作品,从大提琴演奏的角度出发,简要论述了大提琴在完成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即要认真把握乐曲作品的历史性和真实性,在此基础上,发挥演奏者的主观能动性,把历史性与时代性、真实性与创造性和谐地统一起来,更好地完成二度创作。  相似文献   

5.
德沃夏克是捷克最为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受到浪漫主义时期瓦格纳、勃拉姆斯以及捷克本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响,既巧妙地融合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创作风格,又含有深厚的民族主义感情。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德沃夏克音乐创作晚期的一部重要的音乐作品。作品音乐气魄宏伟,形象鲜明,并且将大提琴演奏技法发挥的淋漓尽致,是世界大提琴作品中技巧难度最大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各国大提琴家音乐会必备的演奏曲目。  相似文献   

6.
储望华是一位著名的旅澳作曲家、钢琴家,他将自己的音乐实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借鉴西方创作技法并使之民族化,并且将个人独特的创作手法融入其中,突出表现了他作品浓郁的中国民族化风格.<春江舟影>钢琴曲,从它的曲式结构、创作技法、标题性音乐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文化等方面来看,这首作品具有的民族性特征,体现了储望华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特色.  相似文献   

7.
储望华作为我国具有影响力的钢琴作曲家,创作了大量艺术价值较高的钢琴音乐作品.在储望华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和改编中,秉承了民族化创作理念、富含民族化特征的优美旋律、充满民族化特征的深厚情感,形成了鲜明的民族化钢琴音乐特征.因而,在本文的研究中,结合储望华的钢琴音乐作品,进行了其钢琴音乐民族化创作历程和创作特征的深度分析,以期在储望华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实践中能够把握民族化风格特征,完美的诠释钢琴音乐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动画民族化尝试的成功案例《秦时明月》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适合中国动画创作发展的策略——即应当在民族传统文化语境下,结合当代审美,改变动画受众低龄化的陈旧观念.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创作出多元化的富有创新性观念的动画作品,从而有效地推动中国动画产业的民族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的小提琴音乐工作者将西洋的小提琴音乐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民族气质和审美情趣相结合,融入中国民族音乐的特性,创作出一大批的具有中国风格的作品,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民族化之路。以他们中的优秀作品作为范例,通过追寻这些作品创作取材的来源,诠释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的独特性质。  相似文献   

10.
在鉴赏与创作中的音乐作品风格,存在着"黑与白"之间多样化时尚与风格,创作者和接受者要有如同面对"物质时尚"的鉴赏能力那样,关心音乐作品的"艺术时尚",艺术品味是音乐创作和领悟音乐作品的先决条件。音乐作品表现什么,既牵扯到思想和文化的先导,也要依赖于技法去实现形式美的作品。但辩证的是,仅仅依靠所谓空洞的"技法理论"去支撑一首作品,脑子空空缺乏想象力,肯定也是写不好的。正所谓:工具不能代替手艺,技术不能代表艺术。只有原生态旋律的"形似"不能构建音乐作品的质量和品味,只有综合文化、技法、品味的多元因素,才能达到作品的"神似"境界。原生态音乐不能代替音乐创作的社会功能,对于开发民族的音乐创造力,中国作曲家的历史社会责任感,体现在创作两类作品上:负有普及性音乐的教育类作品和承担与世界接轨的音乐文化大任,不仅要"洋为中用",更要朝着"中为洋用"的方向,让世界了解和欣赏中国音乐的创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关于中国动画民族化探索的呼声越来越高,动画如何反映本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通过对动画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分析,结合我国及其他国家动画民族化的发展现状,中国动画创作发展的策略应当在民族传统文化语境下,结合当代审美,改变动画受众低龄化的陈旧观念,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创作出多元化的富有创新性观念的动画作品,从而有效地推动中国动画产业民族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钢琴艺术在我国的百年发展历程中,走出了一条特色化、民族化、本土化之路.在传统文化审美的驱动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进行了卓越的艺术探索,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意蕴.因而,本文以钢琴艺术审美视角为切入点,探讨钢琴艺术民族化进程中的创作实践和审美内涵,结合知名作曲家的经典钢琴音乐作品进行美学意蕴的分析和探索,从而进一步突显民族化钢琴音乐作品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古典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也在不断继续,相比于现代主流的音乐市场,古典音乐市场在我国的发展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大众对古典音乐的认识与接受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而大提琴作为古典音乐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其作品在我国的发展开始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很多音乐作品融合了现代元素。本文结合实际通过对当代大提琴作品的分析,就我国近现代大提琴作品演奏风格及研究体会进行简要的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4.
坚持和探索大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是大提琴在我国发展一个世纪以来的主要追求。在这种理念下,许多作曲家和演奏家积极突破大提琴西洋化的演奏技法,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韵味和审美旨趣,从丰富多彩的民族乐器演奏技法中寻觅灵感,为大提琴演奏注入了新鲜活力,推动了大提琴的民族化进程。笔者试图站在中华文化审美意蕴的背景下,探讨大提琴与中国民族乐器技法糅合的方式和表现,中华审美情愫的表达,地域化风格的展示以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孕育下产生,受到传统美学和审美形态的影响,在其演奏中也必然会映射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中和""意境""气韵"作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精髓已成为一种精神内涵根植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和演奏艺术当中。  相似文献   

16.
2000年由李安导演执导的电影《卧虎藏龙》在国际影坛大获成功,获得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十项提名。伴随着影片的成功,电影中那优美动人的电影音乐无疑提升了此部优秀影视作品的唯美品质。由谭盾为此部作品所创作的电影音乐不仅为该片争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及"最佳主题曲"奖的荣誉,同样也是中西音乐结合的成功典范,而与著名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的深度合作在国际乐坛也引起了巨大轰动,大提琴音乐无疑是这部音乐作品中的"灵魂",它开辟了一条全新的中国大提琴音乐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17.
分析我国钢琴作品民族化的具体音乐元素,分别从钢琴音乐民族化与民族音乐元素两方面分析。钢琴音乐民族化,分析其意义、两个关键点以及实现钢琴音乐作品民族化的具体措施;民族音乐元素,主要是对其具体包括的音乐元素做出详细阐述。希望在本文的阐述下,能够为我国钢琴作品民族化做出一点点贡献。  相似文献   

18.
大提琴与钢琴狂想曲《巴》是作曲家郭文景在1982年创作的单乐章作品。1985年获得了全国第四届音乐作品"钢琴、欧洲弦乐器独奏重奏"三等奖。本文拟通过对《巴》的研究,来探讨这首作品是如何将"旧曲式、新语汇和革新的成型手段相结合的"。  相似文献   

19.
大提琴声音浑厚,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在器乐王国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陈其钢、谭盾、赵麟等当代中国作曲家都为大提琴创作了不同形式的作品,赋予了大提琴生命力,通过大提琴表达内心的情感。  相似文献   

20.
周雯 《铜仁学院学报》2012,14(3):122-124
现今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和演奏发展非常迅速,而使用这些作品进行钢琴教学却做得不够,钢琴教学民族化程度与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和演奏的发展明显失衡。文章就如何使用中国钢琴作品发展钢琴的民族化教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