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向延斌 《培训与研究》2009,26(11):48-50,64
忻城土司衙署位置的斟择、结构布局与艺术装饰的巧设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是传统传承心理与科学生存的完美融合。我们要善于研究现代人对古建筑艺术审美的心理走向,注重在土司衙署建筑艺术审美过程中、在土司历史生活场景形象复原中、在土司一条街的重构中、在土司建筑艺术产品转化中来激励旅游者参与旅游体验,从而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开发目标。  相似文献   

2.
忻城土司衙署位置的斟择、结构布局与艺术装饰的巧设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是传统传承心理与科学生存的完美融合。我们要善于研究现代人对古建筑艺术审美的心理走向,注重在土司衙署建筑艺术审美过程中、在土司历史生活场景形象复原中、在土司一条街的重构中、在土司建筑艺术产品转化中来激励旅游者参与旅游体验,从而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开发目标。  相似文献   

3.
明代中央王朝利用滇东北彝族土司到中央朝贡之机与土司交往,中央王朝给予土司丰厚的物质回赐以拉笼关系,这是友好关系的一面;另一方面,中央王朝与滇东北彝族土司为争夺统治权力而不断进行势力的博弈,滇东北彝族土司势力坐大,挑衅中央王朝,其叛乱最终以武力解决。  相似文献   

4.
明代乌蒙山区土司均为彝族土司,其地有一套最完备的土司制度,可视为明廷在西南地区推行土司制度的典型代表。本文以此为重点,探析了明代彝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土司授职与承袭制度、朝贡与纳赋制度、升降与赏罚制度、土兵征调制度、土流并治和土司教化制度。  相似文献   

5.
乌蒙山彝族教育史简况乌蒙山位于贵州西北部,解放初期有彝族20多万,现增至43万多。明朝时,当地土司多送子弟到京师学习,实际上这也是明王朝为了控制彝族土司而以其子弟为人质的一种手段。直到进入本世纪,乌蒙山彝族的正规学校只限于威宁城内。19l3年基督教会...  相似文献   

6.
毕节地区彝族土司历史文化研究导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毕节地区彝族土司主要是指历史上形成的水西土司、乌撒土司、扯勒土司,其形成、发展、终结是一个相当复杂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除与彝族社会历史发展和彝族迁入贵州的历史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外,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历代中央王朝,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为维护封建专治统治而建立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历史上毕节地区彝族土司共经历了历史铺垫、形成、发展、终结四个阶段,对其进行研究,旨在以史为镜、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构建和谐毕节,达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个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7.
余达父     
余达父,名若瑔,生于1869年,卒于1934年,贵州毕节人,彝族。是贵州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学者 和诗人。 余达父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少时读家塾,及长受业于前清进土葛子惠门下,攻读经史子集,研习诗赋辞 章。由此学业大进,打下了坚实的汉文化基础。1890年,曾参加前清科举考试,省试未中。后因兄长余若煌遭 人陷害,被四川省督军赵尔丰抓入狱中,余达父多次营救无果,又惧怕受到株连,于是决计负笈出洋。1906年  相似文献   

8.
李平凡 《教育文化论坛》2013,5(2):115-117,123
彝族社会的土目是元代土司制度建立过程中出现的汉语土语名称,然其原生形态,可上推至彝族君长制度形成之时。彝族乌撒地方政权,由君长到土司,雄踞乌蒙山区一千多年,统治地望跨越今云贵两省边区。一直延续到土司制度的终结。其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土目组织与分治。对乌撒政权所辖范围土目的形成和历史演变进行探索,可揭示出君长或土司政权基础的土目兴衰过程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9.
水西政权是指水西彝族君长在蜀汉建兴三年正式受封为罗甸王建立方国,到元代改任土司,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改土归流结束1474年统治的方国、土司政权。水西政权是彝族地方政权存在时间最长的政权,体现出了超凡的政治智慧,涌现出了不少爱国历史人物,勾画出了彝族历史的主线,创造了独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形成了独有的水西文化,在彝族历史上拥有重要而特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清代在西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加强中央王朝的控制。但在澜沧江以外的地区,包括今西双版纳地区,却仍然以土司制对其进行管理。在今象明乡,西双版纳唯一的彝族乡,清代设置了倚邦土司,通过土司管理彝族等边疆各民族,实现了国家权力在边疆的延伸。  相似文献   

11.
毕节地区彝族土司时期的教育形式多样,既有传统教育,又有非传统教育即汉文化教育,尤其是汉文化教育在明朝以来发展迅速。奢香夫人及毕节地区其他土司都在不同程度上重视汉文化教育,彝汉文化的交流加强,促进了毕节彝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播州杨氏土司在历史上曾统治播州七百余年,此时期的播州地域文化以汉文化为导向,以仡佬文化为主体,同时混合交融彝族、苗族、土家族等多民族文化,形成了播州土司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3.
在滇南彝族地区,流传着一部成书于清代的彝文古籍《吴三桂野史》。该书并没有完全照搬中央朝廷或汉族一方的立场叙述模式,对吴三桂的评价也和汉文史料有所差异。该书在史实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增加了彝族视角、彝语地名,以及彝族打鸡卦占卜、歃血结盟、彝族土司及土司兵马等具有彝族文化特色,反映了当时滇南彝族对高大上的国家史、改朝换代史等主流历史的主位认识,从中可窥探清代滇南彝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4.
彝族建筑是彝族文化的载体,彝族建筑业应是一项重要的彝族文化产业。要以彝族建筑文化为基础,以建筑企业的资本为纽带,以“创意触动、政府促动、品牌带动、项目牵动、人才推动、市场拉动”为培育途径,将彝族建筑文化进行保护开发,将建筑行业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机联系起来,把静止的彝族建筑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供当代人消费的彝族建筑过程,将彝族建筑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彝族建筑文化产品,实现彝族建筑文化资源的产品化、产业化。  相似文献   

15.
该诗集是清末民国初贵州毕节彝族知名人士余达父所著。余达父,名瑔,号达父(同甫),以号行。生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卒于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曾留学日本,参加过辛亥革命。《(?)雅堂诗集》14卷,是他生前精选其生平诗作的部分,时间为作者15岁至1931年61岁时所作,全集共599首。该诗集的早期本,曾在日本印行过,后印过石印本,多已散佚,现由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余宏模同志多方搜集、整理,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诗继承了沉郁劲健的少陵笔法,音韵铿锵,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早期诗作反映了作者奋发进取立身报国之志;后期诗作更多地触及国难和民间疾苦,对当时朝政昏庸,吏治腐败,社会黑暗,民生凋敝的现实作了抨击和反映。对认识云贵、西南和整个中国,都可作诗史来读,在研究少数民族文学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忻城土司文化研究中,要紧扣土司文化研究的多种现状,来创制利用社会合力、利用建筑艺术、文化艺术、民俗生活、特色经济等综合性研发策略。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研发目标,促进忻城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彝族崇尚黑、红、黄三种颜色。彝族漆器均以黑、红、黄三色彩绘。它最具彝族传统审美意识。随着历史的发展,彝族漆器艺术逐渐演化成了三色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广泛用于建筑,绘画,装饰等领域。文章主要探讨彝族漆器与木器、漆器与传说、漆器与髹饰、漆器与传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史学界对云南土司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丽江木氏土司和元江傣族那氏土司的研究,而对蒙化彝族左氏土司研究甚少。蒙化土知府与丽江、元江土知府并称"云南三大土知府"。可见,蒙化左氏土官与丽江木氏土司、元江那氏土司一样曾对云南历史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六盘水市彝族的土司制度,其具体形式有则溪制度、营长制度,均为封建领土制度.则溪制度,为元至清初水西安氏彝族土司统治形式,具有政权与族权合一的特点;营长制度,为明代土司制度在普安州具体形式,具有地域关系与血缘关系相结合,行政组织与军事组织相结合的特点.明末清初,由于多民族统一封建集权国家巩固发展,已不容土司制度继续存在,相继施行改土归流,废除原来世袭土司和土官,改派中央政府任命之行政官员(流官).改土归流后,境内交通、教育、农业和手工业等均有新的发展.由于境内许多边远地区,流官的行政权力难以覆盖,改土归流不彻底,朝廷仍沿用当地"头人"、寨老"等作为流官助手,为其巩固统治.  相似文献   

20.
彝族作家安文新先生新著《先生与祖摩》是一部中篇历史小说,再现了大儒王阳明被贬贵州期间与水西彝族土司安贵荣和谐共融的历史画卷,小说主题、人物、环境中彰显了彝族文化与儒家文化共融发展的文化内蕴,谱写了传承和弘扬彝族文化、阳明心学,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的史诗性华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