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宪政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认为劳动权是人权保障的起源之一,是公民宪法权利体系中一项最基础而重要的权利,它与宪法的社会发展的价值紧密相连。保障劳动权是宪法社会正义的重要体现,是一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成败的首要公民宪法权利。  相似文献   

2.
宪政经济学是研究规则间选择与规则下选择的经济学,它的勃兴缘于对福利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反思以及对古典经济学和契约政治哲学的复归。从元规则模型到方法体系,宪政经济学都提出了有别于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途径。尽管在当前的政府治理实践中,对宪政经济学及其治理模型存在争议,但其理论的前瞻性和治理的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3.
经济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技巧,培养经济学的高素质人才,而且要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推动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深化。从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特征出发,针对目前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迫切需要对经济学教学进行一系列改革。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具有浓重的“中国性”与“封建性”,它内容单调,范畴狭隘,方法凝固,附属于政治,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五四”前后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入,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新经济学的建立。传统的中国型经济思想体系逐步瓦解,中国主流经济思想的发展脱离传统路线,进入与世界经济科学相融合的轨道,传统的伦理约束被替代,一种新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得以建立,经济学第一次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成为一门科学。服务于革命和建设,中国人开始运用现代经济理论来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从此,一种符合世界潮流、具有现代气息和科学成分的经济学体系逐渐在中国建立,“五四”成为中国经济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由伦理说教变成科学研究的分水岭和转折点。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全面实施以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迫切需要探寻其经济理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相关研究在国内外主要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基本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数据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国内外关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研究,突出了在政治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及创新经济学等前沿领域的应用和拓展。其中,新发展理念、绿色与创新发展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6.
政府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显著的学科特色表现为将政治与经济融为一体,强调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依据社会福利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价值判断,注重政府经济实践模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应当把握这些特色,并作为基本的分析原则贯彻于教学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学术思潮,法经济学已经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重视,并从它的诞生地美国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我国也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了法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研究进程。近十年来,我国法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西方现代法经济学著作的翻译引进、相关理论的介绍评析、应用法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解释中国现实中的法律制度问题以及对经典作家对法律的经济分析及分析方法的阐释等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也存在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8.
经济、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三个名词概念,在中国使用非常普遍,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它的内含与渊源以及演化过程并不十分清楚,尤其是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两个学科名词在学科内的关系不很明晰,我们往往习惯只从政治角度来区分它,这对我国经济学科的发展和普及经济知识极其不利。作为经济学者,有责任和义务对其做出必要的较通俗的解释。现代经济学是一个大学科,是科学,不是资产阶级专有的,无产阶级统治的国家也需要经济科学。政治经济学,也是科学,不是无产阶级专有的,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也需要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二者,由同一走向分化、分级,终于“术有专攻”。  相似文献   

9.
1939-1940年关于民主宪政的争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39-1940年的宪政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各中间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就民主宪政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1939年9月至11月是争论的第一阶段,主要问题是实施宪政有无必要和可能;1939年11月至1940年2月是争论的第二阶段,主要争论怎样实施宪政和实施什么样的宪政问题。1940年2月至9月是争论的第三阶段,集中讨论宪法草案的内容问题。争论当中,各党派关于民主宪政的理念得到了真切的暴露,各种政治力量因此而重新分化和组合,宪政争论和宪政运动也因此具有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民主宪政运动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争取民族独立、追求民主进步的双重目标之下,国统区民主宪政运动几度勃兴.中间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是国统区民主宪政运动的鼓动者和组织者,民族工商业者和青年学生是民主宪政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参加者.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则代表了民主宪政运动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98年7月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介绍》中对新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地方财经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应找准位置,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办出特色,以培养出具 有宽厚基础知识、创新能力和较高综合互质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价值是各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失业、两极分化、经济危机等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成果局部占有的矛盾及其表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不能脱离现实,不能在封闭的状态下生存。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支,新比较政治经济学把国家确立为首要的研究主题,强调用政治经济相结合的眼光来看待国家,反对当前政治学和经济学孤立片面的研究方法,主张国家研究应当复归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传统,并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对于应对当前国家理论危机的重大意义。罗纳德.奇尔科特首次运用比较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梳理了国家理论从古典到当代的演进过程,对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分化给国家理论造成的危机提出了批评,并重构了一种建立在新比较政治经济学基础上的国家理论。  相似文献   

14.
政治自由是基本的自由,是实现其他自由的必要条件。政治自由问题始终涉及到寻找约束权力的规则。法治可能陷入迷途而戕害政治自由,然而,人们却不能以对法律保护自由的效力的质疑而抨击法治的宏旨。人们需警醒法治误入立法者统治的歧途,造成对政治自由的侵蚀,甚至成为一种登峰造极的奴役。因而,法治要吸纳宪政为先决条件,秉承宪政理念捍卫政治自由,以期达致宪政精神和政治自由的价值理念契合。  相似文献   

15.
普法教育一直是我国法制建设及法治进程的重要部分,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法制初成时期,还是1999年后法治国家的初创时期,它都占据了重要地位,特别是"一五"到"五五"的普法活动,更凸显了普法教育的巨大作用,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总结"五五"普法教育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后的普法教育工作,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法制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我国的法治建设及普法教育进程,总结五个五年普法活动的主要经验与不足之处,并对今后普法工作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耿长娟 《培训与研究》2008,25(10):67-70
中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欧洲出现了市民阶层,其特有的自由、平等、人格独立、权力等理念使得市民社会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与政治国家相互分离和互动发展,从而催生了宪政要素的产生,最终使得宪政国家在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建立起来。市民社会不仅产生了与宪政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孕育了法律至上性理念,同时也为这种宪政理念的实现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因此,宪政的实现离不开市民社会的培育和成熟。  相似文献   

17.
新制度主义理论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龙 《教学与研究》2005,7(7):39-45
本文概括了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以及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思想要点,指出了其理论特点;分析了包括政治学和经济学的新制度主义的方法论特点,比如制度决定论、整体主义和多学科综合。通过对新制度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回顾,指出其对中国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比如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更新与拓展、现实中的制度创新热潮以及思维上的路径依赖概念的流行。文章最后提出了新制度主义用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分析时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际,财经类高校如何着力于培养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竞争力的财经卓越人才是新文科建设的根本目标。传统财经教育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融合不足、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不足和跨学科、跨专业融合培养程度不足。基于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基本特征,财经高校应遵循“中国特色、教育规律、时代特征、学校特点”这一基本逻辑,走“价值融合、技术融合、商法融合、产教融合”的四融合路径,培养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9.
在高校的整个育人环境中,教师、管理者的作用不容置疑,但仅凭管理者个人的魅力是无法成就学校的管理进入良性机制,这是因为管理者自身的局限性及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决定的,而以规则的规范作用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育管理模式以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已经成为现代高校管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宪政文化的创新,首先是立法文化与宪法文化的创新。宪政是动态的运行中的宪法,是一个极具人文气息的概念,但二者还是存有根本性的区别。宪政创新的主要内涵是指依照宪法规定所产生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宪法规范与实施宪法相结合产物的创新。宪政文化以宪法文化的发育、培植、养成为前提,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心理与一国的国情,体现了权利→←权力结构与制约宪政精神之碧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