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列图表、统计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揭示历代都邑赋所描写地域的变化情况及其成因.随着中国文化中心南移,都邑赋所涉地域自汉代以北方为主,至清代以南方为主,总体呈现自北向南、自西向东的南进东扩渐次推进的趋势;本文还分析了影响都邑赋地域变化的诸多因素:政治中心的迁移,人口迁徙,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等.  相似文献   

2.
在考察两汉赋家的主要政治身份时,赋家为郎也许是一个比“位同俳优”和“言语侍从之臣”说更能通贯两汉总体情形的观察视角。征诸历史记载的两汉主要赋家仕履,他们都曾任过名目不同、职责不定但都与文事、口辩、学识有关的中下层郎官。郎官是汉代官僚系统的基础。位不过郎,是汉代赋家政治生存的痛楚体验。这深深影响了他们的辞赋书写观念,可发现其政治思维的讽谏法则、颂美法则,在世思维的合理开解策略和书写的游戏娱乐、刻苦为文的美文心态,等等。  相似文献   

3.
汉朝曾是世界上国力强盛、文化发达的东方封建帝国,大量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说明两汉时期有着丰富多彩的都邑文化生活。正是这些文化生活促使我国汉代乐舞杂技、文学、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4.
汉代是中国舞蹈繁荣的时代。汉代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传世的舞蹈文献和文物都很丰富。两汉诗赋中也有不少篇章写到舞蹈,甚至还有专门描写舞蹈的著作,如东汉傅毅的《舞赋》、《淮南子》等。本文对汉代乐舞的历史背景作简要概述、对《舞赋》和《淮南子》的乐舞美学思想所反映的汉代舞蹈形式的多样性进行分析,重点从舞之形式、情之表达以及技之高超角度来阐述,总结汉代乐舞美学思想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都邑赋是记载都邑文化的载体。它以京都或一般邑城为摹写对象,在刻画都邑地理形胜、建筑宏伟的同时,体现出尊重礼制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集中体现了都邑的政治意蕴,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纵观都邑赋对于都城建置的描写,可以看出诸多城市建设理念如:拱卫环周、四塞之地的都城选址原则;象天法地,天人合一的原则;崇尚"大壮"之美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各国学者在传记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于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办"中国传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7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围绕“古代传记的总体考察”、“先秦到两汉的传记文学”、“汉代以后的传记文学”等议题展开热烈探讨。  相似文献   

7.
先秦两汉时期的赵国前后存世600余年、立都邯郸500余年。仅汉代赵国就历时400余年,是研究赵文化作为地方封国历史的重要阶段。然而,这一阶段跨度日久、史料遗阙、王位更迭、废立频仍,结合古代典籍文献与现代学者研究从而较为细致地梳理、编次、考订和补阙,进而更好地展现汉代赵国的历史面貌,为更加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汉代赵国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汉代的抒情赋中蕴涵着浓厚的老庄思想.祸福相倚,远祸自适;安之若命,与世连迤;理想社会,隐居避世;情感激切,愤世嫉俗等等,构成了两汉抒情赋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而这些无不体现着老庄思想.由是可以看出,老庄思想在两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都邑赋中的民俗文化,是都邑赋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的描写,也是一个都邑社会、民俗生活的文字再现。这些内容为后人全面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提供了重要资料。上巳、清明、端午属于重要的民俗节日。这些民俗节日及节日中的重要活动,在历代都邑赋中都有着丰富的记述。其记述包蕴着丰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两千多年来,辞、赋同体与辞、赋异体这两种文体观一直同存并行,辞、赋关系也因此显得交缠纠错,扑朔迷离.通过梳理辞、赋同体与辞、赋异体这两种文学观念的演变,并重点比较辞与赋在句式与写法上的同异,得出以下结论:两汉时期楚辞与赋较为接近,辞与赋基本上是同体的;汉代以后随着骈赋、律赋、文赋等相继产生,赋与楚辞渐行渐远,面目迥异,则应当遵循辞、赋异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论汉代咏物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咏物赋是汉赋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咏物赋的创作,繁荣兴盛,已臻成熟:咏物题材,空前繁富,大体齐备,自然审美认识逐渐形成;写物图貌,注重排比铺陈,并善于运用夸张、比喻、虚拟、对比、映衬、烘托等丰富的表现手法,多层次多视角地摹状写物,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成就;通过咏物,又广泛深刻地涉及到社会人生,展示了汉代文士的社会心态和精神风貌,体现出独有的思想价值。汉代咏物赋的文学功绩和独立地位,应当得到重视与肯定  相似文献   

12.
两汉是梁宋地区的繁荣昌盛时期,其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城市、人口数量等均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以农业为主,结合手工业、商业、城市、人口等方面来叙述汉代梁宋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而分析梁宋地区以农业经济为主、城市经济较为发达、地方特色经济较为突出的区域经济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孙晶博士的《汉代辞赋研究》一书是一部资料宏富、视角新颖、论述精要、富有创见的学术专著。全书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论述了西方学者、东亚学者有关赋的界定,然后从文体学的角度论述了汉代辞赋的发展历程,全面反映了作者具有比较扎实的古典文学基础、较好的外语基本功和具有一定的中西文艺理论功底。下编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分析了汉赋与道家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与汉代骚体赋的空间建构、汉赋尚奇、汉代七体赋主客称谓艺术等问题,充分显示出作者擅长从文学本位出发,从文本实际出发,在大文化背景下来阐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冯衍是两汉之际著名文士,其代表作《显志赋》是东汉抒情赋的突出之作。由于史料阙如,学界较少关注冯衍生平中的若干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冯衍的世系、生卒年及二次出妻的时间进行了详细考辨。  相似文献   

15.
在汉赋发展史上,和苑猎京都大赋保持同样均衡发展态势的还有抒情言志赋.如果说“体国经野”的苑猎京都大赋表现的是汉代赋家的才情,那么汉代抒情言志赋记录的是赋家在制度和规范下的心态、情态与形态,其主题是“士不遇”.而汉代抒情言志赋对“士不遇”主题的吟咏又因时代及赋家思想、经历、性情的不同,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的特点.这种意义的转换亦可成为考察汉代士风变化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6.
辞赋在明朝呈现出再度兴盛的局面,产生了大量的作家、作品。其中以董越《朝鲜赋》为代表的都邑赋更是超越前代,兼具京都赋、城邑赋、域外赋等多重特征,具有更多、更丰富的文学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恢宏盛世,但是作为最适宜反映盛世气象的都邑赋创作在整个唐代却未显昌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十分反常的文学现象。本文在对唐代都邑赋创作概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造成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并由此归纳出几条值得注意的创作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两汉时期的河内郡是汉代较著名的郡国之一,而郡守又是地方行政的骨干,故考察汉代河内郡守对该郡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影响,研究汉代官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今天该地区经济、教育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司马相如的辞赋呈现出了斑斓多姿的艺术风貌,从而获得了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两汉赋作家中,以司马相如成就最高,其大赋甚至成为汉大赋创作的范式,故研究司马相如辞赋创作的特点,对研究汉赋乃至整个汉代文学,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贾谊《旱云赋》与繁钦《暑赋》同以两汉时期中原地区的旱灾为题材,通过对灾荒记忆的重组加工后形成灾荒赋。对比两篇作品发现贾谊《旱云赋》是灾荒赋的典范,而《暑赋》的创作深受其影响,两篇赋对灾荒形成的共同归因反映了汉代盛行的阴阳灾异思想。贾谊寓批评时弊与身世之感于灾荒赋之中,更是灾荒赋中的一大创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