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寒夜》具有众多版本,构成复杂的版本谱系。在其版本变迁过程中,有两次重大修改,修改带来的异文使我们可以进行重新阐释,也由此可以窥见作者思想的蜕变轨迹。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我国同胞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坠入苦难的深渊.巴金的小说《寒夜》即以战时陪都重庆为背景,为大后方人民的苦难生涯提供了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作家在这部史诗式的作品中,以冷峻忧郁的深情描写了普通小人物的苦难.从这些小人物的看似司空见惯的悲苦中,映现了国家民族的苦难.因为有这样的史诗,我们得以了解我们的民族曾经遭遇的不幸是如此的深重和普遍,我们得以认识和平与自由是如此的珍贵.  相似文献   

3.
《伤逝》和《寒夜》的女主人公都为了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而女性主体自我意识得到了觉醒,但觉醒后是继续前进还是固步自封?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笔者试从两位女主人公女性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觉醒后的困惑来解读这两个相隔21年的文章。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女性形象的解放"系列中,巴金《寒夜》中的曾树生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拟就曾树生作为时代新女性在家国皆乱的黑暗时代所展现的女性意识觉醒进行分析,探讨其冲破封建文化藩篱、保持自己独立人格和思想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5.
巴金长篇小说《寒夜》中曾树生形象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曾树生形象是“五四”新女性形象的丰富和发展。本文仅针对这一典型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形成原因做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6.
“心灵独语”是《寒夜》主人公汪文宣诉说自己独有感受、发泄自己心中哀怨的“无声的语言”,这种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最能在动态的情感运动中一步一步地深化作品的思想主题。这里通过对《寒夜》主人公汪文宣心灵独语的深入分析,阐释形成这些心灵独语的深层次原因及由此演绎出的悲剧主题,从而领悟作家对知识分子和民族命运关注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7.
自五四伊始,名震遐迩的《新青年》杂志推出了"易卜生专号",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光辉引领下,易卜生经典戏剧《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娜拉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便成为一个精神偶像,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巴金《寒夜》中的曾树生便是一个中国式的"娜拉"形象的典型。作为一个有着复杂性格、矛盾心理和丰富内涵的艺术形象,她的出走以及最终的回来,既有积极的意义也反映了人物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伤逝》和巴金的《寒夜》成书于不同年代,反映了两代知识分子在特定时代语境下的爱情困境。两部小说因对知识分子情感世界的关注而产生交集。除此之外,它们对于爱情故事的悲剧性建构的内在视角也是一致的,具有互文性质。作品都从知识分子的爱情生活切入,从"情为何物""情何以堪""情以何寄"等方面呈现他们相爱、相守到生死相离的悲剧性过程。他们对于爱情悲剧的书写关涉到中国启蒙思想传播语境下知识分子追求婚恋自由的诸般复杂因素,同时又蕴含着超越情感上升到形而上层面的哲理性思考,对于当下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吴素芳 《课外阅读》2011,(9):265-265
曾树生毕业于某大学教育系,曾想在教育上干一番事业,创办家庭化的学堂。然而在她34岁那年,茫茫的寒夜不由分说地降临在了她的周围。寒夜式的时代,寒夜式的生活,使她的性格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努力追求着人生目标的她最终迷失在寒冷的黑夜中。  相似文献   

10.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女主人公曾树生的生命充满了青春的激情和活力.她带着追求个性自由和幸福的美好愿望,来应对冷漠的社会,而在这黑暗的现实中却一步步走向堕落,最终酿成了家庭悲剧.  相似文献   

11.
《寒夜》和《巴山夜雨》是反映抗日战争重庆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代表性作品,两者成功之处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共同意义在于,透过人物命运的发展轨迹,表现了作者对战争及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层次思考,这就是,通过战争与苦闷挣扎的人性探索来表现人物生存状态的两极反差;通过刻画人物美好的良知与人物性格的变异来展示人物性格的两面性;通过心理、景物描写与对立艺术创作的辩证法来塑造人物形象。透过两部小说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国难背景下知识分子命运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并由此看出,共同的时代背景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这两部小说人物形象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的原因,也是两者能赖以比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寒夜>手稿本》显示巴金对小说《寒夜》原文的诸多修改,它正是鲁迅所说的那种既能说明“应该怎样写”又能展示“不应该那么写”的很好教材.将《<寒夜>手稿本》中的改笔诸如关于记人、关于叙事、关于写景等等,与修改前的原文对照分析,在小说如何提高艺术表现力、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作品主题等方面,都能给人们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从《废都》中的庄之蝶到《沧浪之水》中的池大为两个人物形象中,探析中国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的精神挣扎过程和深刻的心理嬗变。  相似文献   

15.
李琨 《鄂州大学学报》2014,(4):44-45,53
现代文学中知识分子题材的写作是一脉相承的,巴金的《寒夜》与夏衍的《上海屋檐下》也是此类作品。他们将关注的目光放在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及精神困境方面,并向我们展现出各种人物的悲剧命运。理想与现实、反抗与妥协、幸福与痛苦的交织,将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形象描绘得非常生动,也展现出了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在《病后杂谈》中曾谈到两位心怀"大愿"的人物:一位是愿天下的人都死掉,只剩下他自己和一个好看的姑娘,还有一个卖大饼的;另一位是愿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地到阶前去看秋海棠。不难发现鲁迅先生所写的这两个人物:一个是愿怎么活,一个是愿怎么死。对于第一位,我们是不难理解的,可是第二位的"大愿",很多人就难以苟同了。然而,第二位的"大愿"恰恰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种文学审美倾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社会转型,新一代的知识精英把思想启蒙作为他们的主要使命,仿佛只要将西方文化精神植入中国老态龙钟的机体,中国便会重新焕发出青春的颜色。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知识分子精心编织了一个有关中国命运的启蒙神话,“女性解放”,“个性自由”等西方现代价值观便是这一个“神话”的故事内容。然而,启蒙理想是否存在有内在的缺陷?“女性解放”“个性自由”等神话内容能走多远?思想启蒙是否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作为两个时代的作家,鲁迅和巴金在对启蒙理想的反思中都发现了启蒙神话的虚妄,洞察到了启蒙神话的乌托邦色彩。在《伤逝》和《寒夜》中,鲁迅和巴金用不同的方式打破了他们亲手编织的个性解放的“启蒙神话”。  相似文献   

18.
就广义而言,鲁迅的《伤逝》、巴金的《寒夜》主人公均为知识分子,从时间上看后者可谓前者的延续,值得注意的是,两个知识分子家庭都从最初的甜蜜走向了分崩离析。其悲剧的根源是处于不同层面的知识分子在梦想上的分歧与变化,两部作品的不谋而合实则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彼此梦想的误读,渗透着作者对知识分子无法建立自己的理想家园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寒夜》中汪文宣的悲剧命运主要表现在:残酷的社会现实毁灭了他的理想,使他逐步变成一个软弱胆小、隐忍怕事的人;家庭的纷争、母爱的异化、妻子的背叛又使他历经矛盾、痛苦而自闭、自毁,最终成为一个心灵扭曲者。  相似文献   

20.
《伤逝》和《寒夜》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鲁迅和巴金这两位文学大师对西方个性解放思潮涌入中国以后对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女性的影响,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