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古诗诵对:为了加强交流,我们定期组织各年级学生到操场上进行会诗,有擂台赛、男女应对、班级或年级赛等,还特别邀请家长来检阅。另外,我们还开展“古诗进课堂”活动,将古诗学习渗透在平时的每节课中,即每节语文课前老师和学生都要进行对诗后再开始学习。二、古诗表演: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校各年级都成立了“诵诗会”,吸收了一大批伶牙俐齿、善于表演的学生参加。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古诗改编成各种各样的情景剧并搬上舞台表演,再配以音乐、画面、服装、道具等,通过舞蹈、歌咏、情节等形式表现古诗内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三、古…  相似文献   

2.
冯丽媛 《教师》2013,(30):54-55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教材编写者独创的课型,这类课文的显著特征就是:将一首小学生较难理解的古诗包含在一篇浅显易懂的短文中。“文包诗”课文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它需要借助短文研读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同时还需要“诗”“文”互照,寻找诗与文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的来龙去脉,感悟古诗的丰富内涵,以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并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建平 《辅导员》2009,(11):18-18
想必同学们个个都会背出几首,甚至十几首古诗吧。可大多数同学对于古诗的学习,基本停留在识记、背诵、默写这些层面上。俗话说:“学以致用。”你知道古诗还能在我们的作文中起到“添加剂”的效果,易于生成作文的亮点吗?  相似文献   

4.
“古诗”一词常出现在汉魏六朝人著述中。对“古诗”一词最早下定义的大约要算唐初李善了。他在《文选》“古诗十九首”解题中云:“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昭明以失其姓氏,故编在李陵之上。”后人大都依李注所云。如刘履《古诗十九首旨意》解题云:“诗以古名,个知作者为谁”便是。今人则把“古诗”这个概念解释得更完整了。如陆侃如、冯沅君夫妇认为“古诗”之名是“泛指时代略早而作者失考的诗”。又如马茂元先生在他的《略谈“古诗十九首”》一文中也说:古诗一词“一般地说,是指年代久远、搞不清作者是谁的诗篇。”但“不知作者”与“古”字又有何联系呢?“古诗”一词在最初的时候是否即有“作者失考”的含义呢?我以为清人吴淇的解释倒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他在《古诗十九首定论》中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学生的古诗学习能力,满足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文章以“任务进阶”为设计理念,将绘图策略引入小学古诗学习活动中,依据“ICAP”框架理论将古诗绘图活动设计为主动式、建构式和交互式三级模式。文章还从理性考量绘图策略、客观评估学习成果质量两个方面提出绘图学古诗进阶活动的设计原则,助力学生增强古诗学习能力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古诗的物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这样的物象也就是意象。意象在古诗中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以意象群的形式出现的,有时出现的是几组意象,这些意象群的叠加就构成了古诗的意境。意境的高下一方面取决于物象的艺术组合,另一方面取决于情感的一以贯注“。情”与“景”是古诗的根本构件“。景”是物质的,是“情”的折射物“;情”则是灵魂的,是“景”的粘合剂。教学古诗,当由景而入情。“意象叠加”使学生知道古诗“言之有物”“,意象透视”则使他们明白“物而不空”,从而整体悟出古诗的意境美。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  相似文献   

7.
古诗中的名词、形容词等出于平仄、对仗、声律的要求和表现高度艺术效果的需要,往往活用。兹以小学语文教材中选辑的古诗为例,试作简要说明。 (一)形容词用如动词。例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送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形容词“绿”除受副词“又”的修饰之外,还带有宾语“江南岸”。此处应训释为“使江南岸绿”。形容  相似文献   

8.
古诗,顾名思义,即是古代人写的诗歌。古诗通常运用凝练、生动、形象和富有音乐性、节奏感的语言,来表现生活和抒发情感。小学生读些古诗,不但能从中了解古代人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而且还能从中吸取丰富的思想养分和精湛的表达技巧,这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和欣赏诗歌以至创作诗歌的水平,都是有很大帮助的。阅读古诗,重点不在“阅”上面,而在“读”上面。这个“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其他文章的“读”,而是满怀情感地高声朗读的“读”。古诗(尤其是其中的抒情诗)适合于吟咏(有节奏地朗读)。一首具有较浓抒情意味的古诗,你如果反复吟咏的话,…  相似文献   

9.
语文特级教师白金声在其新著《小学语文教学关键问题精解》(2007年11月)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沿用机械抄背词义、诗意的现象还十分普遍。”我们认为这种教法殊为不妥,因为讲白讲深讲透实在是小学古诗教学的大忌。我们这里说的“讲白”指是古诗今译,“讲深讲透”是指分析归纳古诗所谓的中心思想。那么,小学古诗为什么不能这样教呢?又该怎样教呢?这个问题有相当大的普遍性,在今天仍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古诗《早发白帝城》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以“还”字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理解了全诗,现将教学过程记录如下:生:我不明白题目“早发白帝城”是早上从白帝城出发,还是早上出发到白帝城去?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极了,读了古诗也许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由读古诗。)师:你现在认为是从白帝城出发还是到白帝城去呢?生:应该是从白帝城出发,因为诗中写道“千里江陵一日还”。从这个“还”字中可见他是到千里以外的江陵去,而不是去白帝城。生:我从“辞”也能看出来,“朝辞白帝彩云间”就是早晨辞别云霞中的白帝城,“辞”就是…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儿童的古诗阅读目标是:“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然而。初入校门的孩子。特别是农村孩子。由于学前没接触过古诗教学。或者教学不规范。读起古诗来往往生硬、平板。且以唱读为习惯。怎能“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呢?笔者也曾为此困惑过。后经几番摸索。觉得以下三招还比较管用。  相似文献   

12.
庄雪丽 《福建教育》2007,(12):27-27
古诗文语言精练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常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须“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漫吟,以玩其味”。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教学古诗的最好途径是让古诗自己感染学生,让学生与古诗零距离接触。古诗活跃在学生的诵读里,诵读保护了古诗的存在。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应提倡诵读。让古诗在诵读中生动起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读正确、读流利”的问题。而是对诗的深刻尊重和理解。古人写诗,往往都是在“诵”的过程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古诗》,或称《古诗十九首》,是中古文学史上引起最广泛争议的一组诗。实际上,文学史上最早对《古诗》进行深入探讨的,当首推《文心雕龙》。刘勰以“五言之冠冕也”论《古诗》在五言诗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以“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论《古诗》的艺术成就;并依据“阅时取证”、“比采而推”的科学思路,辨析《古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文心雕龙》的相关认识是深刻,甚至是经典性的,是研究《古诗》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4.
陆机《拟古诗》不管是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特色方面都对“古诗”有了全面的承继,此外,陆机在古诗的基础之上还对诗歌的内容、语言、结构、艺术手法、诗歌意象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从而使得陆机拟古诗在中国诗歌的历史上彰显了其独特的文学性和历史性。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以凝练见长,以意境见美。如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抓住古诗的艺术特点,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小学生感受古诗的精练与优美呢?一、比较辨析,感受语言的准确性。古诗的语言是诗人反复推敲的结晶。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古诗中的重点词句,感受语言的准确性,如《泊船瓜州》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曾反复斟酌,先后选用了“到”、“过”、“入”、“满”等,最后选定了“绿”。“绿”字描述了江南绿草茸茸、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比较辨析后,学生便能感受到古诗用词的…  相似文献   

16.
以“拟古”或“拟古诗”为题的诗作 ,与题为“拟某某”一类直接标明模拟对象的诗作不同 ,它自有逐渐演变的写作规范。魏晋时期陶渊明等确立了《拟古诗》“有所拟而又不拘泥于拟”以及“比古志以明今情”的传统 ;宋代鲍照诸人一方面继承了这些传统 ,另一方面又有将《拟古诗》的题材类型化、单一化的倾向 ;齐梁《拟古诗》多仅写相思之情 ,诗人们虽有扩大这类诗歌应用范围的努力 ,但是诗作失去个人面目 ,从而彻底失落了《拟古诗》“比古志以明今情”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语文课程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三维”目标的提出超越了仅仅关注显性认知目标和教育结果的片面性,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为语文学习重要内容之一的古诗,教师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方面还存在欠缺。出现了重串讲翻译轻体验感悟、重认知目标轻情意目标、教学目标机械运用等需要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加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指导学生改写古诗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它不仅把阅读(理解)与习作(运用)直接联系起来,还可引发学生展开想象。下面以《塞下曲》为例,谈如何指导学生改写古诗。《塞下曲》是一首叙事古诗。诗中“林暗”点出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草惊风”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原因;“引弓”、“寻”写出事情的经过;“没”道出了事情的结局。第一句中的“暗”字写出了天色和树林的幽暗,为藏虎创设了环境。“草惊风”道出了风吹草动的情景,使人联想起“云从龙,风从虎”的传说,渲染了猛虎出现的气氛,也刻画出李广将军的高度警惕性。第二句里一个…  相似文献   

19.
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老师们对于古诗教学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哪一类内容适合采用怎样的方法策略还存在困惑.本文以《四时田园杂 兴》为例,阐述了”以图解诗”古诗教学策略的实施及其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最近听了几节古诗教学课,发现目前我们的古诗教学还在走解释题目,了解诗人——抓住难字,翻译全篇——领悟情感,集体背诵的传统“三部曲”。这种教法使原本意蕴深远、情趣盎然的古诗教学变得索然无味。似乎古诗教学只要让学生会背诵就算完成了全部教学任务,而古诗中蕴含的含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