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夔是南宋重要的词人,《扬州慢》是其代表作,关于《扬州慢》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一。前人论词主要铱据小序所谓“有《黍离》之悲”,即士大夫怀念故国宗室的政治情怀。但笔者认为,《扬州慢》一词所表迭的情调,关系到词人自己,关系到扬州这一特别的城市。  相似文献   

2.
姜夔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既是诗人、词人、书家,又是音乐家,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今传有《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是姜夔在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从汉阳顺江东下,路过扬州时写的。沈括《梦溪笔谈补》中写道:“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十三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可见当时规模之大。到了宋代,金兵南侵,三次“窥江”,使扬州遭到野蛮、惨重的破坏。南宋有好几位词人写过扬州兵后的残破景象,其中以姜白石的《扬州慢》最出名。词前有一小序,交代了过扬州的时间、见闻和  相似文献   

3.
《扬州慢》是姜夔词中的名作。我所看到的十几个选本中都选了这首词,并一致认为词中有“黍离之悲”,有家国残破之痛.表现出词人一定的爱国思想,这基本成了定论。最近看了黄凤炎同志在贵刊一九八三年第七期发表的一篇文章——《浅谈<扬州慢>的主题和写作特色》文章对《扬州慢》的主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否定了词中有“黍离之  相似文献   

4.
绝美名优之景二十四桥,仍在曾经绝世繁华的淮左名都中,但只是凄怆地述说着故国黍离难舍的深情,名景尚犹如此,人何以堪?南宋时期,1176年冬至,词人姜夔来到曾绝世繁华的扬州城,但是竹西亭、春风十里路、二十四桥,这些扬州城曾经绝世繁华的景点,对于词人的视角只是传说中的昨日黄花,在黄昏中词人目之所及的只是满眼的青青荠菜和野生的麦子,军营中发出的号角述说着扬州城遭受金军严重入侵的残酷历史;词人情难自禁写下了这首绝世名作《扬州慢·淮左名都》,述说深重的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5.
姜夔的《扬州慢》词人选高中语文教材有些年头了,读了教,教了读,几遍下来,对序文中的“《黍离》之悲”一说愈来愈觉着不靠谱。  相似文献   

6.
马树超 《课外阅读》2010,(7):120-121
人们一提起历史上的风流才子往往首先想到唐伯虎,殊不知杜牧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南宋词人姜夔在《杨州慢》中写杜牧的词句,词人借此展示未遭兵燹时扬州的魅力,使扬州在繁华中多了浪漫情怀,人因城而有名,城因人而扬名,在南宋词人姜夔的眼中杜牧就是一位风流才子。  相似文献   

7.
利用词语表现出来的清冷的色调和凄清的含义,发思抒怀,是姜夔的《扬州慢》不可忽视的艺术特点。“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从对比中反映出扬州城的荒凉青苍的景色。“青青”,言于视觉。词人早已仰慕的扬州城,想象中,该是何其繁华,商贾云集,珠帘十里,飞红流彩。可是,当词人置入现时的境地,展目四顾的时候,却惊诧了:遍地的荠菜和野麦,长得青葱苍郁,充塞眼帘的净是野趣!视觉的感观,引起心理的反应,苍凉的景色,导致思绪的悲凉。  相似文献   

8.
1.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送我至剡溪”;王维《_______》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_______《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__”。2.南宋词人_______在《扬州慢》中有“过春风十里,_______”之句,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荒芜景象。3.中唐诗人_____的“草色遥看近却无”与盛唐诗人王维诗中的“白云回望合,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4.王勃与____、_____、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苏轼与父_____、弟_____皆列于“唐宋八大家”。“…  相似文献   

9.
姜夔词受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大有《黍离》之悲。所谓《黍离》之悲,即是家国之恨,悲悼之哀,兴亡之叹,时事之思,这种悲天悯人的艺术风格在其名篇《扬州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姜夔也推崇斗士,想往豪放,也曾经有过健美豪情,但他毕竟是一位未能免俗的词人,而不是叱咤风云的猛士,所以他多用悲悼而非血誓,也正如此,它的《黍离》之悲才更为感人。然而这种《黍离》之悲虽然具有姜夔个人爱国的一面,但客观地讲,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10.
姜夔填词自出机杼,往往在主词前配以精致的“小序”,两者构成一篇完整的艺术品。《扬州慢》就是其中的一篇。词中小序写得自然朴质,气度从容;主词则委婉含蓄,情韵绵邈。它们一是散体,一是韵文;一则明表直叙,一则曲笔达意。互相补充,互相映衬,各具特色,却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小序显然是后写的,它是在词人度曲倚声之后的回枪之笔。所谓“言之不足而嗟叹之,嗟叹之不足而咏歌之”是也。序的结尾“千岩老人以为有  相似文献   

11.
《扬州慢》教学设计涵盖词人姜夔的创作背景、扬州的历史文化以及对杜牧诗作的引用。截取《扬州慢》教学微镜头,引导学生分析词的背景、主旨和写作手法,把握词的情感、意境,切实培养学生对词的鉴赏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2.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词小序“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2000年12月第2版)注曰:“[《黍离》]《诗经·王风》中的篇名,首句是‘彼黍离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悲叹宫室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  相似文献   

13.
<正>《扬州慢》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以其凄清低回的旋律,唱出了哀时伤乱之悲慨,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在教学中如何脱离那种"一解题二作者三释词四手法五思想"的程式化教学,如课程标准所言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深处,去发现作品意蕴,领悟作品的魅力,并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无论是对高中生的鉴赏水平还是对老师的教学水平,都是极大的挑战。(教学片断)师:清角吹寒,第四悲。(板书:四悲黄昏清角虚写见悲)这个悲,进一步从听觉的角度把"悲"字  相似文献   

14.
杜娟 《考试周刊》2011,(15):13-14
姜夔(1152—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姜夔一生浪迹江湖,不曾入仕,布衣终身。他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扬州慢》一词即是他自度曲所填之词。词牌词题统一,因写扬州战后之景,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相似文献   

15.
《扬州慢》序中有“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的句子,教参也将该词下阕内容概括为“不胜家国《黍离》之悲”。那么,《黍离》究竟悲在何处呢? 这还得从西周末年说起。西周末年周幽王时,国家接连发生旱灾和地震,百姓流离失所。幽王对国事不闻不问,却宠爱一名叫褒姒的妃子。为博美人一笑,不惜  相似文献   

16.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第12课是姜夔的词《扬州慢》,词的小序中有“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一语。课下注释说古人常用“禾黍”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笔者认为此处的“禾黍”是对“黍离”典故的误用。  相似文献   

17.
张晓煜同学的写作水平比较高,她的《尽吾志而无悔》曾荣获中华第三届“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高中组一等奖(全国仅9名学生获此殊荣)。她游了扬州瘦西湖之后,写了一篇随笔《扬州慢》,描写游湖时看到的景象和内心感受,文笔流畅而优美。  相似文献   

18.
导读 苏轼这首《一丛花&#183;初春病起》是一篇抒情之词。全词抓住“初春”的景象和病愈初起这一特殊情景和特有的心理感受.描写词人初春病愈后既喜悦又疏慵的心绪。  相似文献   

19.
姜夔为南宋词坛开宗立派的词家巨擘,于婉约、豪放之外,以清空的词风别立一宗,他的《扬州慢》,以凄清低回的旋律,唱出了哀时伤乱之悲慨,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其风格既能表现姜夔词的一些典型特征,又能折射出南宋词坛的风貌,本文尝试通过《扬州慢》做一些纵深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杨州慢》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之一,现被选入六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这首词从好几个角度,用好几种方法描写了当时杨州的凋零,表现了作者强烈的“《黍离》之悲”,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讲都堪称上乘。在这篇短文里,我不想从这些方面对这首词作出评介,只冒昧就课本的两条注释,提些异议,以教于大方。其一,“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课本注释为:“(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