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为一名以政治写作见长的作家,乔治·奥威尔在写作生涯中持续关注无产者这一群体,并将其作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奥威尔试图深入了解无产者,并理清他们与自己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他对无产者的认知经历了由积极到消极的转变。通过对比奥威尔在作品中对无产者刻画的前后差异,结合他与无产者交流的实际体验,并从他特殊的中产阶级出身出发,能够分析得出:由于自身阶级局限,奥威尔尝试打破阶级疆界与无产者建立纽带的努力注定以失败告终。而他在作品中对无产者迷思的构建则是这一努力失败在文学层面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李婧  刘洪全 《考试周刊》2007,(12):43-44
乔治.奥威尔一被认为是反帝国主义者,一又被认为是反苏反共主义者。他所经历的人生充满着矛盾。圣徒使人钦佩,而先知令人敬畏。奥威尔清醒地看到了社会现状,通过逻辑推理把可能存在的未来呈现在广大民众面前。  相似文献   

3.
由于填报志愿失误,河南考生周辉经历了两次高分复读。现在,他总算走进了大学校门,但这段惨痛的经历让他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4.
本文指出,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动物农场>的主观目的是批评苏联当时的一些错误做法,指出极权主义的危害.但是事实上,与其初衷相反,在这本书中奥威尔已经否定了社会主义.酿成这种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奥威尔本身固有的阶级局限.通过对<缅甸岁月>、<射象>、<通往维根码头之路>和<上来透口气>等作品的分析,我们发现奥威尔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他痛恨资本主义的罪恶,却没有推翻它的勇气.由于这种不坚定性,他在社会主义出现了一些挫折的时候就猛烈地批评它.悲观失望中,奥威尔找不到出路.  相似文献   

5.
一个8岁的尿床男孩来到了预备学校克罗斯盖茨,开始了一段痛苦的经历,这个男孩就是奥威尔。尿床使他经受了各种屈辱和痛苦,但《所谓快乐,不过如此这般……》的主旨却并不限于他个人的痛苦与快乐,奥威尔以自身的经历揭露了那种势利的教育形式。"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是什么。"这里存在穷人的孩子和富家子弟的区别。校长、富人构成了"不可变更的法则的军队"。在富有和有权势的人制定的规则下,孩子们对世界的观察和认识被歪曲了。穷人的孩子被灌输自己的缺点众多,注定不能成功的观念,只能放弃自己的追求,尽力遵照那些规则生存下去。这种灌输就连表现出众的奥威尔也不能幸免,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受到自己不可能成功的信念的影响,更可悲的是,在那种情况之下,人们很难意识到那些规则实际上是可以变更的。本文笔者通过对小说的文体特征分析,主要从叙述视角和标点符号角度,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欣赏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写作风格和作品思想  相似文献   

6.
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年出生在摩拉维亚一个兄弟会(基督教新教派)家庭,幼失怙恃.16岁进入拉丁学校接受传统的中学教育,这段学习经历让他认识到旧式的学校已经成了“才智的屠宰场“.毕业后他游学德国,专攻哲学和神学.1614年他回到家乡的兄弟会学校任教,并受任兄弟会牧师.……  相似文献   

7.
文化冲击视角下的乔治·奥威尔与《马拉喀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化冲击的视角分析了乔治.奥威尔的《马拉喀什》,讨论了英国文化或者奥威尔的个体文化与马拉喀什文化之间的差异,主要阐述了二者在葬礼文化生态和农耕文化以及平等和自由方面的冲突,认为这些差异和冲突导致了奥威尔的焦虑和愤怒,导致了他对马拉喀什文化的排斥性情感和误读,从而对这篇随笔散文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周文小说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文曾在康藏边地生活过,这段生活成为他日后小说题材的主要源泉。他的小说,成了二十年代康藏社会生活实录。从其创作经历中,可清晰地看到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浪潮,是如何将一位热血青年的才能激活,并将其带入文学殿堂的过程,也让我们能看到其小说风格与现代文学风格之间那相辅相承的关系。审视周文小说,为的是让我们重新评估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重新确定文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奥威尔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他的两部政治讽喻小说《一九八四》、《动物农场》上,而对这两部政治寓言式的传世小说的过渡性作品《上来透口气》却关注甚少。奥威尔在这部小说中熟练的运用了象征手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通过鱼和炸弹这两个蕴含丰富的象征意义的对立形象,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两个时期英国社会在性质上的显著差别和剧烈变化,也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英国的混乱局势和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0.
乔治&#183;奥威尔的散文《射象》是一篇纪实性作品。奥威尔在整篇文章中不仅通过情感反应表露了他内心的矛盾冲突,还揭露了英国殖民主义的罪恶。从良心和责任、给予同情和受到抵制以及愿望与实际结果之间三个方面来分析主人公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内心矛盾冲突,不难看出他那高尚的不可战胜的良知和反殖民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