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语文味”?有专家将语文味界定为:“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的一种使之陶醉的审美快感。”也就是语文课所特有的个性、本色、本体和滋味。它是语文教学给人的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一种境界,具有令人欢愉的、吸引人的魅力。语文味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结晶,是言语和精神融化的滋味,是语文的积淀、精髓和灵魂,是语文所特有的气质、氛围、品位和境界。语文的个性魅力就在淋漓尽致的“语文味”之中。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这个要求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加深体验和感悟.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不仅能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积累语言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特别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外阅读是将雅致、斯文、学识、境界、快乐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影响着人生命的气质和态势.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初中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大语文教学观认为“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才于课外”。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7。 教学目标 1.通过“待客”这一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您好”、“请”、“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掌握普通话。 2.引导学生与别人交谈时自然大方、有礼貌. 3.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相似文献   

5.
谭在强 《考试周刊》2012,(30):50-50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应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6.
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而学习语言最重要的途径便是朗读。通过朗读,可以使硬生生的书面语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产生一种“立体化学习”的感觉。因而,朗读是语文“立体化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学语言,是自然语言和纯数学语言的整合,以自然语言为“基”,以纯数学语言为“体”。它既包括可以符号化的、精确定义的纯数学语言,又包含经过精心选择、提炼加工的用来解释和过渡的自然语言,因此,它既具有纯数学语言的“气质”,又保留了自然语言的“体态”,成为师生之间知识传递、信息反馈、情感交流的载体。作为教师,应注意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追求其艺术性。《学记》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这是对教师语言艺术性的精彩论断。的确,教学语言精辟,学生就会理解深刻;教学语言形象,学生就会易于领悟;教…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语言库存的多少,是其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而积累语言是增加语言库存、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和根本。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运用“回忆”“回环”“拓展”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积累语言,我们把它称之为语言积累的“三板斧”。  相似文献   

9.
“腹有诗书气自华”、“厚积而薄发”,这些至理名言告诉我们,读书对一个人的气质、品格、修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影响学生一生的一件大事。一个人一旦对读书有了兴趣,就可以自我完善“终身教育”,就可以不断学习新知识,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百科之母”,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使学生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使“语文”真正成为“百科之母”。在实践中,我认为可通过如下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师应咀嚼并吸收“真语文”精神,激励自己扎根语文教学。语言——立足课堂间的华美外衣。语言是传递知识的媒介,而媒介水平直接影响课堂效率,就好比华服美裳可以使人倍加光鲜,而粗布短褐则会让人黯淡无光。在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真切地传递文章的情感,为静止的文字赋予生机与活力;教师通俗幽默的讲解,可以滋养学生的内心。  相似文献   

12.
韩红娟 《教育》2012,(6):50-51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把语文教学的视角落在学生的大量阅读上。因为大量阅读可以促进学生识字、积累语言,也可以使学生养成语感,还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和启迪智慧。回顾历史,我国古代的一些大家也喜欢读书,如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教诲,屈原因“博闻强识”而闻名,苏轼有“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典故。今天,当走进大小城市的书店,一排排书架上摆放着许许多多儿童文学书籍,这其实是一种课外阅读的影射。大量的课外阅读,已经成为孩子们生活学习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耿越 《成才之路》2012,(12):18-18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使人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人的修养,学会为人处世,培养人良好心态,形成自我独特风格。通过阅读课外书,能够提高和巩固课上教学的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更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目标。课外阅读既然如此重要,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解释学理论的研究,是一个开创性的新课题。它主要以哲学解释学理论为基点,打破过去的概念化阐释模式,建构全新的语文教学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旨在为语文教学提供新思维、新视点、新思路和新方法。这种解释学理论方法,把文本、读者作为丈学存在的本体层次,使之成为文学本体构成的重要部分,它显然不允许只专注于作家、作品的单一性阐释,而更加注重读者的解读活动。现代语言哲学家认为,本体即语言,语言即存在,谈“本体”就不可能不谈“语言”。本体和语言的这种交织同构关系决定了语言的人文视界与本体论阐释,包括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的构成、语文本体世界的哲学透视;语文的文化性存在特质及其本体的文化阐释探讨,包括语文的文化性构成探究、“文化语文”论与“诗性语文”的分析等。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而语言本身的主观性就十分突出。阅读以语言为载体,常常被人的主观感情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所左右,因此,多义的阅读文本与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使阅读过程变得更为复杂。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过于依赖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或者以教参书籍内容为“标本”,学生只能“被动阅读”。  相似文献   

16.
特级教师薄俊生的语文教学思想内涵极其丰富.他坚持“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语言”这一根本方向不动摇.牢牢扎根语言实践的沃土.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对话交流、朗读感悟、品评互动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语言形象.进行语言实践,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窥一斑而知全豹。笔者取一个角度,以《鹿和羊》一课的教学案例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分析.体味他教学的精妙之处,感受其课堂教学的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由部分推及整体.把认识的触角伸向其教学思想更为深广的地方.以逐步靠近他以“发展性课堂教学”为特征的语文教学思想的本质之处。  相似文献   

17.
很赞赏薛法根老师的一句话:“生活有真爱,细节谈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字词,语言的基本材料。貌似静止的符号.却有着无比深刻的内涵。它犹如语文教学的一扇窗户,是打开课文通道的金钥匙。学习语文,没有对字词的理解、吸收和内化.就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引领孩子“沉入语文的感性世界”.让词语“深入孩子的精神生活”.使学生“人乎其中”,与文本发生共鸣。  相似文献   

18.
“语文味”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呢?陈钟梁教授说得好: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可见,我们应加强语言学习,回归语文教学本位,充分运用语言抓手.“抓”出课堂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9.
所谓“体验”是指人通过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或自己身体行为直接感知客观“现象”,并开动思维机器认识“现象”本质的过程。语文体验式教学法,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语文教学同样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教学可以通过生动的课堂内容、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情感丰富的教师授课语言等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