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高三复习课上,复习“函数的零点”,笔者选择一道例题让学生展开探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生机勃勃.现将它整理成文,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新学期伊始 ,笔者有幸陪同领导听了几节高三文科班的历史课 ,发现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在某些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个史论结合的老问题。例如 ,我们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这一课。教师重点讲了“铁农具的使用”和“商鞅变法”。而且讲得很清楚 ,学生也听得很认真。领导 (非历史学科科班出身 )认为教得很好 ,问我有什么看法。我说 :“教师还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好比师傅传徒弟 ,十步留了一步。”领导不解 ,要我讲个究竟。我说 :我曾发表过《中学历史最难教的是什么》 ,提出了教师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逐步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但在高三英语复习教学,尤其是试卷讲评课中,仍有一些教师采用直接公布答案、搞“一言堂”、唱“独角戏”的授课方式。虽然有时也让“主体”回归学生,但毕竟是“有时”而不是“时时”,因而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消极被动地听课。我经过不断的实践、思考、探索后发现,在高三英语试卷讲评课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4.
蒋茵 《中学教研》2013,(12):22-25
如何使高三复习课精彩高效?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积极探索的问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笔者认为,“问题变式,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三复习课教学中非常重要.近日,在“台州市高三数学复习研讨会”上,笔者有幸开设了一堂主题为“围绕目标善转化巧设点线活运算——基于一类‘直线、抛物线与圆’高考题的探究”的公开课.该课的教学设计从一个直线与抛物线的基础问题出发,采用变式教学。  相似文献   

5.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体。”成功的教学不仅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掌握程度.也取决于教师的授课艺术、在授课艺术中.我认为“活跃的课堂气氛”是取得教学成效的重要条件。那么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怎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呢?我认为,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特点.把握有效的教学理念和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教学,在教学期间.我创立了“三部曲”.在此作简要介绍,以期与同行们共勉。[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位在粤北山区工作的中学历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感到,山区学校历史科的第二课堂是很少的。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历史课被“冷落”。这是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很多学校不得不把语文、数学和外语当作“宠儿”,将物理、化学作为“嫡系”,把历史、地理、生物视为“搭头”。因此,现在山区学校的历史课,教师难教,学生厌学、成绩难上,甚至历史教师的地位也不如其他“主科”教师的高。这种不正常的却又普遍存在的现象,时间长了,教师心灰意冷,根本没有心思考虑开设第二课堂。另一方面,是因为山区学校的教学设备落后,没有条件开设第二课堂。  相似文献   

7.
今年我们学校组织一次优质课比赛,我参加了评课工作。一位高三教师上的是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的复习课,在课堂上,这位教师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用史实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这个问题是“本课测评”的课后作业.教师找了好几位学生来回答.大部分学生都能从政治方面的主权丧失、  相似文献   

8.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学生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学起来无用,因为他们从书本上获取的知识都是离我们的现实生活非常久远的事情.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新课改以来,如何改变这种局而,成为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历史,这样才会让他们自己体会历史知识的实际作用。上个学期,我讲了一堂公开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这一课中,针对以上问题我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效果还不错。[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当新课程改革催生历史课堂“悄悄变脸”的时候,高三历史课堂却往往“涛声依旧”,历史教师顽强坚守着这方永远归属于他们的“庄园封地”,学生依然在森严的“教规”中无奈被动地“无声劳作”。灵动的活力到底能不能进入高三课堂?这块僵化的冻土到底能不能洒下一点阳光?我在近几年高三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把理念、方法稍作调整和改变,  相似文献   

10.
高三数学复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引导学生完成的,可见复习课是学生通往高考城堡的必经之路.因此,在高三数学复习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必须讲究复习课的最大效率.我主要从教学设计上,通过四点思考来提高基础班的课堂复习效果,从而提高学生成绩.我认为在教学设计上,可以注入“以点串线”整合知识,“形象”地突出难点,重在变式训练,对“形同质异”的题目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从2002年担任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以来.我一直致力于解决历史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等问题。作为学校“走近名人”社团的指导教师。最初接手这一任务时.我感到这是一个教学以外的沉重负担.但是通过近一个学期社团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笔者观摩了一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屈辱的岁月”展示课,其中教师的情态、教学语言、课堂气氛、多媒体的应用等自不必说,尤其是教学中能始终突出“屈辱”为情感主线,牢牢把握三个条约的内容、影响、意义来展开教学,让听者觉得获益匪浅。然而这堂课在洗尽铅华之后却越发彰显“史实缺失”的痛处;  相似文献   

13.
基于近几年历史高考数字图表题的频繁出现,而学生对解答这类试题的应对策略欠缺,我便借复习展示课之机,设计与实施了《数字背后的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这堂高三复习展示课的设计是围绕着“数字”进行的,以“数字背后的历史”为主线,贯穿并展开相关内容的复习教学。设计之初,疑虑重重:如何把握高三一轮复习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及高考、中考的影响,长期以来,历史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初中历史课,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有些学校没有历史教师就让其他专业的教师代替,有些学校则不开设历史课;有些教师也认为历史课是一门讲故事、哄学生开心的课,只要学生爱上就行,学到没学到知识无所谓;大多数学生则认为历史课不是必考课,学不学无所谓,有些学生甚至产生“厌烦历史”的现象。如何使“厌烦历史”的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兴趣?如何使学生在历史课上获得更多的知识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师“要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在区“双优”展示活动中,我上了一节高一年级“函数的应用”的公开课.从课前设计、课堂气氛,到课后反馈,我觉得收获不少.  相似文献   

16.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是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气氛活跃,表明教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讲析与学生的思维产生了交流。可是,在新一轮课改中,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中,常常可以见到有的教师对“课堂气氛活跃”理解偏颇,以为就是教师一呼百应,学生一点即透,亦步亦趋,有的教师不遗余力使出浑身解数活跃气氛,讲得很热闹.小组讨论轰轰烈烈,认为课堂上欢声笑语,肯定是活跃气氛的一种表现。我认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不应以这节课是否热闹,有笑无笑、笑声多少为依据。诚然,课上并不排斥笑,但有的笑是不好的,不应该出现的。  相似文献   

17.
方淑玲 《学周刊C版》2010,(5):128-129
由于高考升学率的压力.高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对“系统历史知识”“满堂灌”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系统知识”的考试的情况.导致了学生喜欢历史却讨厌上历史课的尴尬局面的出现。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笔者就问题教学法回归历史教学进行了一些新尝试。  相似文献   

18.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是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气氛活跃,表明教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讲析与学生的思维产生了交流。可是,在新一轮课改中,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中,常常可以见到有的教师对“课堂气氛活跃”理解偏颇,以为就是教师一呼百应,学生一点即透,亦步亦趋,有的教师不遗余力使出浑身解数活跃气氛,讲得很热闹.小组讨论轰轰烈烈,认为课堂上欢声笑语,肯定是活跃气氛的一种表现。我认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不应以这节课是否热闹,有笑无笑、笑声多少为依据。诚然,课上并不排斥笑,但有的笑是不好的,不应该出现的。  相似文献   

19.
活动课是近几年来中学历史教学中新增加的内容。活动课的开设,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寻找和发现知识,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培养能力,有利于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把握“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这一宗旨,把活动课上成普通课,甚至根本不上,那就有违当初决定开设活动课的初衷了。所以,我认为正确认识和理解什么是活动课,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怎样把干巴巴的历史说教变为一幅幅鲜活的生活画面?怎样把学生从繁琐的历史知识的识记中摆脱出来?怎样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历史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好历史并培养其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历史情境是指历史事件发展以及历史人物活动所处的时间、地点、背景等。所谓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标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实物、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