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宫文丛”《马衡日记附诗钞》(以下简称《日记》),收录了马衡先生于1948年12月13日至1951年12月31日的日记,以及抗战时期的诗抄、佚文等。1955年3月26日,马衡去世后,他的子女遵其遗愿,将父亲马衡的日记、遗物连同上万件珍藏品一起捐给了国家,捐给了与他生命息息相关的故宫博物院。日记长期存放故宫,不曾公开发表,一直到2005年故宫建院80周年之际,在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这本整整尘封了半个世纪的日记,才被重新整理编辑,次年由紫禁城出版社公开出版面世。  相似文献   

2.
瓜饭楼述学     
馮其庸 《中国文化》2010,(1):145-162
<正>我于1942年起在无锡报纸上发表诗词散文,1947年,在《大锡报》上发表了历史调查文章《澄江八日记》,从1942年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六十七年了。  相似文献   

3.
斯坦贝克的日记发表斯坦贝克于51年前出版的小说《愤怒的葡萄》始终是为数不多的改变了人们态度和政府政策的美国小说(如《汤姆叔叔的小屋》)之一。为了纪念这部小说发表50周年,原出版商又出版了新的版本,同时出版的还有斯坦贝克在完成这20万字手稿的五个月当中所写下的日记。斯坦贝克,当年36岁,把他的这些日记当作每天写作的热身练习。他给自己鼓气说:“这本书必须是一部佳作,必须是。我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对今天的读者来说,他的日记的魅力在  相似文献   

4.
汤用彤学术交往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一介 《中国文化》2004,(21):145-153
汤用彤与胡适。在《胡适日记》中多处记有胡适先生与用彤先生之来往,我在《汤用彤与胡适(一)(二)》(刊于《中国哲学史》杂志,2002年第四期)中用了一部分,这里对未录部分再补录于下,并作些简单说明。  相似文献   

5.
顾颉刚日记选刊(一九二五年九月一日至一九二六年三月三十一日)九月一号星期二(七月十四》读《人类的故事》。傅启学,苏炎坤、李鸿举来谈。编录《古史辨》。葵如来。访琢如先生,未得。到平伯处借钱。到市场买物。写救国团信。君璧来谈。元胎来谈。陶桓连女土与张经(...  相似文献   

6.
宋廣波 《中国文化》2011,(2):147-164
夏鼐先生(1910-1985)的《日记》始于1931年1月1日,止于1985年6月17日,前后历时五十余年。除1966年9月至1970年中辍外,整体上是完整的。日前,该《日记》经王世民研究员及夏先生四位子女(夏素琴女士、夏正暄、正楷、正炎先生)耗十年心血整理完成,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7.
晚清出使日记中,驻外公使的记载固然价值更高,例如郭嵩焘的《伦敦与巴黎日记》、曾纪泽的《出使英法俄国日记》、张荫桓的《三洲日记》,但参赞、翻译的日记亦不可小视,例如吴宗濂《随轺笔记》就是一部史料价值极高的出使日记.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一种最纯粹、最隐秘的私人著述,日记因其太过琐屑、缺乏严谨结构,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没有多少文学价值而得不到重视。英国一直到19世纪才陆续出版了诸如约翰·伊夫林和塞缪尔·佩皮斯、范妮·伯尼等作家的日记。而对于日记的研究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陆续出版了一些研究日记,尤其是女性日记的作品,如《妇女日记的隐秘世界》、第一部研究日记的学术论文集《英  相似文献   

9.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2卷本《朱自清全集》中第9、10两卷是日记。第9卷收1924年7月28日至11月30日、1931年8月22日至12月31日,以及1932年至1938年全年的日记。第10卷收1939年全年、1940年1月1日至2月22日,1941年2月1日至6月13日、11月9日  相似文献   

10.
正温州,是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的故乡。夏鼐一生与温州的感情绵长而深厚,在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私人日记中,有关温州的记述占有相当的篇幅。《夏鼐日记·温州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以下简称《温州篇》)是从《夏鼐日记》(十卷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中摘出其在温州时日所记的文字独立编成,同时将以前偶作省略的房族和乡情内容逐一补齐。全书分10个篇章,展现了夏鼐刻苦求学,谨严治学,最  相似文献   

11.
现在,那些经典的俄罗斯芭蕾舞剧和那些演员们的幕后故事再没有人能知晓了,而所有的这些据说正匿迹于乌兰诺娃·嘉琳娜的那本珍贵的“日记”中。乌兰诺娃·嘉琳娜曾经准备用三年的时间把这一切都写进她的书里——她只希望上帝再给她三年的时间完成这本书,但是,“活得再...  相似文献   

12.
1895年,托尔斯泰67岁。可是,他却在这年的3月,以日记的形式草拟出一份遗嘱:  相似文献   

13.
尧育飞 《寻根》2021,(1):24-29
一百多年来,在走向世界的历程中,中国人留下诸多出使日记.出使日记内容包罗万象,对域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俗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应当视作近代中国文化中体系性的文献.出使日记天然内含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因而具备全球史的意义,应当视作不同文明交流的标本.审视出使日记,外交与中西文明是考察的重点,文化身份认同、文学...  相似文献   

14.
刘小东2010年8月6日的日记:这一次,我决定回家。1980年,我17岁,离开老家金城去北京读书,然后工作至今。30年来,每逢春节我是回金城的,每次都  相似文献   

15.
郝秉键 《寻根》2021,(3):27-33
谁最先见到留声机? 留声机又称唱机,"蓄音或言语于其中,异日得再导出其音之器械也".其发明可上溯至1857年法国发明家斯科特(Leon Scott)所制声波记振仪.1877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研制出历史上首台留声机,并用它录播了其所唱美国儿歌《玛丽有只小羊羔》.据我国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的日记记载,1878年5月20日,...  相似文献   

16.
陈益 《寻根》2023,(1):92-96
<正>苏州人顾文彬的《过云楼日记》,是他从清同治九年到光绪十年(1870—1884年),前后十五年间宦游生涯与归隐苏州的记录,内容涉及文物收藏、家庭生活、世俗风情、怡园修造、官宦交往等方面。顾文彬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考中进士。在京城候官八个多月后,补授浙江宁绍台道员。这自然是一个肥缺。上任后,他立即去杭州拜会浙江巡抚杨昌以及其他上司、  相似文献   

17.
1862年9月,陷入热恋的托尔斯泰,做了一件至今难以恰当评判的事:为显得公平和忠诚,他将自己过去的日记带给了未婚妻索菲娅。  相似文献   

18.
张旭东 《中国文化》2014,(1):116-121
海藏楼日记并不详细,多涉政治,又人名太多,满眼大七、小虎、小猛、五丁,人来人往,不知云谁。往年读而断,断而读,读不出味道。今秋架上取来闲读,於其1934至1938年日记顿感有味,所涉几个人物虽亦着墨无多,然吞吐之间皆有余味。外间万家灯火,室内夜饭未备。灯下綑笔摘出,存其片段,并问录他书,用相发覆。  相似文献   

19.
张晖 《东方文化》2002,(2):82-88
程千帆先生临终前老泪纵横,拍着病床的栏杆喃喃道:“我对不起老师!”程先生所谓的“对不起老师”,是指他始终未能将其老师黄侃先生的日记设法出版。此事诚让天下读书人唏嘘不已。令人喜慰的是,在程先生去世一年之后,在书稿编成长达十五载,两易出版社之后,《黄侃日记》(列为《黄侃存》之一)终于出版问世了。  相似文献   

20.
宋希于 《中国文化》2013,(2):236-237
日记这种体裁是极有趣的。那些原本写给自我的赤裸裸解剖,却往往成为后人洞察往事的镜子,不经意间蕴藏了还原历史真实的机遇。在十卷本的大部头《夏鼐日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中,不乏时代转变中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写照,夏鼐本人的治学方法和刻苦精神也闪烁其间,这些都是读者可留意的地方。其间偶尔会读到学林逸闻趣事,笔者往往录出与朋友同樂,比如下面这一则。这是夏鼐1937年4月1日的日记,抄其中最紧要的一大段在这里:傍晚至李先生处,约他明天到大学学院参观博物馆,曾、俞二女士皆在座,坐到夜深12时许始散。他们所谈的,几可作《儒林外史》读。俞女士很健谈,说有一次在德国,数个人一同游湖,有人套《儒林外史》的句法,说"赵元任雍容大雅","徐志摩文采风流","陈寅恪呆头呆脑","罗志希怪模怪样"。俞大维有一次请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