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日本人人名的读法,普遍的看法是采用训读。但这只是一个模糊且笼统的概念,并且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撑。以具体人名为研究对象,对日本人人名进行分类和统计,采用实证分析法考察日本人人名的音读、训读和音训混合读法。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韵律。  相似文献   

3.
民族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语言接触有不同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词语借用。每种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借词,世界上不存在不掺杂任何外来成分的纯净的语言。汉语和日语也不例外。但究其谱系来看,汉语和日语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按照语法结构来分类,汉语为孤立语,而日语为粘着语。看似两种没有任何相似点的语言却在历史上曾经有着大量的词语借用,相互丰富并相互发展。基于此,主要分析中日汉字词之间借用的起源、阶段过程及未来趋势,以期进一步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汉字绝大部分是自古以来从中国引进的,有极少一部分汉字是日本人模仿汉语的造字法创造出来的,日本人称其为(国字),即和制汉字。和制汉字多为会意字。本文着重分析了比较常见的和制汉字的造字法,通过分析这些和制汉字的造字倾向,窥视出和制汉字的特点,及其所反映的日本的固有文化。  相似文献   

5.
“长头”辨     
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文献中有时可见"长头"一词,它实际上是5个同形词的重叠,共有"长的头部、长的前端部分""高个子""学识渊博的人""长头发""长久""经常""排行最大的""所赚的钱"等8种意义。这8种意义之间可以是一词多义的关系,如第一、二、三种意义以及第五、六种意义;也可以是多词多义的关系,如第一、四、五、七、八种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中的<兰亭集序>,给"曾不知老之将至"的"曾"注音为z(e)ng时,一是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如曾祖、曾孙;二是指人的姓.  相似文献   

7.
“哨棒”作为人们出行时的壮行工具,今人多有误解,对“哨棒”的解释也各不相同。造成误解的原因,盖因受“哨”字字义影响及对《水浒》研究不深入所致。“哨棒”不是能够发声的木棒,它只是“人们出行时用于防身的短棒而已”。  相似文献   

8.
古代东亚地区通行的读书方法"吟诵/素读"对于揭示中日语言文化交流史上的文本解读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指出"吟诵/素读"二者在文化传播上的可对比性,再从"读音及文本对象""、声调性""、唱诵性""、传情性"等四方面阐述二者的音声共性,分析得到"吟诵/素读"同源同步发展的相互关系,最后延伸探讨了从"音读到默读"的阅读方式变迁问题。  相似文献   

9.
因为人们对于"儿子"、"女儿"这两种称呼早已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所以几乎没有人去深入地探求、挖掘其中的文化奥秘。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儿子"、"女儿"这两种家庭称谓在其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是一种"男权"与"女权"的纠葛。  相似文献   

10.
徐程成 《文教资料》2008,(16):50-51
在日本近代作为译词出现的三字和制汉语词非常多.从结构分析的角度来看,在其造词过程中,在词性、意义和形式等方面都受到了源词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词尾汉字的选择上,尽量与英语源词的后缀对应以高效确立一系列新词.但同时在其中也融合了日本人一些独特的汉语构词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在上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亦较为复杂。既作实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也作虚词(语气词、介词等)。有时是代词兼语气词,有时相当于介词加代词(于 是),于是又被称作兼词。作为指示代词的“焉”和所谓兼词的“焉”,前人概括为“用与‘之’同”和“用同‘于之’(或同‘于是’)”。这种解释往往凭现代语感而定,即用现代汉语译文来判断它的词性和用法,这是极不科学的,常常见仁见智,甚至相互抵牾矛盾。文章将同一语境分布中的“之”和“焉”作了比较,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和它们指代的对象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古汉语中绝大多数的指示代词“焉”都不能简单解释为“同‘之’”或“同‘于之’”,实际上“焉”与“之”的区剐是:“之”常作宾语而“焉”常作补语。  相似文献   

12.
“祁连”一词,经师们错误地解释为匈奴语,后代遂以讹传讹。实际上,它是一个地道的汉语词,是“天”或“乾”的古老的缓读分音形式。“天,乾”二字在上古西北方言中音同义通,说明它们具有作为“嵌词”所从分音的单音节词的资格,从“嵌词”和其所自分音的单音节词的语音模式及其二者之间的语音关系分析,“祁连”等形式是“天/乾”的缓读分音形式,这从域外借音中也可以找到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3.
说“扔”     
本文以意义相同而读音相去甚远的普通话“扔”与乌鲁木齐方言(?)这种同源词为例,从历代音韵沿革、现代方言特点、汉藏语系亲属语言等各方面论述了方言调查观象中的语言、词汇划界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朴瑛姬 《考试周刊》2014,(39):20-20
日本人将汉字引入日本,并创造了新的日语词汇,我们称之为日制汉语。本文通过分析日制汉语的造词方法、分类、输入原因、接纳特征,得出中国人对于使用日制汉语没有生疏感,是因为中国和日本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大部分词语一看就可以马上理解词义。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的明治维新过程中,率先将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社会、政治相关的名词翻译成“和制汉语”。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将已经被翻译成“和制汉语”的汉字词汇借用到汉语中,这便是近代中日语言文化交流的起点,其中大多数词语也被沿用至今。20世纪后期,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越发频繁,这期间也陆续有日语词汇被借用或音译为中文。而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新媒体发展,日本流行文化大规模进入中国,由于日语中部分词汇比当代汉语中的词汇更加简洁、准确的表达,这些词汇也就被年轻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流用至汉语中,其中包括直接原样借用日本汉字词并保留其词义的“借形词”;通过音译形式转换为汉语但保留原本词义的“借音词”;亦有通过借音或借形等形式融入至汉语,也有词义与日语原词有些许出入的“变义词”,以及参考日语原词使用的汉字或假名,对其加以改变而来的“变形词”等。当代年轻人在网络平台上使用这些日语词汇的现象颇为常见,这些新词对汉语可能造成的正面及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我们在积极引进丰富汉语词汇的同时,对于这些新词汇的使用也需要适当管制,确保规范使用,以减少对未成年人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登龟”辨     
宋治洲 《语文天地》2011,(21):58-59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版)的中学语文课本(七年级下)选录了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一篇《黠鼠赋》。在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中,作者通过老鼠装死脱逃一事,向人们阐释了做事务必专一的道理。文章写得曲折有致、细腻生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名篇佳作,值得向广大青少  相似文献   

17.
“登龟”辨     
宋治洲 《语文天地》2011,(11):58-59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版)的中学语文课本(七年级下)选录了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一篇《黠鼠赋》。在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中,作者通过老鼠装死脱逃一事,向人们阐释了做事务必专一的道理。文章写得曲折有致、细腻生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名篇佳作,值得向广大青少年推荐。  相似文献   

18.
张国良 《新高考》2007,(10):16-17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规定,现代汉语语音这一知识点,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有:①能够根据注音正确认读汉字。②能够准确认读常用汉字、特别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找出“舡”字的产生时代及其读音变化的轨辙;弄清“舡”字声旁“工”字音变的正常规律;找到“舡”字读音讹化的踪迹及原因;认定“舡”字结构在“六书”的位置;从“舡”字读音讹化看到字书编写的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20.
论汉语的“反义同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反义同词”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汉魏经传训诂文献中就记录保存了的大量例证。晋郭璞注《尔雅》、《方言》,开始了对“反义同词”现象的探讨。钱大昕称为“反训”,胡朴安称为“相反为训”,皆是从训诂角度对“反义同词”的认识运用。“反义同词”形成原因多种,字数众多,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消长分化。而且两个相反意义有时又不易区分,以至有误解误传误用、至今不为人所识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