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复习正比例应用题——“多题一解”(一)先引导学生复习整理正比例意义、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解正比例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及注意点,然后让学生讨论回顾已学过的应用题中,哪些能用正比例方法解  相似文献   

2.
在正比例意义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经历“填表——观察—-讨论—归纳”的学习过程,逐步深入地体会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十分有效的。但如果在学习反比例意义时,还是采用相同的教学程序的话,学生的思维便会“原地踏步”,课堂就缺乏生机。为此,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我没有再用相同的程序教学反比例的意义。而是先让学生猜一猜“成反比例的量会有什么特点”。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在教学“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时,有些老师先让学生画一次函数的图象,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所画图象直观得到“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对于这样的教学,笔者认为,它降低了教学的要求.这是因为学生在小学学习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时,是通过画图观察得到“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的,在初中学习正比例函数时,也是通过画正比例函数图象来观察得到”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现在学习一次函数,如果还是让学  相似文献   

4.
(一)一节课的启示我市河西区闽侯路小学陈美华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向通话”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例如,她在教学“正比例”时,启发学生在争论中获得了清晰而巩固的知识。这节课一开始,教师就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并板书课题——正比例。然后向学生布置阅读教材的内容及其要求。几分钟以后,教师开门见山地提出:什么叫正比例?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挂出写着正比例意义的小黑板。教师认为学生能说出正比例意  相似文献   

5.
教学人教社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12册正比例的意义(例1、例2)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初步学会判断含有具体数据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并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函数思想,对学生进行事物间相互关联变化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可从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常见数量关系引入。在学生说出“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总价除以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国标苏教六年级数学P62—63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的1-3题。【教材简介】教材通过表中数据,首先,让学生充分观察,分析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并且是相互关联的变量。其次,引导学生探索这两种变量变化的规律,并用数量关系式揭示其规律,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后学生逐步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知的应用是新授课中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新知应用的主要形式是练习.设计练习题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习题.例如,“正比例的意义”一节,按教学大纲,学生必须完成以下两项基础目标: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这两个要求未过关,势必影响正比例应用题的学习,因此,教师可设计下面三层新知应用的练习题.  相似文献   

8.
一、活动内容六年制数学第十二册〔用正比例有关知识解决测高问题〕学校大门左侧有两棵大树。问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测量出这棵树的高。二、活动目标1.在活动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有关知识解决测高问题,加深理解相关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国标苏教六年级数学P62—63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的1-3题。【教材简介】教材通过表中数据,首先,让学生充分观察,分析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并且是相互关联的变量。其次,引导学生探索这两种变量变化的规律,并用数量关系式揭示其规律,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后学生逐步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认知分析: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已经有了研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经验与方法,明确了一次函数的概念,初步获得了“画图——看图——说话”这一主线活动的经验与体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就是本节课的“生长点”,它的正向迁移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6页例1,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相似文献   

12.
为了巩固正比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设计了“一表多变”的练习。学生通过一张表的不断变换,能够由浅入深地分析解答不同要求的问题,了解从正比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比例的意义由于它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因此,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抓住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商一定)这个关键,引导学生从典型的材料中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在正确理解意义的基础上,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是我教学正比例的意义第一教时的打算。教材: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5.正比例》例1、例2。教学要求: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初步学会判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是小学阶段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往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后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仍会有不少疏漏。比如,判断“圆的直径一定,圆的周长和圆周率成正比例”,“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成正比例”,学生会认为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导学内容]“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教材是把两者分开编排的 ,教学时一般也是先教“正比例的意义” ,再教“反比例的意义” ,继而上一堂辨比性的练习课 ,以此巩固概念。笔者认为 ,正、反比例都是在研究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 ,按“部分———部分———整体”的思想教学不利于学生迅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把它们集中起来遵循“”的教学思想 ,可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的结构 ,也使学生在正、反比例意义的相互迁移、比照中强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实现有意义学习。[导学设计]一、整体入手强化感知1 导入。…  相似文献   

16.
案例一:解脱"教学程序"的重复 在正比例意义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经历"填表-观察-讨论-归纳"的学习过程,逐步深入地体会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十分有效的.但如果在学习反比例意义时,还是采用相同的教学程序的话,学生的思维便会"原地踏步",课堂就缺乏生机.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下同),第四个单元是比和比例,在讲了正反比例的概念后,有的教师说:“比例分为正比例和反比例。”笔者认为把比例分为正比例和反比例是错误的。该册数学第47页的题目为“四、比和比例”。在这部分内容中先后讲了““4.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第58页),“5.正比例”(第62页)和“6.反比例”(第70页)。从这部分教材的编排顺序上看,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按梯形结构编排的,以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应用题→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应用题为序。其纵向联系不十分紧密,所遵循的是单一的认识习惯和思维方法。学生学习中,对正,反比例概念容易混淆。为此,不得不被动地安排较多的对比练习进行弥补,以致教学时间过长,教学效果欠佳。笔者在教学时,重新组织知识结构,以正比例意义反比例意义正比例应用题反比例应用题为序,来用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法,把正反比例知识组织成一个网络结构,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正、反  相似文献   

19.
<正>《正比例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建立正比例的概念。对于概念教学,老师常常教得辛苦,学生理解不透。我认为应让学生反复感知,形成充分的感性认识,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促进学生经历理性思考从而形成概念。我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这一内容时就是这样做的。【教学片段】[片段一](精心设计讨论题,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师出示例1的表格(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并根  相似文献   

20.
概念教学与发展思维──谈正比例意义的教学兰州市城关区教研室姜淑明一、启发思考,形成概念,发展思维启发教学的实质在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应在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和规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方法揭示成正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