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些天去参加一个会,散会时随口对另一家媒体的一个朋友说了句:“要回去写消息”,朋友笑着回了句“副总编还写啥消息”。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记者可以不写稿子?  相似文献   

2.
1984年10月,在社会闯荡了几年的我终于于22岁那年圆了龆年的梦幻,走到记者、编辑的岗位上,于是,我写下,发表了2100篇新闻,近百篇政治、经济论文、调查报告、内参,一百多篇新闻论文,一批文学作品,出版了专著《新闻开发法》。我的身份是农民(户口在农村)。回眸往昔,在一串串不  相似文献   

3.
人物采访是新闻记者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不少获奖的新闻作品,人物采写都比较成功,写得好的作品,往往通过对人物的采访和写作,能反映一件大的事件或者反映一个事物的侧面和正在进行中的一个运动成果。  相似文献   

4.
一次,我去采访一个厂长。不知为什么,初次见面厂长就对我很冷淡。凭着记者特有的涵养,一来二去,我终于和这位厂长搞熟了。于是我直率地提出了个问题:似乎您不喜欢记者,为什么?厂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讲了件事:有位记者曾经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便提出要在厂里买台电冰箱。厂长以出厂价格,给他弄了一台。当时没有付钱。过了一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  相似文献   

5.
愤怒出诗人公元1999年5月9日,农历己卯年三月廿四日,星期日。外国的“母亲节”。这本是一个普通的休息日。早晨,我因多日颠簸劳累而致26年前在“五·七干校”时落下的腰伤顽症再次复发,正僵躺在床上迷迷糊糊。突然,一阵阵激昂的口号声传来,我一下惊醒了,咬牙挪起身子,蹭到窗前探望,只见几所高校的青年学生高擎着校旗,举着一面面白布横幅、标语,高呼着“抗议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反对霸权,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等口号,正陆续从西向东或从北往南折向东,时而迈着整齐雄壮的步伐,时而一段小跑,前进,前进…  相似文献   

6.
我想当记者     
姜爱东 《军事记者》2012,(11):70-70
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干企业家,我的理想是当新闻记者。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做记者的通讯员,不是好通讯员。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见官大三级,党委会都可列席参加。在一些人看来.记者的职业是最超脱的,闲云野鹤,东南西北,信笔所至,名利双收。也有人觉得,记者的胸膛包着一颗正义的心,当弱者受了委屈时,不找法院找记者;也有人把记者当成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刀笔吏”。有人问我怎么想,我答不出,因为我“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我就是想当记者。今年初,外地一位素昧平生的青年给我来信说他写了上百篇稿子没有发表.问他能不能当记者.还说要不要给编辑部送礼。  相似文献   

7.
在基层,虽然难以遇到“大记者”、“名记者”光顾,但是,省、市、县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每年我却要接待不下十来个.可以肯定地说,我所接待的记者中,有的思想敏锐,有的务实求真,有的勤奋刻苦,有的公正廉明.他们都不愧为党的新闻工作者、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这一神圣的称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尤其是原《湖北日报》摄影部主任光羊老师,更是叫我难以忘记的一名好记者.1994年9月中旬的一天,镇党政办公室通知我,说是湖北日报一名记者来镇里采访,要我代表镇里陪同他“全程采访”.待我赶到镇里时,办公室的同志告知,记者已下榻在镇政府客室里.镇政府客室异常简陋,室中两床一桌,既无卫生间,也没有一台电视机,床是硬板床,桌是办公桌.我说:“怎么能把省报的记者安排到客室里住呢?”办公室的同志说,这记者坚持不住宾馆哩!办公室的同志把我领到客室,刚介绍完,光羊老师就一把拉住我的手,十分热情地说:“曾馆长,我打扰你了,实在对不起!我叫光羊,姓李,你就叫我李同志吧!”李记者一脸慈祥的笑容,头发花白,微胖的身体显得十分稳健.在办公室的同志离开客室  相似文献   

8.
我们中国人向来重视采风——此风者,非空气流动之自然风,而是指民歌、民谣、民谚。古代皇朝,大都设有采风官,“所以观风俗,知  相似文献   

9.
作为《光明日报》驻外记者,我在日内瓦这个著名的国际会议城和联合国欧洲办事处所在地工作了4年多,参加过一些比较重大的国际新闻报道。我深深体会到国际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和集团利益性。 现代社会,人们关注的问题早已超出了本国、本地区范围。许多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记者活跃在战场、各类灾难和人道救援现场以及重大的国际会议会场。随着通讯事业的迅猛发展,通讯手段越来越多,公众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泛。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卫星通信和电子邮件等每时每刻向人们传送着大量信  相似文献   

10.
1988年我走上新闻岗位,至今已22年.一个最大的切身感悟就是,新疆的新闻工作者要比内地同行更加具有政治责任感、新闻事业心、雷厉风行作风和开拓创新精神,才能在大漠、草原、高山、湖泊里采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1.
我在美国当记者宋晓刚1993年9月13日,关于巴勒斯但白治和平协议的签字仪式在美国白宫南草坪举行。上千人出席这个举世瞩目的仪式,各国媒体更是争先派记者采访,美国的CNN等电视台从天不在便开始由最大牌的主持人邀请中东问题专家做各种现场新闻分析转播,上百...  相似文献   

12.
准时与坐冷板凳 在香港采访,时间观念似乎变得非常重要。 应香港贸易发展局之邀,自穗赴港采访之前,我已经得到了一份日程表,上面开列了所有应该采访的厂商名字、地址、电话,最后是采访时间,并不是年月日,而是从上午或者下午几点到几点,详细列明,一丝不苟。对方有话:那是事先电话约好了的,务必准时。 第一天去采访的那个公司,在一个冷清的大厦群里。边找边问,不觉时间已过,迟到了!对方见到我虽然没有说什么,但那表情隐约就是:你没有准时!……至于还有什么别的就难说了。我不觉尴尬,赶紧解释一番问路之难,接着忙不迭地进入正题…… 以后几天自然早早出门,不敢迟到。我发觉一般来说,只要准时到达,对方总是已经恭候,而且能立刻接受采访,并没有以往在广州采访常见的那种“扑空”的烦恼,或者“你先坐,我忙完这些再谈”之类不讲道理的推托。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记者,在现今这个年代,能有一段在西藏生活的经历,是自己的幸运。现代记者的三个标志是:操作电脑、开车、外语。一个好的记者,还应该有良好的思想素养,扎实的文字功底,丰富的阅历,还有就是勤奋。有此四者,方可将所见所闻意到笔到,行之于文,绘就于章。我不能算一个好记者,但我拥有引以自豪的丰富经历。在西藏这许多年的经历,已积淀为我人生的经验。我以为的“经历”,包含了经历中的发现。仅有经历不够,没有发现,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有了发现,经历才有光彩。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记者,在现今这个年代,能有一段在西藏生活的经历,是自己的幸运。现代记者的三个标志是:操作电脑、开车、外语。一个好的记者,还应该有良好的思想素养,扎实的文字功底,丰富的阅历,还有就是勤奋。有此四者,方可将所见所闻意到笔到,行之于文,绘就于章。我不能算一个好记者,但我拥有引以自豪的丰富经历。在西藏  相似文献   

15.
“11月8日”这个日子,对于记者来说,不是一个狂欢的节日,也不是一个放松的日子。这一天,没有休假没有干杯也没有鲜花,报纸照常出版,电视广播照常播出,记者照常踏破铁鞋寻觅着;这一天,仅仅意味着要一如既往地勤奋工作,更是一年一度的提醒——被人们称作“记者”的人,永远不要忘记了做记者的职责和使命。  相似文献   

16.
1984年初夏,我第一次下乡采访.乘坐的老式吉普车从海拔5000多米的色齐拉山下来时.迎面驶来一辆大货车。狭窄的山道一边是峭壁,一边是上千米的深谷,吉普车辗着深谷的边缘避让着。可因路基比较松软.使车子后的右轮胎不停地往深谷倾斜。望着不见底的深渊,我吓得闭上了眼.心想这回没救了。就在开车的师傅高喊:“打开车门,跳车!”的一刹那,车子却奇迹般地冲上了路基。可没走多久,又到了一个叫“排龙  相似文献   

17.
1960年3月,我被调到新华社北京分社(同时是人民日报北京记者站)当记者。调我们这些人当记者,是社长莫艾的主意。他在一次会议上说,从工厂、“农村等基层单位选调干部,是充实记者力量、加强队伍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初识莫艾 我认识莫艾是在1958年,那年7月,少奇同志到石景山钢铁公司蹲点调查,住了四天。我作为公司党办负责人,担任记录和做一些联络工作。莫艾同志采访了少奇同志到公司后头两天的活动,应公司党委的要求,第一天晚上,他帮助我核对记录。他面带微笑,态度谦逊,待人友善,一点也没有大记者的架子,给我留…  相似文献   

18.
刘枫 《新闻传播》2007,(3):35-38
回想起来,自己这大半辈子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当记者——从青年到中年,一直朝着一个目标去努力——做一名忠于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9.
岁月匆匆。今年初,我结束了在美国的四年记者生活,回到新华社国际部工作。回想这几年,既紧张艰苦,又充实难忘。在美国当记者,机遇多,挑战和考验也多。在那里,我采访过许多人,值得回忆的事情也不少。下面几段经历,是印象最深的。 长岛采访王嘉廉 出国长驻的人都说,回国之前特别忙。去年底,当我接到总社的调令准备回国时,也颇有同感。但我想,再忙也要去采访一个人,那就是美国联合电脑公司(简称CA公司)董事长兼执行总裁王嘉廉,他的英文名字叫Charles(查尔斯)。  相似文献   

20.
"战地记者",一个值得羡慕和崇敬的名号.我一直心向往之. 2003年春天,精确制导导弹流星般刺破巴格达夜空.美军铁定了心思推翻萨达姆政权,而伊拉克人注定要面临长期的动荡与恐慌.当年7月,我赴伊工作,也成了一名在战乱地区工作的新华社记者.在经历了一次次爆炸、目睹了一幕幕惨状、品尝了一场场酸甜苦辣之后才发现,"战地记者"的名头原来是需要勇气和决心来换取的,容不得半点懈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