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技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散句则是比较自由的句子,一般来说,骈句之外的句子都可以看成是散句。骈散结合,指的是骈句和散句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使用。这种方法,往往也会呈现长短句的形式,使文章节奏明快,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加强了文章的韵律美。在冯骥才的《泥人张》一文中,有两个片段很精彩:1.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相似文献   

2.
整散结合法     
《新读写》2010,(7):118-122
整散结合法是指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使用。所谓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宇数大体相等、排列整齐的一组句子。所谓散句。是指结构不同、长短不齐的一组句子,或者说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句子。巧用整旬,整齐匀称,增加语言的对称美和均衡美。  相似文献   

3.
有一种表达形式,前后对应,整齐优美,像对偶,又没有对偶那么死板,像骈句,又比骈句活泼细致,我们称之为"对应表述". 在行文中,这种"对应表述"往往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 一、匀称的结构美.由于前后并列对应,比起文中众多的散句就显得整齐,即使句子很长,也不失飘逸之美.如佳作《为你而快乐》的开篇是这样的:"花儿悄悄地落下,可它仍然带着微笑,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小草渐渐地枯萎,可它依旧显得快乐,因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由对应句构成一段,加上前后有相同的词语相照应,又分别引用了诗句,显得匀称而整齐.  相似文献   

4.
骈句成语是指由结构上基本对称的前后两部分组合起来的成语。它在语法上一般表现为复句结构,在修辞上大多采用对偶手法,在运用中表现为全式和略式两种形态,有着四言成语难以替代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骈散文均开始兴盛且相互对立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清初骈散合一思想较以往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为骈文存在的合理性辩护;二是骈散相间,在文章创作中骈句与散句交替使用;三是从更高的层面来统摄骈文与散文,淡化二者形式上的区别.尽管清初骈散合一思想仍表现出骈文对散文的攀附,但为骈文在乾嘉时期的全面复兴做了理论上的支撑,也为乾嘉时期骈散合一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作为骈文理论的集大成者,孙德谦全面继承了有清一代“骈散合一”的思想,但侧重于“骈散兼行”,即骈句与散句并用.在孙德谦看来,“骈散兼行”能使骈文具有舒缓的气韵,而这种舒缓之气正是骈文区别于散文的本质特征.孙德谦“骈散合一”思想既能融合骈句、散句各自的优势,又保持了骈文、散文各自的特色,解决了以往“骈散合一”论者既要骈句、散句合域,又要骈文、散文分疆的矛盾,这是其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7.
互文和对偶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互文,就是上下两句互相关联交错,上下文结合,获得一个完整的意思.对偶,就是用结构类似或相同的一对句子或句子成分,表达一个意思的两面或两层,或两个相对的意思.互文和对偶极其相似,我们要仔细考虑、弄清含义.  相似文献   

8.
整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排列整齐的一组句子。整句多使用对偶句、排比句、对比句、反复句。也使用具有同一种关系的复句。整句的修辞作用是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可以起到强调某种意义和加强语势的作用。散句指结构不同、长短不齐的一组句子。散句的作用是活泼自然,富有变换,无呆板、单调之感。恰当地交替使用整句和散句.可以收到生动活泼、挥洒自如而有节奏鲜明、气势贯通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骈散结合之美的生成有其多方面的依据.先秦圣贤典籍中的骈散同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奇偶共存是骈散结合美生成的原始生发依据;文章写作论中讲究骈散并用是骈散结合美的理论生成依据;创作实践中的成败经验是骈散结合美的现实生成依据.  相似文献   

10.
韩愈“古文”中的“骈文成分”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和古文运动的深入,呈递减之势。这些成分集中分布在议论性和抒情性的文体中,在叙事性文体中,句式则以纯正散体为多。借助骈句议论和抒情而纯用散句叙事的文体特征,甚至经常表现在同一篇文章之中。韩文中还存在着宇教和平仄基本保持着“四六文”的原有特征、而两句间的对偶和韵律已不复存在的“亚骈句”形态。  相似文献   

11.
句子与句群的关系是指这么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句群内的每一个句子与整个句群的关系.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靠句序或关联词组合成一个句群时,每一个句子就成为这个句群中的一部分,对表达句群的中心语义有不同的功用.根据各句在句群中所处的位置及功用,它们与句群的关系分别是:始发句提出句群的话题,揭示中心语义.始发句指句群的第一个句子,或第一和第二两个句子.后续句在整个句群中起承上的作用,说明中心义.后续句即紧接始发句后面句子,可能是一  相似文献   

12.
李兆洛的"骈散合一"思想,就是在骈散同源的基础上,从"宗两汉"、"相杂而迭用"、骈散兼作三方面来调和骈散对立的思想。针对当时古文之弊和骈文之失,李兆洛提倡"宗两汉",在语言上要求骈句与散句"相杂而迭用",在文体上要求骈散兼作。李兆洛"骈散合一"思想是全面、彻底地调和骈散对立的批评思想,不仅在当时为骈散的调和树立了鲜明旗帜,对后来的骈文批评家如曾国藩、谭献、朱一新、孙德谦等人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清代中期的骈散合一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是论述骈散文并存的必然性,其次是强调骈散文“道通为一”,第三是主张骈句与散句“相杂迭用”。这三方面内容,较清初均有明显的深化。影响有二:一是下开晚清标举效法魏、晋文的风气,二是在骈散合一的探讨中,发展了骈文文气理论,在骈文文论中“气”的概念从辞章之论发展为气韵之说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浅谈对偶     
对偶就是“对对子”,对联就是对偶句.对偶是两个句子相对,所谓“相对”是指哪些方面呢?有严式和宽式的分别,严式要求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拗,没有重复的字。一、严式: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自嘲》)这首诗的第三、四,五、六句都是对偶句。拿五六句来说,两句字数相等,都是七个字,结构也相同.都是“状—谓—宾”式,词性相对,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很严整。平仄相拗,前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后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很工整,两句没有重复字.这足严格的对偶.律诗要求第三、四句,五、六句是这样严式的对偶.绝句不用对仗,若用可以在第一二句,极少数在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散句,什么是整句?散句是指结构不同、长短不齐的句子.例如:“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不能够.”(鲁迅《朝花夕拾·小引》)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近、句式匀称的一类句子.整句往往运用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6.
七言歌行体制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齐梁至盛唐。诗坛上逐渐流行一种诗体,后人称为七言歌行,其基本特征是,四句一转韵(间或有二、六、八等句一转,但仍以四句一转为主体),韵脚平仄互递,篇制较长。四句之中,一、二、四句压韵,往往前二句为散句,后二句为偶句;六句一转则两散四骈;八句则两散四胼两散。同时出现大量平仄协调的律句。对这种诗体,前人偶有零星的论述,但至今未有人作系统的专题研究。本文努力联系具体作品,结合有关记载,并运用统计手段,试图对其源起,演化等问题作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聪聪:王老师,把句子合并起来就是把句子一句挨(āi)一句抄在一起吗?王老师:错了,并不是任何两句话都可以合成一句话的。聪聪:那有什么条件吗?王老师:是的。要合并的两句话的话题必须是相同的。我们可以先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可省略第二句的主语,把第一句的句号改为逗号,连起来,两句话就合成一句话了。聪聪:王老师,举个例子吧。王老师:行。如原句:文文打开窗子。文文呼吸新鲜空气。合成句:文文打开窗子,呼吸新鲜空气。聪聪:噢,我明白了。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后,句子表达的意思不变,但语句更简洁了。王老师:确实是这样。☆边读边练☆把两句话…  相似文献   

18.
说话或做文章,应力避平板。俗话说:“文似看山不直平”,亦即指遣词炼句要富于变化,要有起伏,忌避重样和落俗套,这是语言生动活泼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篇文章的语言格式过于平板,势必令人生厌,不愿卒读。要使文章吸引读者,除了要有很好的思想内容外,还要锤炼出富于变化,绰约多姿的句式。本文特对句式变化中“整散结合”、“长短交错”两个重要技法作简要分析。一、整散结合整句和散句是从句子的结构而言的。“整”是整齐的意思,“散”是参差不齐的意思。我们说话或做文章,常常用一些结构不同,格式各异,长短不一的句子,这叫…  相似文献   

19.
《口技》在行文上采用了散句中相杂骈偶的句式。这种散中寓整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转折多变,错落有致,表现了语言的参差美。散句讲求语言平易流畅,错综变化;骈语则讲求句式匀称对仗,整  相似文献   

20.
《送思果》是一篇以别愁写乡愁的散文。文章物象与意象融合 ,骈句与散句混用 ,长句与短句参差 ,文言和白话交融 ,别愁和乡愁叠加 ,抒情写境 ,浓而不露 ,如水墨画一般含蓄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