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部新闻自由的出现与发展是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体地说,是新闻自由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就时间观念上来说,新闻自由与内部新闻自由有“先”“后”之分;就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来讲,新闻自由与内部新闻自由又有“外”“内”之分。这里的“先”“后”、“外”“内”只是相对而言的。新闻自由的出现与发展使内部新闻自由有了存在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一些学生在闹事中,提出了“争取新闻自由”的口号。开始,颇觉纳闷:与新闻事业很少接触的青年学生,为什么对“新闻自由”如此热衷?细细思察,此乃事出有因。近年来,新闻界有的人对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持有异议;有的热衷于揭露黑暗面;还有的大声疾呼“要争取新闻自由”。可见,那些天真的同学们只是跟着新闻界某些人叫喊而已。近代新闻事业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社会集团、政党、阶级、政府实现自己政治目标或  相似文献   

3.
“新闻自由”概念不科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自由”概念不科学宋建武“新闻自由”是我国新闻界习用已久的一个概念,与这个概念相关的问题,一直是新闻界的“热门话题”。笔者在学习研究中;曾经感觉到“新闻自由”概念不够准确;难以严格界定,近日读到喻权域同志在一次会议上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更引发了笔...  相似文献   

4.
1942年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在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人亨利·卢斯的邀请下,领导一群大学教授组成了哈钦斯委员会,以局外人和学者的身份探讨大众传播界的一些问题.该委员会于1947年发表的总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提出新闻自由的维护需要政府参与,这与新闻从业者所呼吁的新闻自由可谓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5.
令全世界瞩目的海湾战争已经结束了,但美国新闻界与军方的战斗却仍在进行。在海湾战争之前和整个进程中,新闻界和国防部就相互攻击,一方使用的武器是“新闻自由”,另一方使用的武器则是“国家秘益”。虽则几经交手,互有让步,坦战争一结束,新闻界还是向纽约地方法院提出起诉,控告国防部在海湾冲突中违宪。美国新闻学者迈克尔·马辛说,这个官司肯定会不了了之,但它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借此提请美国公众注意,军方可能把“新闻自由”完全葬送掉。  相似文献   

6.
1986年前后,胡绩伟同志连续发表了《谈谈“新闻自由”的自由》《社会主义新闻法是新闻自由的保护法》《新闻自由与民主制度》等文章(见《新闻自由论集》,文汇出版社1988年出版),阐明了他关于新闻自由的主张。胡绩伟的新闻自由观,虽然不像他那“党报的党性和人民性”理论那么集中、系统,但在新闻界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当我们评论胡绩伟的新闻观点  相似文献   

7.
植根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新闻自由是一种自由至上主义(Libenarian)。到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新闻界,自由,依然是一个神圣的词汇,一个人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和神圣的境界。而责任,其时却是一个令人陌生的“不速之客”。但这个不速之客还是到来了!  相似文献   

8.
人们都还清楚地记得,里根在竞选总统时,曾向新闻界发表过关于新闻自由的讲话,他说:“新闻自由是我们民主制度的柱石,是全体美国人的自由、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基础。”他在讲话中还说到新闻自由在民主权利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因而,他保证他将和他的幕僚们都来关心新闻自由,并且有意识地来捍卫这种自由权利。里根的话说得何等响亮而动  相似文献   

9.
邓小红 《青年记者》2009,(18):50-50
1942年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183;哈钦斯在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人亨利&#183;卢斯的邀请下,领导一群大学教授组成了哈钦斯委员会,以局外人和学者的身份探讨大众传播界的一些问题。该委员会于1947年发表的总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提出新闻自由的维护需要政府参与,这与新闻从业者所呼吁的新闻自由可谓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10.
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观点,作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一部分,近年来在社会上颇为流行。社会上有些人鼓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企图把“两党制”、“三权分立”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照搬到中国来,新闻界也有一些人想在中国照搬西方的新闻自由,形成对党和政府施加压力的“第四势力”,所以和这一错误思潮的斗争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特工门事件”曾被美联社评为2005年的十大新闻事件。该事件对美国政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新闻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使美国一直引以为荣的新闻自由大幅退步,记的获罪与入狱,使得美国新闻界人士人人自危。我们应该从美国政界和新闻界对“特工门”的处理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新闻法制建设。本尝试以“特工门事件”为样本,从新闻法、新闻管理体制、新闻自由体制和新闻职业道德等方面分析美国的新闻法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1986年前后,胡绩伟同志连续发表了《谈谈“新闻自由”的自由》《社会主义新闻法是新闻自由的保护法》《新闻自由与民主制度》等文章(见《新闻自由论集》,文汇出版社1988年出版),阐明了他关于新闻自由的主张。胡绩伟的新闻自由观,虽然不像他那“党报的党性和人民性”理论那么集中、系统,但在新闻界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当我们评论胡绩伟的新闻观点时,不能不剖析一下他在新闻自由问题上的一些观点,以便正本清源,辨明是非,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的新闻自由观。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新闻立法为什么迟迟不能出台?据说是在对新闻自由的认识上有分歧。那么,何为新闻自由和新闻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在理论上作出回答,更需要付诸实践来检验。本文从新闻自由与新闻立法的社会功能方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新闻自由是新闻工作者向全社会负责的基本权利,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新闻自由最初是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在1644年提出的.三个多世纪来经过不断发展和充实,作为一种思想、一个原则和一项权利为全世界新闻界所接受所承认。所以一谈到“新闻”,人们就会自  相似文献   

14.
博览     
怎样衡量新闻自由的程度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一些新闻学者提出从二十三个方面去考察新闻自由的程度。一、对新闻界的法律控制状况。如涉及到政府审查,保守秘密、撤销停办等方面的法律。二、对新闻界的非法律控制状况。如威胁、暴力、没收等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两年多以前的那场政治风波,新闻界一些人也卷了进去。他们在游行时高喊口号,要:“争取新闻自由”。社会主义中国没有新闻自由吗?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上说,答案都恰好相反:社会主义不仅有新闻自由,而且比起资本主义新闻自由来更广泛、更合理、更先进。同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方面的优越性一样,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也是这边独好! 近两年来,在批评资产阶级新闻自由观点的过程中,从正面专门论述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文章很少见到,有些文章也谈到社会主义有新闻自由,作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和探索。但是给人一种总的印象是,说到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就不是那么理直气壮,似乎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不如资本主义的好。实际情况当然不是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新闻自由问题争论不休,但大多是纸上谈兵。在1989年学潮、动乱、暴乱期间,新闻自由是个热门话题,从理论到实践着实较量了一番,显示出分歧之大。 (1)胡绩伟、严家其、钦本立等人主张的新闻自由的实质是什么? 上海市委1989年4月26日宣布:鉴于钦本立同志严重违反纪律,决定停止其《世界经济导报》总编辑职务,并对《导报》进行整顿。围绕这一问题,在新闻界内引起了激烈争论,成了那次风波中的焦点之一。首先发难的是严家其、许良英、苏绍智、包遵信以及理论界、新闻界、文艺界一些头面人物,在4月28日以“捍卫新闻自由”为题,发出致中共上海市委的公开信,指责上海市委的做法“侵犯了新闻自由”。5月4日,“北京高校学生游行”新闻照片上,出现“声援《世界经济导报》”的标语。5月9日,首都32个单位的1013名新闻工作者的签名信递交全国记协,要求同党中央主管宣传工作的负责同志对话,对话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世界经济导报》被整顿,该报总编辑钦本立同志被停职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6,(3)
关于美国新闻界“监督政府”文/车英,王河洛美国所谓“最能体现新闻自由”的是“新闻界监督政府”.这一对形式上的“监督”与“被监督”有时也会在新闻界与总统之间发生较为激烈的冲突。美国新闻学家门认为其主要根源之一就是新闻界选择新闻的方式与价值观问题,他们信...  相似文献   

18.
令全世界瞩目的海湾战争已经结束了,但美国新闻界与军方的战斗却仍在进行。在海湾战争之前和整个进程中,新闻界和国防部就相互攻击,一方使用的武器是“新闻自由”,另一方使用的武器则是“国家利益”。虽则几经交手,互有让步,但战争一结束,新闻界还是向纽约地方法院提出起诉,控告国防部在海湾冲突中违宪。美国新闻学者迈克尔·马辛说,这个官司肯定  相似文献   

19.
新闻自由是新闻界追求的理想。然而,历史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照理想家的设计进行的。新闻自由一次次地被滥用,黄色新闻泛滥,报业的垄断越来越违背公意,使得美国公众对新闻界的信任急剧下降。1973年,由于美国新闻界爆出“水门丑闻”,新闻界的信任度处于最佳状态。路易·哈理斯民意测验中心进行了一次全国抽样测验,在1498位受调查者中,有41%的人认为  相似文献   

20.
博览     
怎样衡量新闻自由的程度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一些新闻学者提出从二十三个方面去考察新闻自由的程度。一、对新闻界的法律控制状况。如涉及到政府审查、保守秘密、撤销停办等方面的法律。二、对新闻界的非法律控制状况。如威胁、暴力、没收等方面的情况。三、诽谤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