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课文注释“三径”为“院中的小路”,这不算错。但这句话的真正所指却没有讲清,“三径”实指隐居。《三辅决录》:西汉人“蒋诩,字元卿,舍中三径,惟羊仲、求仲从之游,皆挫廉逃名不出。”这是说蒋诩过着隐居生活,院子里有三条路,以便羊仲、求仲与他交往,而不再接待其他客人。这三个人都是不做官逃避名位的。所以,正确理解“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就是:“离从前的隐居生活有一段时间了,但是我的气节却没有改变(松菊是忠贞坚强的象征)”,这句话明为写实,实是抒情,读者不知其出典,是很难领会陶渊明的言…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旧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课文注释“三径”为“院中的小路”,这不算错。但这句话的真正所指却没有讲清。原来,“三径”是指隐居。《陶渊明传》云:“(渊明)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借代为作县令,出典见《论语》),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  相似文献   

3.
三径 陶潜《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的句子 ,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剑先有是赠》 :“明月好同三径夜 ,绿杨宜作两家春。”长亭 驿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 ,五里设一短亭 ,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柳岸 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 ,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鸿鹄 《史记·陈涉世家》载 ,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 ,后揭竿起义于大…  相似文献   

4.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5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  相似文献   

5.
舟遥遥以轻飚,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慑晨光之喜熹。乃瞻横宇,载欣戴奔.僮仆欢迎,稚予侯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筋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遇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焉焉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相似文献   

6.
2013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诗歌赏析题用王维《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五律一首.原诗云: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诗见《王右丞集笺注》卷七) 试卷16题: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4分) 案:摩诘此诗,"过"凡两见.一为诗题——"见过"连用,解释为拜访,此无异议.一即颈联,为考卷出题点. 首联"松菊荒三径",出《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诗人自比渊明处士,以见品节.下句引庄周《天下篇》"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以显其学.  相似文献   

7.
“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总能找到时间。”这句话像一个响亮的耳光,羞辱着所有被时间追债的现代人。“我太忙了……”、“我没有办法……”,每一个说出这句话的人,都是在宣布,自己丧失了对时间的主权。  相似文献   

8.
《陈涉世家》中有句话:“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新编人教本初中语文教材却将这句话中的“九百”写成了“900”(见新编人教本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P197),我们认为,这样处理古文献中的数词是不慎重、不科学的。理由如下:一、中国古典文献中没有阿拉伯数字。清代以前的古文献中,涉及数字的概念是不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甚至连标页码都不用阿拉伯数字,而是用汉字表示,这才与中国古代数字书写方式相符,是科学的。《史记》中就写成“九百”,采用的是古汉语的写法,是符合历史习惯的。二、阿拉伯数字是近代才从西方…  相似文献   

9.
张健 《阅读与鉴赏》2002,(11):68-69
简帧有句话,“想人想得很了,也就淡淡的”,晏几道也说“情到深处,红笺为无色”,初看不合情理,细想却回味无穷。那种呕心沥血,刻骨相思,与这两句话可算丝丝人扣。读柯原的《思念》,我很自然地想起了简帧的话: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教学应用题教学中,我注意帮助学生抓住应用题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说法转换的训练,取得了事半功倍之效。所谓说法转换,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换一句话说,使隐含的内容明朗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例1、三年级一班有男生20人,男生比女生少10人,全班共有学生多少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男生比女生少10人,因此这句话直接关系到“求女生人数的方法”问团,而求女生人数则是整个解题过程中关键的一步,也是令学生费解举棋不定的一步。我就引导学生仔细审题,动脑思考,把这句话转换成如下几种说法:A女生比男生多10人。B、男生再加10…  相似文献   

11.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有一句名言:“语文是百科之母。”这句话讲得太好了!七个字就概括了、说明了、肯定了语文的学理价值和教育作用。遗憾的是至今仍有不少人未能充分理解这句话的重大意义。有人认为在各级学校的各门学科中,语文向来与诸科并列,就说它是“主科”吧,也与数理化外四科并列,怎么能称之为“百科”之母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人的任何活动都靠思维指挥,而思维的实体是语言,文字是语言的书面形式。没有语文,哪有百科?这还不明白吗?  相似文献   

12.
这些三字词语我们经常会用到,可是要细究词语的来源,很多人就说不上了,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破天荒 唐朝时期,荆州地区50多年没有举人到京城应考中过进士,因此被称为"天荒"。直到唐宣宗时期,有一个荆州举人刘蜕中了进士,破了"天荒"。荆州魏国公崔铉特地奖励他70万钱。刘蜕没有接受并回信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这就是“破天荒”的来历,比喻头一回,或很久没有发生过的事。  相似文献   

13.
“枕流漱石”是个成语,它的来历是这样的:西晋文学家孙楚,性情傲慢,不满社会现实,年方四十就打算避世隐居。他曾对王济说:“我欲枕流漱石。”“枕流漱石”是孙楚想象中的那种闲适的隐居生活。可这句话是讲不通的。于是王济就反问他:“流水怎么枕?石头怎能漱口?”显然,孙楚是把“枕石漱流”误说为“枕流漱石”了,他却灵机一动回答说:“枕流是想洗我的耳朵,漱石是想磨砺我的牙齿啊!”孙楚不愧是个才藻卓绝的诗赋文人,经他这样巧辩,一句荒唐怪诞之词顿时自  相似文献   

14.
在读中国史书时,当一个朝代被认为是盛世的时候,史家就会用这两句话来形容:“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利用不竭而民不知”,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下的财富日渐增多,可是老百姓的税赋却没有增加,国库里的钱越来越多,可是老百姓却没有觉得自己被剥夺了。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在二十岁前有一段交游活动,这段交游活动大体发生在他丧父以后.只是由于他与世不合,所以二十以后才隐居不出.后年近三十为生活所迫,也因心中犹存幻想,所以才又再次尝试着步入仕途,先后仕州祭酒、桓玄、刘裕、刘敬宣及彭泽令.《与子俨等疏》:“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五十”实乃“十五”之误。  相似文献   

16.
天下没有足赤之金 ,也少有无疵之文。吹毛求疵固然不好 ,若是发现书中或文中确实有“疵” ,那就理所当然地要“求疵”。前人和今人的读书经验告诉我们 ,“求疵”是很好的读书习惯 ,既可以练就眼光 ,又可以磨砺思维。人们常说 :“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这句话对于读书同样适用。不会读书的人 ,只会“看热闹” ,跟着别人喝彩叫好 ,不可能发现书中的毛病和差错 ,即所谓“疵” ,也就不可能去“求疵”。而善于读书的人 ,却能“看门道”。不仅能看出书中精妙 ,还能发现书中瑕疵 ,犹如高明的玉石鉴赏家能发现玉石上的斑点一样。所以“吹毛求瑕…  相似文献   

17.
小议和谐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冯小刚导演的贺岁大片《天下无贼》,那里面“大光头”有几句话是让人十分振奋的,就如“有组织,无纪律”, 这句话就道破了和谐的重要性。一个组织在有实在势力的情况下却因没有实在的纪律而缺少了完整,致使最后一击即破,这就是缺乏和谐的结果。由此可见和谐的重要。  相似文献   

18.
卜玟涵 《作文》2023,(43):26-27
<正>有一句古话:“近墨者黑。”意思是说,经常与不好的环境或人接触,就会逐渐向不好的方向发展。这句话强调的是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大。也不能说这句话没有道理。一块白布放在染缸附近,年深日久,即使不直接接触染液,也会变了颜色。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尔虞我诈、偷摸扒窃的环境里,耳濡目染,也会跟着变坏。  相似文献   

19.
杨婷 《辅导员》2014,(22):58-59
一、语文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 语文——国文母语,当这个词一说出来的时候,就给人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但是近些年来,语文课堂出现了这样一种状况,大部分学生都反映语文课堂像白开水一样,没有味道,那问题究竟出在哪?我们曾经一度提倡:“在生活中学语文,因为语文就在生活中”,这句话本身没错,但是听者和用者在实际操作中歪曲了这句话本来的含义,把语文用大白话来教,其背后的依据就是,语文就是生活。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看到互联网上有一个标题为“要是我购买了那只股票该多好啊……”的文章。的确,事后聪明很令入愉快!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但这句话却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到底花了多少时间来思考我们生活中的“要是当时我……该多好啊”呢?有多少遗憾从我们的思绪中掠过呢?每个人都满怀这样一些假设—要是我没有错过这件事该多好啊;[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