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保罗·利科在“事件”的维度上赋予言谈、话语、文学触及存在本身的“意义”。他从对当代思想中言语与劳动间关系的反思出发,将言语视为人自身的有限性构成,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在话语的时间性、意向性、主体性、他者维度上确立其事件性,话语构成意义与事件的中介;文学话语在现实的意谓之外具有意谓维度,即可能世界,其中小说和诗歌以潜在的模式意指存在本身,在日常现实之外打开了一个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五帝本纪》是《史记》中的第一篇,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司马迁用语言进行了历史话语的建构,一是语言下的材料整合,为人类的存在寻找到生存之根。二是言语中民族精神的重构,为人类前进寻找到精神的动力。三是话语中的民族精神,以探索生命的理想追求。最终,司马迁用庞大的艺术世界,构建了一套话语体系,作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单永军 《现代语文》2006,(1):117-118
按照通常的理解,文学文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也就是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当然这也是对古代文论中“言、象、意”审美层次结构的补充与完善。就诗歌来说,可以具体化为言语层、意象层和意蕴层。同一黄鹤楼,有着不同的风采,究竟是时间变幻,还是人世沧桑?让我们对崔颢的《黄鹤楼》和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做一文本比较的解读。言语层:自然晓畅与精雕细刻文学话语层面,指文学文本呈现在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在诗歌中具体指文学言语的特点。从语言格调上来看,崔诗明白晓畅,自然顺口;而毛词则似乎有雕琢的…  相似文献   

4.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语言具有施行功能。文学虚构话语也具有以言行事的功能,即建构文学艺术世界。文学虚构话语对现实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就是文学以言行事产生的以言取效的言语行为,主要体现在读者和作者分别通过具有意向性的阅读和写作言语行为塑造了自身。作者在建构文学艺术世界中所展示的理想文化人格,在作者和读者的认可意向状态中形成的集体意向性,对两种主体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探析文学虚构性话语如何塑造人,从而深入理解文学的现实功用。  相似文献   

5.
文学艺术无疑是关于主体精神与现实世界之间关系的话语表征,主体身份及其精神的言语叙事自然也就成为文艺研究的主要对象,文章以拉康精神分析学主体无意识的话语理论为依据,以文学艺术中审美的主体机制为主线,力图在精神分析学与文学叙事及文化研究之间建立一种审美的思辨联系。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话语:文学修辞唤起的第一接受反应是言语技巧,但文学修辞决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言语技巧。本期推出的一组文章,无意论辩文学修辞“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只着力探寻文学修辞研究不拒绝言语技巧、又超越言语技巧的或隐或显的运作规则。修辞策略、话语结构、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深层规约与驱动,或许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如何走出视文学修辞为文学书写技巧的误读,进入更为开阔的解释空间。《想象爱情:文学修辞的意识形态介入———修辞策略和20世纪中国文学类型史之一》以爱情叙事为观察点,以修辞策略和意识形态介入为逻辑路向,为“重写…  相似文献   

7.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语言具有施行功能。文学虚构话语也具有以言行事的功能,即建构文学艺术世界。文学虚构话语对现实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就是文学以言行事产生的以言取效的言语行为,主要体现在读者和作者分别通过具有意向性的阅读和写作言语行为塑造了自身。作者在建构文学艺术世界中所展示的理想文化人格,在作者和读者的认可意向状态中形成的集体意向性,对两种主体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探析文学虚构性话语如何塑造人,从而深入理解文学的现实功用。  相似文献   

8.
叶枫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9(10):111-115,118
传统上认为,言语活动中的接受者,在交际中属于相对被动的角色。文章通过对动态话语活动中话语角色的考察,认为参与者的话语角色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且,参与者还有可能同时身兼多种话语角色。各种话语角色之间相互影响,又决定于言语活动参与者的主观意图。分析表明,受话者在言语活动中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和发话者一样,是言语活动创造者。  相似文献   

9.
中国市场化年代的文学叙事有个突出特征,就是文学被市场化意识形态所统一而形成了市场叙事,市场叙事的叙事意识与市场化的现实生存意识保持着一致。任何一种文学叙事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逃离意识形态化,问题在于,怎样追求文学叙事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在市场化年代的文学情境中,认识历史精神和意识形态的基本点,就是找到个体话语与历史话语、个体生命态度与人类总体自由的融合点。意识形态叙事本来不一定与历史叙事、精神叙事、人性叙事分离,文学叙事是历史活动与历史精神的同时叙事,历史与文学的结合也应该是历史与精神一体化的叙事。  相似文献   

10.
幽默话语是由语言的各种要素的变异使用而产生的一种具有审美情趣的言语行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今天,幽默在人们的现实生活、艺术世界以至整个精神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实例分析入手,论述了幽默话语的表层和深层结构以及它的审美和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1.
汉字是语言、思维发展的基础和工具,与人的精神发展密切相关。低年级是识字的关键时期,突出识字教学重点,有助于促进儿童语言、思维、精神意识在高起点上快速发展,从而为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是低年级"教学重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学精神包摄着启蒙精神,怀疑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其核心是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精神源泉,是人们正确的思想认识与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人精神的内在尺度,因而,它是第一精神力量,是人类一切思想活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丰富而神奇的大自然是人的精神家园,真心投入其怀抱,可以得到艺术的灵感和心灵的净化。山水画写生是艺术创作的前提,以自然为师,体会大自然的精神和人类精神的契合点,是每一位画家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意义在于"成人"。人文精神影响着人的丰富性和完满性发展、有助于人的潜在能力的开发;人文精神的建立主要靠人文知识的教育来培养,但并不排斥科学。现代教育应建立哲学、艺术、科学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5.
新石器时代是一个思考与探索的时代,人类的思维水平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与生殖崇拜。这三大原始崇拜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战胜自然和认识人类自身、探索宇宙奥秘和人类组织结构形式的伟大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6.
人是情感动物,其生命发展是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和谐统一的活动。诗意情感具有赋予自然以平等的情怀、赋予人类社会以审美的观照、赋予自我生命成长以积极的动力等教育价值。语文教学在强化理性精神培育的同时也要熏陶学生的诗意情感。其熏陶的策略在于:营造诗意情感场,滋润学生的心田;设置诗意情境,复活学生的新感性;多元主体真诚对话,触摸字里行间的涟漪。  相似文献   

17.
人同房子 除了具有实用的居住关系外, 还存在着一层更加休戚相关的感情关系与精神关系。中国当代文学从新时期以来就存在着对于这一关系的揭示,房子不仅是人类存在的空间和建筑, 更寄予了人类深层的关于安居的精神诉求。从当代文学文本中, 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关于人类安居的精神性话语, 以及作家们对人类生存/存在根本问题所进行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8.
佛教圣地五台山最为殊胜之处在于它被汉藏佛教徒共同确认为大智文殊的道场.这一点构成了五台山佛教文化的核心价值。文殊智慧中所渗透的人文精神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值得珍惜的宝贵遗产,而且对于今天的先进文化建设和现代人的精神修养也不乏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精神家园”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精神家园概念是学术界常用的一个概念,以往对于其含义鲜见学理上的探讨。精神家园是指一个民族以至于人类的文化中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价值系统,它为人们提供了一整套现成的价值观念,从而为人们描绘出了世界的图景和生存的意义。同时,精神家园又具有开放性,不断地汲取时代精神,以丰富和充盈自身。人们之所以需要精神家园,源于人的本质——意识,是意识之指向性的体现。精神家园在文化中的功能在于为个体提供精神的皈依,为精神世界建立起秩序,赋予个体以意义。若是没有精神家园,个体精神会迷失方向,民族会失去凝聚力。  相似文献   

20.
艺术生产是一种符号形式生产。艺术媒介由口传媒介、印刷媒介、发展到电子媒介,艺术符号由物象、语像、发展到影像。艺术生产方式的嬗变是主体主体性的体现。由于主体主体性的表现是矛盾的,因此,作为主体的异质同构的艺术及其生产方式也显示出一种悖论性存在:当艺术媒介及符号趋向精神化、群体化、纯形式时,主体的精神取向却趋向欲望化、个体化、物质化。人类艺术生产方式历史型态也由象征型生产方式到古典型生产方式发展为浪漫型生产方式。艺术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创作主体的价值倾向由实用价值发展为交流价值最后上升为文化结构价值,价值实现了历史的多维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